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浙江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摘要)
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吕祖善在回顾2005年省政府工作时说,2005年,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办好十个方面实事的目标如期实现。
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严格土地管理,保证重点建设用地需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科学合理围垦滩涂,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加强电力项目建设和电力运行调度,大力推动节能降耗,电力供需紧张状况明显缓解。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增强对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围绕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落实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等产业带规划年度实施计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发展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开发区园区功能,落实专项资金支持省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全面部署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部署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4121”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推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完善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深入实施外贸出口“四个多元化”战略,努力推动外贸出口结构优化和平稳较快增长。成功组织日韩经贸活动、法国中国浙江周、港澳浙江周等重大活动,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统筹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全面免征农业税,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制定和落实“农民健康工程”政策。部署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完善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3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1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180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0.9%和97.3%,50万名困难家庭中小学生接受免费教育,529万人次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6.1万各类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
力争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本报讯吕祖善在报告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2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左右。
——体制机制和对外开放形成新优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繁荣,初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城乡、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努力缓解城乡、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公共服务有较大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阶段性目标。
——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扎实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国民教育、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医疗卫生和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有效推进。
——依法治省得到明显加强。“法治浙江”建设成效显著,政府职能全面履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吕祖善从七个方面报告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农村新社区,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城市化,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建设,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做强做大,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培育中心镇,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着力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先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大力发展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和大批创新企业,促进产业竞争能力提升。
(三)统筹区域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坚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内聚外迁”和生态经济先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力争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进一步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沿海港口规划建设和资源整合,加快建设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和临港工业三大基地。增强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着眼于适度超前、综合提升,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四)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全面开展节约用水,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深入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继续推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城市环境管理力度,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执行碧海行动计划。
(五)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进文化“八项工程”和“四个一批”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素质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基础教育抓均衡、高等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结合、终身教育抓体系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健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卫生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六)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探索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和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建设“法治浙江”,努力建设民主健全、法治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
(七)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涉外经济体制,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合作,努力吸引国内优质要素来我省投资发展。
做好2006年工作,努力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吕祖善在报告中提出了2006年省政府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上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投资方向引导,抓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一批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和重要装备制造等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技术改造“双千”项目。加强土地资源保障和集约利用。做好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资金筹措和平衡,引导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运用好各类专项资金,支持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企业创立国际品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要素保障,积极做好进口工作。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好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与价格指数挂钩的制度。推动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加快发展服务业。扎实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培育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积极推动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意、信息、中介、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努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制定和施行一批促进资源节约的标准规范,引导和推动高耗能行业和企业技术改造,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分解落实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4121”示范工程年度目标任务,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切实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农村产业、人口向城市和中心镇集聚。深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大力推动科技兴农,加强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业生产小额贴息贷款,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环境条件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落实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农民健康工程”各项政策,推进“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推动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持一批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学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引进一批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形成一批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绿色化工等行业产学研联盟,继续抓好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动力机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品牌战略,完善和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和创建自主品牌。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和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促进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和项目建设。
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进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研究制定促进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措施。抓好开发区园区的整合、提升和扩容工作,完善开发区园区功能。加强面向国内外的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污染小的优势项目。支持企业建立境外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合作开发资源。
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以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启动建设软件技术、生命科学、电子通信、现代物流等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研究制定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
大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落实好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综合运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项目优先安排等多种手段,深入实施百亿帮扶致富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支持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镇建设和发展。健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结对帮扶制度。积极拓展“山海协作”领域,加快欠发达地区开放发展步伐。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分类指导和评价,深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继续做好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依法做好以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加大高风险行业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全面实施八大水系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启动八大水系流域水质、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排放等自动监测系统。抓好印染、造纸、固废拆解三个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财力、物力和政策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更多地运用规划、产业政策、技术和环境标准等手段改善政府经济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各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切实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
本报讯吕祖善在报告中提出了2006年省政府将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一是实现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0万人。二是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万、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5万,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三是省级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城乡低保家庭的老人白内障复明工程。四是实现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90%、通村公路硬化率80%,争取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新增100万,解决15万人饮水困难。五是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00万平方米,90%以上市县实施廉租房制度,完成5000户农村低保家庭的危旧房改造。六是累计完成800个示范村和8000个整治村建设,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5000吨。七是完成5万名困难群众下山异地脱贫。八是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省财政对各地免收的杂费进行转移支付,其中对欠发达地区实行全额转移支付。九是送8万场电影、1万场演出、200万册图书到农村。十是“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的覆盖面分别达到75%左右,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