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区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开创了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翻番、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2005年自治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800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570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7%,超过“十五”计划7.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900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前6年实现了自治区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
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自治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2.3∶34.2∶43.5,调整为2005年的15.6∶45.4∶39。农牧业结构正在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具有我区特色的六大优势产业,成为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明显改善,餐饮、商贸、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旅游、金融、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发展,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单位自筹、招商引资和上市融资等非政府投资比重达到75%左右,已经成为国民收入的流入区。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企业改制重组、优化整合力度加大,初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全区范围内全部免除了农牧业税,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预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76亿美元左右,累计引进区外(国内)资金2655亿元,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进驻我区。向北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步入新阶段,我区在国家向北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开工建设了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5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40万亩,解决了440万人、820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作得到加强,开始步入合理规划、有序开发、市场配置、综合利用的轨道。累计新增公路里程1万多公里,基本形成了贯通全区东西、周边多点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累计新增铁路里程755公里。电网建设形成贯通全区的电力大通道。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9130元和2980元左右,收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明显前移。积极的就业政策成效开始显现,累计实现城镇新就业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始起步,累计解决了94万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繁荣活跃。认真落实依法治区方略,行政立法、执法和监督工作得到加强。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必须坚持抓住用好战略机遇,科学决策,推动发展,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将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必须坚持培育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