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诗成
屈臣氏员工上下班要被查包一事被曝光后,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日前,记者就此事对北京屈臣氏分店进行探访时发现,下班查包仍在继续,有员工称:“我们是自愿的,我觉得这是应该的。”“这种检查很正常,时间长了我们也都习惯了。
(5月22日《中国青年报》)说句粗鲁的话:专家愤慨的热脸,遭遇了员工无动于衷的“冷屁股”。这很尴尬,却很现实。
翻开近两日的报纸,还能看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两条新闻:广东原副省长刘维明为儿谋利,多次利用职权向地方主管要地皮,要开发权,最终导致1.6亿国资流失。此过程中,未曾闻听有基层领导说“不”,统统沉默地悉听遵命(5月22日《扬子晚报》)。另一消息说,山西曲沃农民张志祥为了要回他人所欠的6.18万元买矿款,经常到法院报到,请法官吃饭,前后找了数十趟,总花费高达7万元,最终一分钱也没有要回来。有论者认为,张志祥不敢主张自己的权利,在公权力拥有者的吃、卡面前一再退让,是此荒唐事件的最大教训(5月21日《解放日报》)。可见,在歧视、滥权、腐败面前,沉默者、顺从者大有人在。但法治需要公民个体毫无阻碍地主张自身的权利,在沉默者的基石之上,如何盛开法治之花?
遗憾的是,从张志祥到“屈臣氏”员工,到“听招呼”的地方领导,甚至到每一次办事时先想着找熟人的我们,有几人敢说自己没有成为顺从者?埋怨公民个体不敢主张权利,难免轻飘了点。毕竟,每一个正常人做事都会估量成本,在公司第一次“查包”之时反抗会怎样?
在法官第一次要“吃饭”之时反抗会怎样?在副省长第一次“打招呼”之时向上举报又会怎样?……而对于敢于说“不”者,有诸多被打击报复的事例足以令人不寒而栗。在法制不健全的时代,个人的反抗多半会成为堂吉诃德式的悲剧。但时至今日,劳动法有了,公务员法有了,法官行为规范也有了,我们还能把责任推给谁?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拯救法制的仍然只能是法制本身。法律,只有被近乎苛刻地被执行,才有生命力。要使公众在利益面前敢于不再沉默,纪检法律部门必须以更高的姿态,以更高的标准让现有法律高压线带上谁也触摸不起的“电”———如果企业一违法便有人“小题大做”地追究到底,如果领导一胡乱打招呼便会被纪委约去“谈话”甚至撤职,如果法官一顿吃请被举报就会付出巨大代价,如果法律对于举报的弱势功臣被报复不再无动于衷,那么,有谁不愿意堂堂正正地一身正气,而愿意唯唯诺诺憋屈地活着?
法治社会需要时时明白、处处主张权利的“敢说不”的公民。法治能否真正实现,或许便寄托在公众是否继续“沉默”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