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将修建第一条为多人共乘车辆开辟的专用车道(car-poollane)。所谓“多人共乘车辆专用道”,是指设在高速公路上的一种快速车道,通常在最左边,只在车上有2人以上(包括司机)时才能进入。修建此类专用车道的目的,在于鼓励共乘、缓解交通阻塞以及环保节能。
| |
设置“多人共乘车辆专用道”的公共管理思维是:不论交通工具的属性是“公”还是“私”,只要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有助于道路资源分配,就予以支持和鼓励。事实上,多人共乘一辆私家车,其本身就同公共交通工具一样具有缓解交通阻塞、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作用,那么,其理所当然地应得到鼓励,享有同公共交通工具一样的“优先”权。
在道路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不少人相信“价格杠杆”的应对能力。但无论是收取拥堵费还是提高繁华街区的停车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现有交通资源的合理分配,为车主争取利益。如果价格门槛过高,则有可能让部分车主在价格竞争中出局,丧失享有城市公共交通的部分权利。相形之下,设置专用车道鼓励“拼车”的做法,更值得参考借鉴。
在深圳、南京等地,“拼车”的做法已然兴起。各种“拼车网”也悄然现身。“拼”,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支撑这一行为的,是个体间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理性。而这一行为的客观结果,也会促进社会整体资源分配的优化。
此外,网络等高科技信息工具的出现,使得信息沟通成本低廉且富于效率,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也进一步促成了“拼车”。
当然,具有经济理性的“拼车”,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出现交通事故,如何界定责任?会不会给心怀叵测的歹徒提供可乘之机?“拼车”与“黑车”间的界限该如何划定?
在国外的一些现代化都市中,“拼车”的安全度相当高。“拼车族”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规矩:比如天快黑了,不让一位女士独自留下等待“拼车”;乘客可以选择自己想拼的车,如果不喜欢某辆车或某位司机的模样,他们可以留下等下一辆车。在“拼车”的礼节上,也形成了一套规矩:让司机决定听什么电台,开多大空调;乘客不会自顾自地狂打手机;除非司机主动,否则乘客不乱搭茬聊天等等。在处理涉及切身利益事务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拿出理性和智慧。问题是,我们能否客观公平地看待“拼车”,并积极地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