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多赢的中非能源合作
文/于宏源
2006年适逢中国开启非洲外交50周年,40多位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齐聚中非合作论坛,而此前胡锦涛主席于4月、温家宝总理于6月分别访问了非洲。这中间,中非能源合作在全球化和高油价的时代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中国的年能源需求速度均以两位数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石油依存度接近60%。面对油价、油源、油路和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美日与其跨国公司的打压,中国是在极大的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下为自身的发展谋求海外能源。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两大地区,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3830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量30%。
在目前的国际能源体系中,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和投资基金对石油这种金融产品的影响日益显著。伴随着欧佩克影响的相对下降,俄罗斯、里海地区、非洲等在能源生产国地位上升并成为各国地缘争夺的焦点。在中长期,国际能源供需矛盾和资本循环的失衡将导致油价保持高位。
非洲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3.8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目前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达800多万桶,约占世界原油日产量11%,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因此非洲成为全球“黑色黄金”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环。
中东的动荡和恐怖主义使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担心其石油进口的安全问题。副总统切尼决心将非洲在美石油进口份额的比例从16%上升到2015年25%。而对于能源自给率不到1%的日本,非洲是其必争之地。为此目的,它不仅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数十亿美元资助,同时保证放弃对非洲等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老牌石油公司英荷壳牌、法国道达尔等也在喀麦隆、乍得和加蓬大肆开疆扩土,争夺石油上游生产和开发的战略高地。
就世界范围来说,中国要进入美欧日等控制下的中东、拉美和加拿大的石油生产地,无疑是困难重重。而非洲石油开发还相当无序,而且由于内乱、种族冲突、灾荒等各种因素,欧美老牌公司已从一些非洲产油国撤出,这就为中国石油公司“走进非洲”提供了良好机遇。更重要的是,非洲主要产油国除尼日利亚外均非欧佩克成员国,不受产量限制,这就为中国提供潜力巨大的油源。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对中国开采非洲能源采取竞争性能源外交攻势,为中国能源出路处处设置障碍,竭力阻止中国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非洲源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中美之间能源竞争的地缘轮廓已经开始形成了,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喀麦隆、乍得等都进行了较量和围堵”。针对中国在非洲的能源伙伴,美国拟定了一份包括尼日利亚和苏丹等“要对付的黑名单”。美国一些参议员也多次警告,“中国在非洲捞取好处,破坏了产油国和世界石油大集团之间迄今为止达成的均衡,美国政府需要加以遏制从外围石油出口国进入中心石油出口国的任何努力。”
然而,中国是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同非洲进行能源合作。从非洲国家进口石油和增加当地石油业投资,不仅能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也能推动非洲的自主发展。贫穷的非洲大陆石油资源丰富,随着中国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涌入,必然会带动非洲国家油田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也有了稳定的原油来源保障。
同时,中国和非洲的能源合作主要采取“股权换油源计划”,通过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农业、电力和通讯等产业来交换石油的勘探开发权。这种中非石油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既可以防范欧美金融炒家,又可以实现非洲石油投资多元化发展。
中非能源合作事关中国的大国地位、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目前如何应对中非合作中复杂的双边能源关系、如何参与非洲地区能源竞争、如何通过战略谋划和整体运筹,克服美日欧等对中非能源合作的疑虑、猜忌和围堵,如何在中非能源合作中促进互利共赢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实现非洲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等问题现实地摆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面前。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