|
|
有奖评新闻
北京市副市长张茅与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纵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访谈动机
北京市长王岐山在《关于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作为北京落实“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何为“首善之区”?如何建设“首善之区”?这一命题与千万市民息息相关,也是市政府在未来五年施政计划中的发力所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访谈嘉宾
张茅 北京市副市长
王士良 北京市人大代表
张耘
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
焦点1
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张茅:“首善”,就是北京市各项工作应该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上是全国一流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也应该是最好的。具体应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统筹,各个方面工作都应该走在前列,这个内容很丰富,包括整个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实现社会公平、提高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水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
张耘:所谓“首善之区”,这跟中央对北京的定位有关。根据中央对北京的定位,北京是首都、国际化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要建设“首善之区”,是在和谐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北京市政府对自己的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体现了北京市政府的自信。
焦点2
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北京离“首善之区”还有多远?
张茅:到达“首善之区”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面发展,很难说什么时候达到。政府以往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目标,而“十一五”规划跟“十五”规划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前者还包括确立社会发展的目标。
王士良:民生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都还需要改善,比如说现在大家反映的房价贵、交通堵等问题。
张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比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就是小区已经成为人们居住的基础环境,小区和谐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就需要物业与业主之间的和谐。现在政府要研究物业问题为什么这样突出。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涉及有效控制北京人口。由于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不可能完成中央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当然,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要建设“首善之区”,对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焦点3
人口控制目标很难
北京建设“首善之区”的障碍是什么?
张茅: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点。北京有自已的长处,也有自己的问题。北京要解决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到“十一五”结束,人口规模将控制在1600万。要实现这个目标,北京将通过“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规划疏散人口、调整产业、发展小城镇。但这些做起来会很难,毕竟北京总是有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
王士良:几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法律缺失;二是有的政策落实不够,在基层就凸显出一些矛盾,有的政策操作性不强。
张耘:要创“首善之区”,环境是大家的,需要每一个北京人共同创造。比如现在满大街的小广告,路上行人闯红灯,这些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意义重大。大量优秀人才从全国各地积聚到北京,他们需要很好的环境,其中既有制度环境的建设,也需要有生活环境的改善。
焦点4
政府向服务型转变
排除障碍,我们需要做什么?
张耘: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政府需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是比较重要的条件之一。还要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后,社会资源调节才能建立在公平之上,才能打破权力经济这种原有格局,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保护和扶持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利益。
在具体操作中,也往往面临着政策的具体执行问题。有时候制度设想还不错,但执行起来特别困难。
北京的协调任务特别重,一项政策的出台,往往需要与中央各部门协调,还要与周边省份协调,还有自己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北京的执政成本比较高,加强协调能力对政府也是一个重大考验。
本报记者郭少峰赖颢宁蒋彦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