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感动河北5周年庆典 > 感动河北5周年消息

责任:民间视角破解社会责任命题

  人必须有所担当。一个年轻人的成熟无一例外地是从他对于私人角色的责任开始的;而一个社会的成熟却是始于成员对于公共角色的责任。

  在这个公共领域里的责任一词,溯源传统中国,依稀可见的是对于家国的忠诚。晚明顾炎武对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讨论已见辨析。


  我们珍惜这种生长于民间的责任的点滴意识,因为它是以一种平民的视角在丰富着我们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命题。它的责任对象更丰富,关系更多人的生存道德和生存环境。主流政治有主流政治的责任,民间有民间自己的责任。这两者之间有交叠的地方,也有恒久以来民间道德和民间追求的交错。

  荣朋秀的职守,是教书育人,而她在特大车祸袭来之时,一刹那间的选择担当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安全责任———学生是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给他们知识,也负责身体力行地教给他们取舍;赵渭忠,我们的退休将军,把救助失学孩子当成了自己的责任———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教,是社会的道德责任;商鹤羽,30多年自费义务护鸟,把动物保护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千百年来的中国道德和中国哲学所需。

  这种萌生于民间的责任担当,不仅可以让平凡的人生变得更超越,而且,它的意义更在于一种价值的呼唤和昭示。他们放在自己肩上的、甚至用生命去践行的责任,让他们的人生变成一座山、化成一条河,让这一侧的我们深深地景仰和感动。

  (马越平 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主任,本报“感动河北”评委)

  荣朋秀:责任让她如此美丽

  如果不是那几秒钟的壮举,原来她那些事迹其实是再平凡不过了,但就是这些有责任感、内心充满爱的英雄却在关键时刻用他们瞬间的举动感动着身边的人,感动着我们整个社会。

  “下辈子我还愿意当小学老师。”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想起了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荣朋秀。2004年11月9日中午,为了救自己的学生,她被疾驶而来的车辆上的槽钢压在了沟里……孩子得救了,但她却永远地走了。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三年,但她动人的事迹仿佛就在昨天。荣朋秀,这位普通的小学教师,用她的爱心教书育人,以她的真情关爱学生,更在危急关头用责任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2004年,荣朋秀荣获本报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她的身下紧紧护着学生

  当记者再次走进荣老师家的时候,看到她家中的摆设依然同三年前一样———整洁简朴。只是她的爱人朱江海看上去比从前憔悴了几许,女儿朱丽娟已经完成了大学学业回到了家,她在期盼着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完成母亲未竟的事业。

  曾经时间定格在2004年11月9日中午12点05分,河北邢台市开发区北屋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在荣朋秀老师的带领下上完微机课返校,途经邢台市107国道北屋村口时,迎面一辆失控的大货车向学生队伍冲来。

  生死关头,荣朋秀在孩子们的惊叫声中张开双臂,把身边的几个孩子猛地推到路边的沟里。当她准备再次推开身边的学生时,货车已经在她的眼前倾翻,就在这最后的瞬间,她用尽力气把胸前的两名学生霍佳露、辛悦顶向了安全地带,而她却被槽钢吞噬了。

  一个并不被多少人知道的普通教师,在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用身体护卫了心爱的学生,用生命换取了几个孩子的生命。她能这样做,只因为“责任”,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

  责任铸就不朽的丰碑

  每当回忆自己看到的那令人心碎的场景,每当谈起荣老师,荣朋秀的丈夫朱江海、女儿朱丽娟的眼泪就会止不住流淌。已经毕业于河北科技师范学校的朱丽娟告诉记者,她经常到妈妈工作过的学校去看看,尽管只是在大门外徘徊,但能让她想起妈妈的音容笑貌,想起妈妈严慈的教诲,也更能激励她加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坚定信念。

  “忠诚老实,兢兢业业。”北屋小学校长袁永孝用这样八个字来评价荣朋秀。他告诉记者,在同事们的眼里,荣老师是个只知道干工作,不知道讲价钱的人,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事,她都一样和蔼可亲,谁有了困难,她都会主动去帮忙。2004年春天,该学校的郭美春老师患上高血压不能上课了,她主动要求替郭老师上课,没有拿一分钱的报酬,直到学校重新安排好该班的任课老师,她才结束了这额外的课程。

  业务上,荣朋秀更是精益求精。学校每学期两次的业务量化考评,她从来都是前三名。她遇难后,人们在她家看到,备课本还摊在书桌上,上边工工整整地写着:《乐山大佛》。而据北屋小学校长袁永孝介绍,按教学进度要求,两周以后才能讲到这一课。这是荣朋秀多年来的做法:提前一到两周备课。

  “荣朋秀是县级模范教师。她带的班都是出了名的好班。去年全学区13所学校21个毕业班,考上县重点中学的有120个学生,荣老师的班里就占了21个,她连续送了5年毕业班,取得了5个全学区第一。”

  荣朋秀生前的同事说,荣老师对学生特别有耐心,是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爱。的确,这样的教师是在心底里爱学生,把学生的生命看成比自己更重要,她无须想任何问题,潜意识地就做出了英雄的举动。如果不是那几秒钟的壮举,原来她那些事迹其实是再平凡不过了,但就是这些有责任感、内心充满爱的英雄却在关键时刻用他们瞬间的举动感动着身边的人,感动着我们整个社会。

  (本报记者:冀保珍)

  李晓红:用生命书写忠诚

  “晓红用牺牲诠释着医者的高义,用生命树立起军人的伟岸!她是我和同学的榜样,我们会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高扬起白衣战士无坚不摧的光辉旗帜。”

  2003年3月30日,一直坚持在抗击非典一线救治病人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不幸被病毒感染。住院治疗期间,她用超人的勇气、非凡的毅力和医护人员相互配合,用断断续续的语言和大家交流自己在非典一线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直到被报病危,无法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用笔艰难地在纸上写下对自己病情的体验和分析。4月16日黎明时分,非典病魔夺走了李晓红28岁的年轻生命。燕赵女儿用人民卫士的忠诚,谱写了一曲为国尽职,为民尽责的生命绝唱。

  李晓红牺牲后,她的父母把女儿母校石家庄市25中学师生捐款和部分退休金捐献给学校,设立了“李晓红奖励基金”,用来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随后,失去女儿的两位老人又捐款1万元,给连日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军队医务工作者,支持抗击非典斗争。擦拭着桌上摆放着的女儿穿着军装的照片,晓红的父亲又一次被思念的泪水打湿双眼:“谁无父母,谁无儿女,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有惧怕、也想远离,但是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行业,面对非典病毒,他们必须无畏于对幸福和生命的舍弃,惟有这样才能让普通百姓在非典病毒肆虐的危难时期看到希望。”

  今年的10月13日是李晓红大学同学毕业10周年聚会的日子,10年前从河北医科大学走出的青年学子而今都已经成为我省各级医院的骨干。同学们聚守一起不由想起了晓红,在河北医大二院急诊科工作的胡金莉说:“唯有在生与死的考验之中,才更能显现出医者的崇高和伟大。晓红用牺牲诠释着医者的高义,用生命树立起军人的伟岸!她是我和同学的榜样,我们会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高扬起白衣战士无坚不摧的光辉旗帜。”

  (本报记者:刘洁)

  杨绍秋:像火炬那样燃烧

  “人生不是一只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人生不是一只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是杨绍秋最喜欢的格言,他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实践这个格言的人。

  生前任巨鹿县育红小学校长的杨绍秋,在育红学校辛苦耕耘了整整22个春秋,从一个民办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河北省优秀专家。

  早在多年前,杨绍秋就摘掉了“校长办公室”的牌子,取而代之为“学生谈心屋”。在这里,他接待了上千人次“问题学生”、“心病学生”,记下了600余份个案报告。杨绍秋这样阐述他的教育理念:“想取得教育的成功,教育者必须蹲下去,跟孩子们在一个视平线上看问题。老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过度的劳累使杨绍秋本已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2004年12月,53岁的杨绍秋被确诊为肝癌。在死亡面前,杨校长选择了自信,选择了坚毅,选择了乐观,选择了战胜,选择了不屈,选择了工作。杨校长用行动诠释着、践行着“人活着,就不能倒下”,“人活着,就要活得有滋有味”的人生誓言。

  杨绍秋的病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师生们为他折了一个又一个千纸鹤祈福,还用书信、电波、短信送去了自己的祝愿:“您是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人生;您是航船,载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遨游!杨校长,我们爱您,永远爱您!”

  2005年9月14日,杨绍秋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眷恋离开他钟爱的校园,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和亲人。他的遗物中,有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题目是《关于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面对遗物,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

  (本报记者:冀保珍)

  商鹤羽:守护苍鹭守护责任

  商鹤羽,30多年自费义务护鸟,把动物保护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千百年来的中国道德和中国哲学所需。

  商鹤羽,一个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大桑园村农民,在父亲弥留之际,毅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要一生遵从父亲的护鸟遗嘱。为此,他放弃爱情、进城,从村里的富人变成逢年过节就要出外躲债的穷人。

  2003年感动河北人物商鹤羽绝对是个名人,可名气和荣誉对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是金钱,还是名利?这些似乎和商鹤羽都沾不上边儿。甚至,连他去唐山小煤窑打工都会遭到拒绝,老板接过他递过去的身份证,看了看后礼貌地送了回来:“我们可不敢让你下井挖煤,万一出了事咋办?我们可赔不起。”

  苍鹭和商鹤羽“争”食物

  2007年12月初,记者再次来到商鹤羽家时,他正准备到河边去收网。

  商鹤羽穿着为此买来的皮裤,下到没到膝盖深的河水里,“每隔两天我来收一次,一次也能收个三四斤。”收完鱼虾,商鹤羽便将他们拎回家,放到冰柜里。

  “今年得多储备些,可不能再出现正月里的场景。”商鹤羽说。回忆起2007年正月14日那场大雪,商鹤羽心里仍然隐隐作痛。那场罕见的大雪将整个瀑河封冻,整整一周大雪没有化掉,苍鹭没有了觅食的去处,只好站在山崖上哀号。商鹤羽把100多斤鱼切成小段喂给它们,可这些怎么够2600多只苍鹭吃呢?

  “我的心里急啊,可大雪封了路,车进不来”,为了给苍鹭外出买食物,商鹤羽只好和儿子推着摩托车踏在一尺多深的积雪上去县城买鱼,30多公里的路,他们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达县里。顾不得吃上一口饭,爷俩买了100多斤鱼后又赶紧回到了家,喂给了苍鹭。商鹤羽前后买来300多斤鱼,可就是这样还是饿死了800多只苍鹭。

  这一次,商鹤羽没有哭。“这是天灾,我已经尽力了。”话虽这样说,但记者分明能看到商鹤羽说这话时,那种幽幽眼神透出的无奈。

  可儿子却不干了。这可是儿子上学的钱啊!“我只好和他商量,让他不要着急,等渡过了难关,再慢慢想办法。”

  商鹤羽所说的想办法就是出去借钱。

  孩子开学那天,商鹤羽终于从别处借来1000多元钱交给了儿子,“后来,还是北京的志愿者,听说这件事后资助了1000多元钱才还上了借别人的钱。”

  如今,商鹤羽的儿子在别人的帮助下,正在承德市第八中学读书,“他的体育成绩好,准备考体育院校。”说这话的商鹤羽并不轻松,那要面临着更大的一笔学费。而他的女儿则在当地读中学。

  大家都应该爱护野生动物

  冬日里,除了要上山清理苍鹭窝外,他还要照顾家里养的10多只山羊,这可是他基本上一年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现在保护苍鹭的环境怎么样,还有人和你进行争吵甚至肢体上的冲突吗?”记者问。

  “说实话,现在少多了。”商鹤羽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也认识到了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很少有人去伤害苍鹭或去掏蛋了,村民见到有人搞破坏,会主动上前制止或是告诉商鹤羽。

  但矛盾总会有的。每到夏天,有一些外乡人就会在上游投下毒药,而苍鹭一吃到被毒死的小鱼就会丧命,这些人搞破坏总是在晚上,让人防不胜防。

  现在的保护区不仅栖息着苍鹭,每年还吸引众多白天鹅、黑鹳、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其他鸟类到此休养生息,千鹤山已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由于千鹤山苍鹭和国家一级动物金雕、黑鹳、天鹅逐年增多,狩猎、掏鸟蛋的人也逐渐增多,个人保护的难度逐年增加,为此,“急需对苍鹭、黑鹳、金雕等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围栏保护,并进行科学考察,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鹤羽说。

  而随着千鹤山省级保护区的正式设立和名气越来越大,现在的志愿者有400多人。商鹤羽说,这些志愿者不仅有本地人,连北京、天津、唐山等地的爱心人士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当中。他们不时三三两两或集体前来,帮助他看护苍鹭、捡拾垃圾、清洁环境、植树造林,并给他送来一些生活必需品和社会热心人的捐助。

  2006年7月份,一家名叫“宽城在线”的网站的老板在了解了商鹤羽的事迹后,免费为他建设和维护了一个网站。这也是承德首个个人环境保护网站。

  2007年4月,承德市政协的一位领导来到千鹤山保护区后,得知这些志愿者每晚都在用草搭的窝棚里守候着苍鹭,大为动情,当即为他解决了3吨水泥和1500元现金。现在,这个专门看守苍鹭的小屋已经矗立在了瀑河岸边。

  “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一些人也不敢胡来了。”有了政府的支持,商鹤羽胆气比原来更壮了。

  尽管如此,商鹤羽依然处在尴尬之中。虽然商鹤羽名义上是这个保护区的区长,可他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区长待遇,他并没有领到工资;而他苦干了三年,共花费22.6万元修通的全长7.5华里的山路,在过了若干年后仍有部分为修路借的外债正在落实当中;为了绿化千鹤山,让鸟类有更好的家园,在山下投资12000元,栽了生态柳柏树30多亩,由于干旱和其他原因活下来的并不多……

  可面对这些,商鹤羽仍然不后悔:“为了千鹤山可爱的苍鹭,我努力着,我无怨无悔!”

  落日的余晖洒向千鹤山,记者和商鹤羽从瀑河边走过,不经意间,打扰了栖息在河边的野鸭子,成群的野鸭张开翅膀,飞向另一片水域。商鹤羽的目光向着野鸭子飞走的方向眺望:“人和动物都是平等的生命!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应该爱护野生动物!”

  再过几个月苍鹭又要飞回来了,而商鹤羽的生活以及他的故事还将在平淡中继续着……

  (本报记者:尉迟国利)

  冯志杰:妻子睢红霞的担承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培养儿子和女儿出息,照顾好双方的老人,这是丈夫殉职后,睢红霞每天的责任。

  睢红霞每天六点半起床。

  她已经搬了新家。原先的房子卖了,新房是2004年底买的商品房,三室两厅,100平方米。

  她现在是肥乡县实验小学教导主任,还担任着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吃完饭,就得带着女儿往学校赶;小女儿如今也在小学上学了。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身为肥乡县东漳堡派出所负责人的丈夫冯志杰过度劳累,以身殉职,年仅35岁,睢红霞当时感到像天塌了一样,但她挺了过来,一个人承担起抚养家中老人和一双儿女的重任。

  睢红霞说,她的工资刚调到了1300多元,加上她父亲每月的六七百元退休金,日子还过得去。“一年攒不下钱,家中开支比较大”。每年丈夫生前所在单位都有人到家里来慰问,“对上级没什么要求,也没提过任何要求,不愿给人找麻烦”。

  丈夫殉职时,儿子冯世超才11岁,现在已经上高一了,“在县一中上,平常住宿在学校,他的愿望是将来能考上自己愿上的警察学校”。

  睢红霞告诉记者,按当地的风俗,每年该上坟的时候,她都会带着一双儿女去县烈士陵园。那里是丈夫英灵安息的地方。

  冯志杰的父亲冯玉玺现在跟着二儿子,还住在老家东营村。睢红霞告诉记者,去东营村的路修过了,不再像过去那样难走,每逢节假日,都要带着儿子和女儿去看老人,买些吃的东西,冬天要给老人送去棉袄棉裤。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培养儿子和女儿出息,照顾好双方的老人,这是丈夫殉职后,睢红霞每天的责任。

  (本报记者:刘学斤)

  李家庚:从癌症村官到富民书记

  作为一名身患癌症的村官,2004年,李家庚的事迹被媒体广为宣传后,为他带来的除了耀眼的光辉外,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2007年12月,在秦皇岛市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李家庚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不仅是由于他作为一名身患癌症的村官,曾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出了感天动地的乐章,更因为他正在做着的一项项富民工程。如今的李家庚,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富民书记了。

  2004年,李家庚的事迹被媒体广为宣传后,为他带来的除了耀眼的光辉外,还有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尽快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成了最让他心焦的难题,这重量甚至超过了疾病带给他的压力。

  2001年李家庚上任后,先从自己看病的钱中拿出了2万多元用于还清村里的欠款,随后开始收拾村里的烂摊子。7里通往村外的道路,坑坑洼洼,别说开汽车、拖拉机,就连自行车也得扛着走。李家庚出动自家的铲车,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出义务工,进行了维修和硬化,铺通了英武山通往外界的民心路。

  多年来,全村人一直饮用污染的河水。李家庚一趟趟地跑,终于把村里的引水工程列入了国债项目。李家庚从家里拿出了5万元交上了配套费,拖着病重的身体,每天在工地上忙碌。此后的日子里,李家庚边输液边指挥,经过42天的努力,4公里长的引水管道铺成了,而李家庚却因为免疫力下降,全身水肿三次晕倒在工地上,险些丢了性命。

  如今的英武山已经改变了原来偏僻山乡的落后面貌,村里建了新学校,孩子们再不用为上学发愁了;漂亮的村民活动室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也用知识武装了村民的头脑。完成村内的基础建设后,李家庚开始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在他的带领下,英武山村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家家安装了沼气,创办了英武山矿泉水厂,使得村里的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1400元增加到了4000多元。

  (本报记者:李海菊)

  赵渭忠:因为责任所以义不容辞

  我们珍惜这种生长于民间的责任的点滴意识,因为它是以一种平民的视角在丰富着我们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命题。

  希望将军赵渭忠自1992年退休后,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希望工程,成为希望工程在河北的标志性人物。

  责任、奉献、公益、希望,老将军身上所散发的一系列闪光的品质都和本报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评选的精神内核相契合,他的志愿者精神,随着这次获奖,更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也因此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从此,他成为了河北最有影响的志愿者,麾下的希望大军浩浩荡荡。

  最可信赖的朋友与父亲

  助学、扶贫、助残、救治贫病儿童,近几年,几乎在我省的每一个慈善领域、每一项大型慈善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头戴小红帽的身影。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与本报五年的年度人物或候选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无私的大爱成为了友谊的纽带,而老将军,也利用自身优势成为他们最可以信赖依靠的朋友和长者。

  2003年度人物张华,在1995年也救助了一名涞源大山里的贫困学子,赵渭忠听好友车志忠介绍了她的事迹后大为感动,几次去医院看她,情同父女,张华去世后,他多方募集捐款,在张华资助的孩子曾就读的涞源县金家井小学援建张华希望小学……

  2005年度人物、原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自希望工程开始之初就是赵渭忠最好的朋友,二人被誉为“河北二忠”,二人联手,使涞源县成百上千的苦孩子得到救助,最后走出大山。即使现在,车志忠遇到自己救助不了的贫病孩子,就来找赵渭忠,请求援军。

  郜艳敏,2006年度人物,后来认识了老将军,感觉自己背后有了一座大山,可以依靠的父亲,老将军曾多次去曲阳深山里看望她、鼓励她……

  那些孩子,那些笑脸

  涞源三姐妹中的李云峰一次到赵渭忠家,正赶上老将军在吃饭,向记者诉说老将军吃饭的情景时,她哭了,“老人的菜就是大白菜,只有大白菜,就那么简单啊!”

  他每月的退休工资有7000多元,但都一分不留地捐出去,老伴每月目前有2000多元退休金,除了老两口一点用度,剩下的他也捐出去,子女们过年孝敬他一些钱,他也都捐出去……

  家里的地面是水泥的,吃最简单的饭菜,一件夹克,穿了多年,袖子都磨破了,而他,是一位将军啊!

  从1992年退休之后,他就将所有的退休收入全部捐献,并发动家人、朋友们献爱心,帮扶贫困地区、贫困孩子。15年如一日,日日为希望工程慈善事业奔忙。至今,他个人及其家庭共为希望工程捐款79.1万元,直接救助贫困学生579个,发动社会捐款1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000多名,援建完成希望小学32所。不是我的一分不要,属于我的一分不留。16年,他继续着这样的诺言,被誉为当代武训。

  就在他刚刚当选本报年度人物之时,他在北京一家单位当收发员的大女儿因严重肾病转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她治病的钱百分之七十由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而自己一年也要负担五六万元。

  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2005年11月,张家口219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知道了这个消息,4万名孩子每人一毛两毛地给他捐来了34289.6元钱,这些饱含孩子们情谊的捐款让老将军激动不已。他先后收到40多万捐款,一分没动,他说他的家庭其他成员还能一起坚持,他说,等凑够100万时,要把这些全部拿给社会,救助那些糖尿病、尿毒症的贫困患者。

  老将军引领希望大军

  赵渭忠的希望大军如滚雪球般成几何级壮大,因他的付出和努力而受益的当年的苦孩子们,有的成了大学生、硕士、博士,有的当了领导、企业家。来自灵寿山区的张贵新已成为一名记者,他正资助着井陉孙庄的5个小学生,老人家给他的精神财富令他终身受用。

  老将军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但仍每天在河北的大地上不知疲倦地奔波,募捐、救助、调查、做报告、参加各种各样的仪式,对各个慈善活动的邀请和请求他几乎有求必应,因为他的到来,如同演出请到了大腕明星,自然影响倍增。今年春天,他去北京参加一个慈善会议的路上,在高速路上发生车祸,轿车被挤扁,但他安然无恙,这次事故令大家很担心,但是,谁也不能说服他停下行进的脚步。

  赵渭忠有一个“五个一”计划:在80岁时,家庭希望爱心社为贫困孩子的捐款达到100万元;家庭爱心社资助的孩子突破1000名;联合希望朋友建希望学校数量达到100所;联合发动希望朋友资助的孩子突破10000名;另外,要活上100岁,为社会多做些事。本报记者祁胜勇

  车志忠:为穷孩子奔走呼号蛤从1989年发现穷孩子张胜利开始,车志忠就与涞源的苦孩子们结下不解之缘,从樊延云开始,两年间,一共救治了47个涞源县的掏不起手术住院费的先心病孩子们。

  从1989年发现穷孩子张胜利开始,车志忠就与涞源的苦孩子们结下不解之缘,十几年来一直为大山里的贫困孩子奔走呼号。

  再一次引起读者的关注是在2005年春天。当时,车志忠家里来了两个客人,山民樊玉柱和他的儿子樊延云,樊延云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他最多活不过12岁。

  那是樊玉柱走投无路的时刻,家里依靠四亩山地为生,妻子丁桂芝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瘫痪在床,医生说小延云手术最少需要5万元,而他借遍了所有的亲友只借到了1200元。幸好,别人告诉他有个车志忠。

  车志忠当即二话不说拿出了12000元存款,又跑了一个多月募捐了18000元,还有20000元他一时没有办法,无奈中,他求助本报,2005年4月8日,本报刊出的当天,河北医大一院决定免费为樊延云做手术。

  从樊延云开始,涞源县的掏不起手术住院费的先心病孩子们都来找他,一个、两个、三个,两年间,竟一共又救治了47个。

  一趟、两趟、无数趟,今年71岁的车志忠两年间上百次来往于涞源与石家庄之间,路远而且几乎每次都堵车,常常是一整天的路程,而车志忠却慢悠悠地说,我辛苦上这么几趟,也许就多一个健康的孩子,多一个完整的家庭。

  跑医院、跑残联、跑红十字会、跑妇联,省里的这些部门的人好多都熟悉他,尊敬他,于是他有了给孩子们减免费用的面子,两年间,他为7个先心病孩子争取到了免费救治的机会,其他的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免。

  好多时候,孩子的家长实在没有钱,他就自己掏,掏过三个6000元的,两个2000元的,其他的人有给1000元的,起码路费、住宿,都是自己掏。

  令他欣慰的是,他视同儿子般的张胜利,现在也在继续着他的道路,一个叫周广娟的先心病孩子,家里一点钱也没有,车志忠自己掏了3000元,发动社会捐了7000元,张胜利帮她在雄县拉到了1万元善款,车志忠欣慰地说,胜利还真行。

  (本报记者:祁胜勇)

  周丙安:在责任与失落间艰难前行

  自从4年前,老周受命成为村里艾滋病人的治疗监护医生,他失去了很多现实的利益,但他无法违背自己内心牢固遵守的责任。

  2007年12月20日,记者寻到村医周丙安家时,他正被小孙子误锁在东屋里出不来。那是原来的药房,如今药柜空了很多,曾经每天挤满人的屋子冷冷清清的。

  其实他原来根本不是什么“艾滋病医生”,只是一个普通而殷实的村医,但医治每一个病人的天职和责任,让他身不由己选择了这个狭窄而又艰难的特殊道路。

  4年前,老周参加一个艾滋病药物治疗培训班后,就毫不犹豫地受命成为艾滋病人的治疗监护医生,他最初没有想到这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原来周边几个村子的人头疼感冒都找他看病,因为尽责守职,人们很认他,他也有很好的口碑和不菲的收入。

  但是,自从成为艾滋病医生,这些好日子逐渐都离他远去了,人们不再找他看病,还在背后议论他,连家人也反对他,原来在村里备受尊重,如今却被人指指点点,婚丧嫁娶都不愿请他了。他成了艾滋病人的专职医生。

  这种时光的落差让农民医生老周很不适应,但抱怨归抱怨,他是个医生,责任更重要。

  他详细地摸底、调查,并且,经常向防疫站报表。病人们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反应,他都会详细地记录在一个从不让别人看的本子上面。最贴近的诊治和接触,使他随时掌控着病人们的情况,这些人的日常病症,也只有他能够治疗,他们特别依赖他。

  每三天,老周会准时去乡里把国家免费发放给病人们的药领回来,早7时,他会挨家手把手地教他们按时服用,还要查看服药效果。这药,必须按钟点吃,一次也不能落下,这是铁一样的纪律。多少回,雨水把他浇透;多少回,膝盖深的雪地里,留下他蹒跚的脚印。

  他成为那些病人最依赖的朋友,病人们在病痛折磨中,受到了很多歧视,但到他这里来成为心灵的安慰。他们把心里的烦事儿讲给他,跟他坐在一起聊天,在他家端起碗来很随意地吃饭喝水。他是医生,不怕,他又说,“我已经快60了,这病发病期不是很长吗?即使传染上了,再过10年,我活70岁,也够了。”

  他的病人都很苦,前些年因为苦而染病,如今,虽然政府对他们免费投药,但是,艾滋病的折磨,让他们的日子也没有什么好转,老周经常为他们搭上取药的路费什么的,时间长了,前些年挣的钱都搭进去了。

  老周并不避讳他的思想矛盾,他失去了很多现实的利益,连家人也不满意,他常常会很苦恼。但是,一辈子当医生了,他无法违背自己内心牢固遵守的责任。

  一位国际组织的干事这样评价中国乡村的老周:“他是普通的,但他是一个国家的脊梁。”

  (本报记者:吴艳霞)
(责任编辑:王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