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四川 > 成都日报

发展产业 提高消费力的活水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本报首席记者 高纪开 本报记者 陈伟

  开篇语

  启动消费 关键在农村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从单一以增强城市聚集效应转变为城乡互动,互为增长点的增长方式,成都寻求的是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而要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必须转变过于依赖投资带动的模式,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消费需求对增长的拉动,或者说在加大投资带动的同时扩大消费需求。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不容忽视。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2%;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8%。这说明,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明显。而对于城乡二元结构转型中的成都来说,最大的一块存量需求在农村。

  近年来,成都市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未充分显现,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尚大有潜力可挖。专家认为成都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让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应当逐步提升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尤其是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推进城乡一体化4年来,成都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但2006年,成都各县及县以下地区零售额77.14亿元,远低于市的零售额785.02亿元的水平。这说明,一方面,农民购买力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消费,农民潜在消费需求巨大。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振兴农村消费市场,消除扩大内需的瓶颈制约。

  就目前情况看来,农村消费市场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民增收情况如何始终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农民预期收入不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落后也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系列思考》,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大力发展产业,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使农民有钱消费;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抑制因素,改善消费环境,使农民有钱能消费;

  3、增加教育的普及性和医疗的可获得性,释放农民的预防性储蓄,使农民有钱敢消费;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变农民落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使农民有钱会消费。

  成都市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下,在这几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下一步如何巩固和深化已取得的成果,是从现在起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消费水平的提高来实现。发展城乡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的根本动力。尽管近年来我市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但不少农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需求型消费阶段。市商务局有关人士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农民在“放心商店”买奶粉,却在其他的杂货店买饼干。原因是什么?奶粉是给小孩吃的,“放心商店”的奶粉质量高;饼干是自己吃的,杂货店的价格低。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来,三次产业随着“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的统筹推进,为我市农民增收搭建起良好的增收平台。但要让农民的消费跨过“价格取向”这道槛,向“质量取向”靠近,就必须继续大力发展产业来持续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案例解剖1 高原村

  有现代生态农业作支撑 消费有能力

  说起自己这两年的收入情况,家住都江堰市高原村1组的李志刚低调地说,每年增收2万元没有问题。“钱挣得多,花钱的地方也多。”在他的计划里,明年准备买辆车,带全家人出去旅游。

  近年来,都江堰市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生态农业跨越,海拔1800米的高原村的村民们因此提高了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桥通路通 产业化之路更通

  高原村是都江堰市最偏远的村之一,离虹口乡场镇3公里,距都江堰市区24公里,全村总人口801人。

  2005年以前,进出高原村的只有一座索桥,村民们肩挑背扛,农作物的肥料背进村,山里的土豆、玉米、猕猴桃背出来。

  交通不便,守着满山资源的高原村村民日子不好过。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多元。

  李志刚家里六口人,他和两个女儿外出打工,一年收入最多只有2万元。

  2005年,在成都市、都江堰市及虹口乡政府的支持下,高原大桥建成通车,高原村10公里的水泥路修通,10公里的观光小径铺成,投资14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高原村的面貌。

  桥通、路通,高原村村民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路更通了。

  2005年以前,高原村猕猴桃面积只有2000多亩,2005年后发展到了4000亩;过去只有日昇奇异果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高原村的猕猴桃,到2006年村里发展起三四家年收购能力25万公斤的营销大户。高原村村委会主任王清祥透了个底:2006年高原村人均纯收入至少达到5000元。

  农户合作 多种模式促增收

  高原村有1万多亩厚朴药材,近几年开始陆续进入采伐期。厚朴是子孙树,种植第八年后就可以砍伐,每根至少可以卖一元钱。每亩300根厚朴,收入就可以达到300元以上。村民每家至少有四五十亩,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2005年,村里成立三木药材协会,协会明文规定每家每年砍伐量不超过3立方米,农户砍伐需要申报,由协会批准;种植大户特殊对待,单独办证。协会统一联系销售渠道。协会会长王清祥估算,这减少了中间环节,村民每公斤至少可以多收入2元。

  前不久,协会和一家药厂签订协议,统一销售。王清祥说,这样村民又可以每公斤多收入3元。

  “3年后,高原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王清祥很乐观地估计。他和村两委班子这几天一直在讨论高原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猕猴桃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如果价格降下来怎么办?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是负数,已经安装好的200多盏路灯,没有人来打灯箱广告,如何提高高原村的人气?“最好的办法是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高原村要从单一的种植路子拓展,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消费大胆 缘于收入有保障

  李志刚家现在的猕猴桃种植面积从2005年前的两亩扩大到了20多亩;家里有厚朴等三木药材40多亩。2006年,他家投资10万元开办了农家乐。到年底一算账,农家乐赚了3万元。

  收入增加,李志刚家里的消费观发生了变化。前不久,他74岁的老母亲,嫌最后的几颗牙不舒服,到都江堰市花了1000多元安上烤瓷牙。小女儿去年买了联想手提电脑,他都懒得管花了多少钱。每个月,大女儿要到城里去给小孩买300元钱的尿不湿。李志刚觉得花钱不心疼了,“该花的就花。”

  每个月,李志刚家的消费支出有2000多元,用在吃方面的就有1000多元。“夏天里,一个月要买三四件啤酒。”盘点去年的开支,他列了几个大数目,总的生活开支3万多元。

  在高原村,像李志刚家一样大方消费的村民越来越多。宽带进村,村里有30多家买了电脑;有私家车17辆,1/3的家庭有冰箱,家家户户有座机电话,有上千部手机,会骑摩托车的都买了摩托车。过去,村民一个月只吃一两次新鲜肉,大多时候吃老腊肉;现在,吃猪肉的少了,吃鸡、鱼的多了;过去,招待客人,一桌菜最多二三十元,现在一桌菜要花100多元;过去,村民几乎没有多余的存款,现在全村至少有200多万元存款。

  “衣服、鞋子以及其他日常用品大多在城里买,从穿着来看,分辨不出是高原村人还是城里人。”李志刚的女儿觉得很自豪。

  案例解剖2 崇平镇

  农民进厂按月领工资 消费有保障

  崇州市崇平镇明珠社区村民杨银明和何萍夫妇在家吃完午饭,就到成都明珠家具公司上班去了。从种田人变成了车间工人,手里每个月有了固定工资,杨银明觉得进商场时腰杆都比以前直了。杨银明有个愿望,供养女儿上完大学后,也买辆车来开开。夫妇俩的愿望能实现吗?

  农民当工人 工资按月领

  杨银明在明珠家具公司售后服务部上班,何萍在电车车间打沙发套子,两个人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有两千多元。加上其他收入,一年算下来,收入近3万元。

  在明珠社区,像杨银明家一样在企业上班的占了一半多。社区有劳动力3150人,现在全部实现充分就业。社区党支部书记方建辉告诉记者,就连40多个残疾人也就了业,做包装,一个月能挣几百元。

  崇平镇有大小企业上百家。2005年,崇州市将崇平镇、羊马镇工业集中点纳入了工业集中区总体布局规划,集中点主要发展家具等产业。有了产业支撑,崇平镇10418个劳动力中,就业人数已达到9468人,就业率达到94.6%,已经率先在崇州市实现了充分就业。仅明珠家具公司,就吸纳了当地3000多个劳动力。

  产业壮大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除了进厂务工,不少村民还开起了餐馆,空闲的2000多间房屋也拿出来出租给外地来的工人,每个出租户每年的房租收入可以达到5000多元以上。社区土地流转涉及的四五百户农户每年人平分红500元左右。几笔收入算下来,2006年崇平镇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农民的储蓄余额达到1亿元,其中明珠社区就有6000多万元;人均存款有2800元。

  收入增加了 消费底气足

  收入增加了,村民用在吃穿上的钱也在增加。方建辉认为,社区居民的消费仍然以需求型消费为主。

  春节前,何萍在崇州城区买了一套衣服,花了200多元。而在原来,为了节约,哪里卖处理货,她就买哪里的。杨银明呢,过去喝的是二三元一斤的散酒,现在喝的是10元左右一瓶的瓶装酒,每顿饭只吃两小碗了。“体力活少了,荤菜比以前吃得多了,饭量自然就小了。”

  现在,杨银明家每个月用在吃上的开支有五六百元,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客人来了,款待的菜不只是回锅肉了,板鸭、卤菜要点上,有七八个菜。早晨起来,吃点从超市里买回来的汤圆、抄手是常事了。每个星期,水果都要买20多元。电话费也增加了。

  在明珠社区,家家户户有彩电、家庭影院,摩托车平均每户2辆,共有手机2000多部。今年春节,社区有上百个家庭出去旅游过年。现在村民的新“三大件”是修新房、买轿车、买保险。方建辉估计,大约有300个家庭修了二层小楼、买了商业保险;有三四百个家庭的老人定期自己到城区的医院去体检;社区总共有汽车300多辆,其中价位在60万元以上的就有30多部。

  消费一增长 服务业也增收

  有能力消费的人多了,在崇平镇做小本生意的摊贩也增多了。方建辉举了个例子,有个外地人到明珠社区卖鱼,每天的纯收入有100多元。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崇平镇收入增长、消费增长、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循环已经形成。现在,镇里有流动人口5000多人,场镇人口从2001年左右的几百人增加到了三四千人。原来场镇只有“鸡肠子”一样的独街,现在新修了六条街;三年以前修建的一条新街,原来以为5年内才能成型,可到了2005年,铺面全部卖光,价格从每间1万元涨到了2万元。在明珠社区,大小几十个餐馆每天中午爆满,门前停满了摩托车;4家卖摩托车的,每个月每家的销售量可以达到二三十辆。明珠社区的蔬菜、猪肉等价格要比邻近场镇每斤高5毛钱。方建辉告诉记者,“有个卖猪肉的村民,原来一天只能卖30斤左右猪肉,现在一天要卖300多斤,他家还修起了二三十万元的楼房。”

  观点

  消费靠腰包 持续消费靠产业

  高纪开 陈伟

  对农村消费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很简单:农民胀鼓鼓的腰包。

  其实呢,腰包不鼓,农民也要消费,但那是满足低层次的、很基本的生活需求,恨不能把一分钱掰成几分钱用。这样的消费,无论量还是质,都是很低的;无论是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是对于扩大市场需求从而拉动城乡经济发展,都如高壁横亘。

  那么腰包鼓了呢?腰包鼓了当然农民也未必就会“大方”地消费(比如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是否稳定也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但腰包足够地鼓起来是他们提高消费层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首要前提。

  腰包不鼓,在腰包鼓的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消费,也会被视为浪费。几年前听人说,一位老农舍不得1元船票费,趟水过河,不幸溺死。不少人说不值得呀,为省1元钱命都赔进去了。对于持此看法的人来说,为了避免可能的人身危险,花1元钱坐船过河是再应该不过的消费了;但在那位腰包瘪扁而且鼓起来的希望还比较渺茫的老农眼里,既然趟水也可能过河,那么再花1元钱坐船就浪费了。

  所以腰包决定需求层次。是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还是层次更高的发展需求乃至马斯洛提出的最高一层(第五级)的自我实现需求,最大的决定因素就是腰包。

  只有腰包鼓了,而且能够持续地更鼓,需求的层次才会持续提高,从而消费也持续增长。

  那么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最根本的是靠什么?靠产业发展。这既包括作为城市化根本动力的工业、持续动力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包括现代农业的发展。

  成都市的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支撑”明确锁定“产业发展”。农民向城市、城镇转移居住并转化为市民,需要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从而获得持续的收入来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二三产业吸纳;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个共识是,当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发展不够的问题,而最大的发展不够就是产业发展不够。为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大惠民力度,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紧扣产业发展为年份命名:2005,项目年;2006,加快产业发展年;2007,“三新”突破年。

  因此,成都几年来三次产业发展强劲,质量、效益、速度协调,有效带动着城乡居民增收和消费。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农民消费这三条曲线,反映了产业发展对于拉动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的带动力量和支撑作用,也反映出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发展成果。农民消费虽然在城乡居民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还比较小,但增长势头可观,而且消费结构在改善,恩格尔系数下降,即使在食品消费这一项中,结构和方式也不断优化,比如膳食的营养结构更科学合理、下馆子的人次增加。

  尽管成效和趋势较好,但是依然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等待开掘。表现在消费上,农民消费总体上还偏重于满足基本需求,享受型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大多数人基本上还只是一种美好向往;表现在产业发展上,结构调整、提档升级十分紧迫,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加快速度、增强后劲。

  开掘潜力空间的着力方向,就是按照市委、市政府“三新”突破年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中心城区、近郊区县、远郊市县顺应产业梯度发展规律加大统筹协调合作力度,共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三次产业竞争力;促进在建、已建项目投产,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加快形成一批有长远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和完善承载产业发展的城乡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做到了质量好、速度快、后劲足,才能有效带动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城乡居民腰包越来越鼓,逐步扩大农村消费的“量”、提高农村消费的“质”。

  新闻背景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消费同步增长

  近年来,我市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城乡一体化,三次产业持续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同步增长,由此带动了我市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从我市三次产业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增长的示意图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我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才带动了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村居民。但从三条曲线的上升幅度来看,三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仍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心,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撬动农民的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

  收入持续增加 消费才会有底气

  2006年,生活用汽车第一次纳入农村居民的消费统计,每百户农民家庭有4辆汽车。在此以前,摩托车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能消费汽车的毕竟不是大多数农民,根据市统计局的测算,在我市农村,农民消费最大的增长数是衣着。2006年,农村居民的衣着和交通通讯支出分别为281元和420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51%和50%,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4%和12.6%,比2003年提升1.5和2.3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表明,农民的消费主要还是以吃穿为主,但吃的质量提高了。就拿白酒消费量来说,2003年,人均为5.4公斤;2005年,人均为10公斤。市统计局总统计师段忠德说,不仅酒量在增加,酒的价格也在增加,喝瓶装酒的人数比以前增多了。

  三次产业互动 增收消费双稳定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市以破解资金瓶颈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平台。以工业为例,市财政2006年用于重点园区及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共4.06亿元,其中专项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资金1.24亿元。2006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则达到56亿元。

  从项目年、加快产业发展年到“三新”突破年,我市已经积累了一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厚积薄发,将为成都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通过优化和完善工业布局规划,通过城乡产业的互动发展,有力地解决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我市东调企业新厂全部投产后,将为相关区(市)县提供上万就业岗位,仅迁入青白江区已投产或部分投产的东调企业就解决当地就业1100余人。新津县工业园区仅为全县总面积的2.2%,吸纳安置了3.2万劳动力,园区职工占全县企业职工总数的71%,园区已成为农民务工的主渠道。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来,我市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以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中枢的社会化大生产,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也有力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80家,同比增加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123.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59.2%,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我市的十大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吸纳农民务工207.4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0多元,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40%左右。

  商务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2007年,我市首次将农村商业纳入全市商业网点规划体系,规划年内每个村都建一个放心商店。不仅现代商业进入我市农村,规划中更多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将建立起来。以市场为纽带,我市农村的产业发展、增收、消费开始形成了良性大循环。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志刚 | 杨银明 | 方建辉 | 何萍 | 王清祥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