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中国的百姓看食品安全(图)

  食品安全,这4个字无疑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人怎么看食品安全?食品出事后,你相信谁的声音?如何对待食品造假者?这一连串的问号都是食品界和社会大众争论的话题。虽然媒体对此有过种种报道,但往往缺乏调查数据的支持。
在2007年元旦来临之际,《生命时报》在专业调查公司的帮助下,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5个城市的1367位市民进行了一次科学严谨的民意调查。老百姓选了什么答案

  本报此次调查共设计了10个问题,第二至第五个问题为单选,其余为多选。2006年12月22日,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出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环境既担忧,同时也抱着积极看待的心态。各个问题的结果依次是:

  在“哪方面对您的健康威胁最大”一项中,“环境污染”和“食品不安全”分获67.4%和62.1%的选择率,医疗安全没保障和交通、意外伤害隐患多的选择率为24.4%和20.1%。

  有44.0%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环境在逐渐好转,人数最多,乐观情绪还是主流。另外有29.6%的人认为越来越差,还有22.4%的人认为这些年变化不大。

  当某品牌出现安全问题时,有54.5%的受访者坚决不再购买,有43.3%的人打算问题解决后再购买,继续购买的只有2.1%。

  如果购买了问题食品,有84.3%的人选择扔掉不吃,10.1%的人觉得问题不大可以继续食用,有5.6%的人采取其他处理办法。

  当一个产品出现问题后,有40.6%的人打算连同类产品也不吃了,有29.7%的人则要视情况而定,还有28.5%的人表示相信其他产品的质量。

  对于购买食品时最看重的因素,保质期、品牌知名度、绿色及无公害标志、营养成分及价格分别获得了55.2%、44.3%、34.9%、26.8%和23.1%的选择率。

  在“一般到哪些地方购买食品”的选项中,超市选择率遥遥领先,达97.3%;农贸市场、副食品店和流动摊贩分别有49.8%、28.2%和3.7%的人表示常去。

  下面一组数据让我们感到意外: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64.2%的人表示最相信媒体报道,高于获50.3%选择率的政府公告。协会说法和企业申诉的选择率只有20.6%和11.9%,还有6.3%的人选择“谁都不信”。

  在76.7%的受访者看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政府部门监管不力,58.2%的人认为是相关法律不健全,有49.9%的人认为是一些企业和个人缺少社会道德,13.4%的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必然现象,还有9.5%的人认为根本是媒体炒作出来的。

  在最后一项“您认为保障食品安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的选项上,68.9%的受访者要求重罚重判造假者,呼声最高;56.7%的人认为对违法者要吊销执照,逐出食品行业;处罚渎职官员也有56.4%的支持率,二者相当;另外,加强对原料到销售的全程监督,加强教育、提高从业者素质和建立召回制度分别有40.2%、26.9%和22.8%的人进行了选择。

  专家表示调查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这次《生命时报》民意调查采用的是入户访问的方式,并对受访者进行了慎重选择,年龄为15至65岁,其本人及家属都不在媒体、广告、市场调查行业工作,且过去半年内未接受过调查。

  对于这次精心策划的食品安全调查,专家们都认为意义重大,对结果也表示认可。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宣传部部长王永江认为,《生命时报》的调查充分表明,食品安全是目前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进行这样一次调查非常必要。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顾问、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则表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很高,调查结果也符合他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采访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小松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他做了这么多年食品安全研究工作,在国内还没有见过这么细的相关民意调查。而且从受访者的选择来看,“代表性很强”,客观反映了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基本看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他表示要把此次调查结果引用到教学研究中去。

  中国百姓更加关注生存质量

  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中,专家们首先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告诉记者,从长远来看,人民生活质量好转,儿童生长发育和老年预期寿命都有所提高。卫生部每年一次的全国范围抽查数据也显示,我国食品总体合格率由过去30年的50%、60%上升到现在的90%,因此,“大家对食品安全的现状和未来不用过分担忧”。胡小松教授给记者举了一组数据:最近5年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食品农药检出率由6年前的40%降低到现在的10%,“而且这是在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监测范围越来越广”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邱宝昌律师也表示,以他的经验看,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在改善。可以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到了“监管力度在加大、食品状况在好转”,甚至包括很多受访者看重绿色及无公害标志,也说明人们看到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成绩。

  但为什么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医疗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大项”呢?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认为有这样一种心态存在:“水变脏了、空气污染了、土壤条件更差了,如何生长出让人放心的食品?”第一项调查结果中排名第一的是环境污染,它其实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胡小松教授也表示,第一项调查表明,“公众对生存质量更加关注了”。

  对问题食品,成熟但不够理性

  专家们认为,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变得成熟了,但也有不够理性的地方。

  理性之处在于消费者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食品安全的整体环境,而不是因为几个单独事件就以偏概全。其次,44.3%的人关注食品品牌,陈君石院士认为这是良好信息:“以前人们关注汽车和衣服的品牌,现在开始学会辨认豆腐、油等食品的品牌,以后,米面肉菜的品牌都会被接纳。大企业的食品出现问题的概率小得多,出现问题更容易控制。”另外,在他看来,97.3%的人购物常去超市也是积极信息,因为那里的食品质量更有保障。还有26.8%的消费者购买食品时更看重营养成分,胡小松教授认为这说明大家对食品的要求又上了一层楼。

  而不理性的地方,首先来自当某品牌出现安全问题和当一个产品出现问题后,更多的消费者采取了彻底封杀和对同类产品全盘否定的做法。对这两种看法,胡小松教授认为消费者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应该看到大多数企业在往“优质”的方向走。他指出,不少消费者希望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彻底杜绝风险,这并不现实,因为“食品摆在那里,总有可能发生问题”,也就是说“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这和其他产品一样。

  另一个“不理性”之处,是买到问题食品后的做法:84.3%的受访者选择直接扔掉。而在邱宝昌律师看来,应该保留问题食品,积极维权。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找他帮忙的问题食品受害者不断增多,倒不是说食品越来越不安全,而是维权意识提高了——这也是为什么要把第二个“不理性”打上引号的原因。这个不理性,并非意识上的欠缺,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选择。

  民众呼声:重判造假者

  68.9%的人要求重罚重判造假者,84.3%的人买到问题食品后直接扔掉——这是一个错位的结果。这种来自百姓的愤怒与无奈,也成为专家们评述的焦点。

  “现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一般最多处罚3万。对违法者来说,所失远远低于所得。”邱宝昌律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即使是让违法者承担刑事责任,一般也就关个两三年。但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维权可能需要一审、二审,用八九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打完官司,还不一定胜诉;即使获得赔偿,最多也就是双倍价格以及医药费,但是律师费、诉讼费全得自己掏,到最后结果真的成了“只争一口气”。两下一对比,结果很明显:造假食品肆无忌惮,受害百姓忍气吞声。

  邱宝昌律师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加大“违法成本”,比如像国外那样设立惩罚性赔偿,甚至吊销执照,永远逐出市场——调查中这一点得到了56.7%的受访者赞同,同时加重刑事处罚力度,这样才会有威慑作用。其次,要降低百姓维权成本。他认为可以建立相关公益组织,代表一定数量的受害者,对整个违法行为进行起诉,使受害者“利益最大化”。胡小松教授认为,就现阶段来看,“全民皆兵”,每个人都警惕起来,对净化市场大有帮助。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奖励政策来鼓励维权,“这在国外就有先例。人人喊打才有希望”。

  对40.2%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对原料到销售的全程监督,邱宝昌律师深表赞同,食品的底线是安全,必须大力呼吁相关法规尽快出台,而这需要政府部门发挥更大能动性。

  食品安全问题,百姓该信谁

  在谈到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64.2%的人表示最相信媒体报道、50.3%的人选择政府公告时,几乎所有专家都用了一个词:不正常。陈君石院士更表示“十分遗憾”。

  遗憾在什么地方?我们先来看另外两个数据:76.7%的受访者认为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力,58.2%的人认为是相关法律不健全——两项都与政府作为有关。4个数字引来胡小松教授这样的感叹:这体现出在百姓要求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差距。而这也是采访中专家们反复提到的一点: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制定及监管部门首先得做得更好。陈君石院士也告诉记者,日前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食品安全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政府加强监管力度最重要。

  百姓对监管不力的遗憾,更多体现在宁愿相信媒体上。针对这一点,邱宝昌律师认为,应该有一个权威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让大家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同时也让公众了解政府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周孝正所长也指出,信息渠道一定要对称而且通畅,让老百姓尽量多地听到来自政府的声音,而不是只被动等待媒体披露。无论如何,在采信度上,“媒体不能成为第一位”。同时他还指出:对于法律法规的制定,不能总是等到出了问题之后才出手,而要尽量把工作前移。胡小松教授表示,“文明是用鞭子抽出来的”,不可能等企业自律。

  很显然,老百姓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期待更高。对于这一点,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想法。陈君石院士提出,在美国和欧洲,都有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而国内没有这样的机构,也就成为出现问题后不能迅速正确反应的根源。邱宝昌律师认为应该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同时尽快出台食品安全法——22.8%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项。同时,专家们认为,食品安全检测手段必须不断进步。最早检出鸭蛋中苏丹红的专家说过,造假者不论从添加物苏丹红的选择、添加量,还是时间把握上,都“十分精准”。王永江先生也指出,食品造假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比如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滥用食品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或变质过期的原料加工食品等,这些都对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采访中,王永江先生还透露了政府正在加快建设食品安全法制、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市场认证、食品市场准入和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五大体系。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百姓呼声可以带来进步

  专家们认为,此次调查结果既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实际想法,也给相关群体带来了思考甚至“机遇”。

  首先是媒体。“64.2%的人最相信媒体报道”,意味着媒体的责任更大了。陈君石院士表示,前不久的“红心”鸭蛋事件本属于非法生产,却被一些媒体用致癌等字眼大肆炒作,而公众缺乏相关知识,认为致癌物就等于患癌,结果造成恐慌。胡小松教授也认为,百姓对食品安全非常敏感,更需要媒体站在客观角度,科学引导。不过他也认为,这几年媒体的报道对督促政府工作、企业自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其次是企业。王永江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高涨,国家加快了对五大体系的建设。其中对食品行业有三大目标:一、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保留下来,推动优秀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二、真正提高食品质量,目前全国基本形成了一个商场无“QS”(质量安全)标志不进货,生产商无“QS”不使用,消费者无“QS”不购买的良好局面;三、提高国家食品工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陈君石院士说,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散化生产导致的管理不善。此次调查显示百姓在购买食品时看重品牌,可以推动生产者想办法,通过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获取市场认可度。胡小松教授也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了大部分受访者喜欢对问题食品“一刀切”的现象:这是在告诉企业,“生存是第一要素”。要想在市场上存在下去,必须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转自:生命时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胡小松 | 邱宝昌 | 王永江 | 周孝正 | 食品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