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建150个紧急避难所
陈刚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
安全性是宜居城市最优先的保证,每个城市都有可能遭受不一样的自然灾害。北京在历史上是个地震多发地区,发生地震人群往哪疏散?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是,每一个居民出门后在500米范围内要布置一个紧急避难场所,我们这次规划了至少150个紧急避难场所。 这些场所来自现有的公园、绿地,从拆除“城中村”这样的环境整治中腾出地来。平时这里是休闲场所,遇到灾害时成为紧急避难场所,里面的水是地下水,不受城市供水管网限制,里面还要有药品的储存、食物的储存。
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卢晓明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十一五”期间,首都的发展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北京市要全力解决饮水问题,2007年,南水北调北京段的工程将全面结束。“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还要从新疆直接铺设管线,解决城市的能源问题。邮政在“十一五”期间将覆盖整个北京建成区,解决新小区的通邮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城市形象,方便群众生活。
应该进行普查
力促宜居住房
张仁尧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要做到“宜居城市”并不容易,如何让老百姓“宜居”?住房首先就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现在楼是越盖越多,但是工薪阶层却感到无力购买,有不少北京市的楼房都被外地人购买了,甚至闲置,“十一五”期间该怎么解决市民购房的问题?不能总看平均数,应该在全市进行一次住房普查,看看平均数背后的情况,制定政策,让那些购买第二套、第三套住房的人上相应的税,这个调查会是个大工程,困难和阻力都会很大,但一定会受老百姓欢迎,对住房贫富不均的现象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让老百姓尽量能够安居乐业。
创造宜居要“软硬兼施”
“宜居城市”是个新颖的概念,“宜居”就要以人为本。现在北京市环境建设硬件方面都在显著提高,但是光有硬件是不够的,应该塑造软环境,比如说交通,因为任何人都离不开交通,但是北京市的汽车文化还没有成熟,在硬件环境还不是那么完善的时候,软环境就尤为重要。“十一五”期间应该在全社会展开一场培养“路德车德”的活动,“软硬兼施”,提高交通参与者整体素质,创造一个宜居的交通环境。
本报记者廖雁 王军华 邱伟 孙颖 通讯员轩永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