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 |
【“10人小组”的迷途】“温和派”罗哲文:我是主张和谐的
记者 赵凌 发自北京
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是第一位的,保护文物是第二位的。一些贫民窟确实已经没有价值了。
罗哲文,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在东四八条专家论证中他获邀但因故未参加。他后来的书面意见是:情况不明,不好判断。因其态度不显锋芒,文保圈中人士将其归为专家组“温和派”的代表。
南方周末:东四八条项目暂停了,你怎么看这件事?
罗哲文:我不发表意见。我没有参加会,我不了解情况。
南方周末:您后来提交的书面意见说,情况不明,不好判断。时间过去这么久,现在可以判断了吗?
罗哲文:我还没有去看。不太清楚。我只有比较了解情况我才能说。
南方周末:为什么不去看看?
罗哲文:没有时间,也老不在。
南方周末:专家论证制度有三年时间了,您怎么理解您的职责?
罗哲文:我们的任务是看危改里面有没有需要保存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民居。牵扯到要拆一些房子的,看房子有没有价值。
南方周末:在您印象中有没有专家之间争议比较大的危改项目?
罗哲文:很多事情我都记不起来了。我印象里专家意见一般都比较统一。分歧当然也有,有的认为这个有价值,有的认为价值不大,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孟端胡同算是争议比较大,谢辰生坚决反对迁建,但去那里看了后,发现周围环境已经拆没有了,就地保护不行了,所以最后也同意迁建。
南方周末:后来迁建的状况并不理想。
罗哲文:那我就不太清楚了。
南方周末:当年争议比较大的南池子改造,您的意见是什么?
罗哲文:南池子我不太了解,我不发表意见。即便有分歧,也已经做完了。
南方周末:美术馆后街22号的拆迁您应该有印象吧?
罗哲文:我当时不同意拆,不过因为它没有列入保护区,所以也没有办法。
南方周末:很想知道,对北京危改和旧城保护,您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罗哲文:我一直在说,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是第一位的,保护文物是第二位的。现在有个误导,批评北京到处拆,不是那么回事。我认为,不能说都拆错了,该拆的还拆得不够,该保护的也保护得不好。一些贫民窟确实已经没有价值了。
南方周末:那胡同呢?
罗哲文:胡同也要看有没有价值,有特殊价值的,就要保存。比如砖塔胡同,那是北京最老的胡同,就要保护。
南方周末:对于一些普通的胡同,论证有没有价值,依据应该是什么?
罗哲文:我认为专家们的意见只能是参考,做规划的、做文物保护的部门也不是说没有知识,人家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看看,我们都是八十岁以上的人了,不可能去做基础的调查工作。
南方周末:可是公众却对你们寄予非常高的期望,认为你们的作用应该很大。
罗哲文:千万别这么说,我们的作用可不大。还要靠具体的工作人员,不能靠我们专家,老百姓可以监督,舆论也可以监督啊。我们专家就是在政府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南方周末:如果这个基础是错的呢?
罗哲文:基础是做了很多工作后做出来的,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工作。
南方周末:可能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批评您在旧城保护上态度过于温和。
罗哲文:我可以态度鲜明,但必须是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唉,再说,北京已经成这样了,保护得太晚了。
南方周末:您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您的基本态度?
罗哲文:我不反对改善老百姓生活,我也不反对文物保护。我是主张和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