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网-南方周末】
[提要]
近日,华东某县级市官员自揭内幕,当地创建卫生城市是在乱扔百姓血汗钱。地方领导靠“创建”捞取政治资本,为升迁铺路。据透露,一个县城打造成国家级“卫生城市”,至少要15亿元人民币。负责部门的人员、财务等几乎处于监管“盲区”。为应付验收,经常要弄虚作假,请客送礼,“摆平”验收组成员。 |
“创建达标验收”在糊弄谁!
□韩震
我是华东某县级市的一名机关干部,多年来借调在市“创建总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经历了一系列“创建运动”。今天,我谈谈对“创建”的忧虑和感慨。
机构如牛毛 牌子挂不下
我所在的这个临时机构已“临时”了10年,开始叫“创建××市卫生城市总指挥部”,后来升级为“创建省卫生城市总指挥部”,最后变成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总指挥部”。3年前拿到“国卫”的牌子后,与时俱进地改为“创建省(全国)环保城市总指挥部”。 今天,这个目标还没达到,但挂出了“创建园林、生态、文明、健康城市总指挥部”的牌子。由于牌子太多了挂不下,索性囊括总称为目前的“五城同创总指挥部”。
在我市,类似的机构不止一个。还有设在政法委的“创建平安市总指挥部”、“创建依法治市总指挥部”,设在招商办的“创建民营经济大市总指挥部”,设在农工部的“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指挥部”……别看这么多“总指挥部”,实际上总部只是一个——市委、市政府。“上头一个总,到下千根线”,从部、委、办、局直至各大企事业单位、乡镇、居委会,都建有相应的指挥部、领导组、办公室。我们自己都觉得滑稽:既然总部只有一个,“总司令”也只一个,还成立那么多的“总指挥部”干嘛呢?
但这是全市一把手的“创建大工程”,下面各级单位拼尽全力也得“奉陪”到底。还有各行业、各部门自己的“创建验收工程”,也须一一应付。举个城管局的例子来说吧,每年应付上边的国家卫生城市复查1次,省、市城管创优、集镇管理创优检查验收各2次,省、市队伍建设达标检查验收2次,行政执法检查验收2次。而本市党风廉政、行政执法、安全生产、物价、财务、档案等各类的检查验收,就更名目繁多了。单执法检查这项,一年就有人大、纪委、法制办等几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多头轮番检查验收。
百姓的血汗钱随便扔
据我的体验,创建的实质就是拼财力、树形象、出政绩。拿创建各级“卫生城市”来说,一开始就走调了,是借着这个由头,玩大拆迁、大改造、大建设。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多次抨击的贪大求洋的“城市风”,我觉得主要起因就是这股“创建风”。如此浩大的“创建工程”,县级财政能否承受?将县城打造成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前后没有15亿元人民币是难以实现的。卫生城市建成了,再创环保、园林、生态、健康、文明城市,还需要大量资金。而像我们这个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年财政收入超过20亿的凤毛麟角。这笔投入从哪里来?于是,打着“人民城市人民建”旗号的各种“土政策”出台了:有钱出钱,没钱出力,“谁家的孩子谁家抱”;乡镇的钱被“平调”到市财政,企事业单位的钱被划到县财政;机关干部、教师、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被莫名其妙地“自愿捐献”到“创建工程”上;至于预算内资金更是一个铜板都不能少,一律进“笼子”调度。
如此创建工程,县(市)实情是否必要?举个例子,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有个“硬件”:城市必须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可一个小县城,人口不过10来万,这种环卫公益设施,原本可与邻近仅30公里的中等城市合作,实行资源互补。但市领导为了急于“创建达标”,硬撑着建。我市污水处理厂投入6000多万元,建得像个花园式的豪华宾馆,但投入使用的话,一年得三四百万元,县级财政哪里背得起?于是,污水处理厂就建在那里作“形象工程”,供上级达标检查验收时专用。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由于城区人口少,污水进量不足,营养物浓度不够,在临达标验收前,从外地买来100多吨污泥、几百吨粪便、几十吨酒糟以及尿素、磷肥等,投入污水池培殖细菌发酵,以应付验收。
按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城郊接合部八成以上的农户厕所需达到城市标准。为过农民这一关,市里不惜挤出上千万元的专款强行进行“厕所革命”。结果近2万所农厕改造通过验收后,不少很快又被不习惯、不方便使用“卫生户厕”的农民推倒,复辟为原样的农厕。市领导埋怨说:“农民的素质真差!”而农民却指责干部:“这是拿老百姓的血汗钱往粪坑里扔!”
独家相关评论:
凭什么强迫老百姓为“创卫”付出代价
“城市盛典”凭什么要我让道
“无摊城市”考验人文关怀
损害农民的“城市禁令”应当取消
长沙理性对待落选文明城市值得肯定
文明城市就等于卫生城市吗
[下一页:领导们为何如此热衷于创建?]
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损失大约在4000亿到5000亿元。[详细] |
|
| | |
(责任编辑:刘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