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唐山劳动日报总编辑李连仲谈灾后重建 |
原唐山劳动日报总编辑李连仲谈灾后重建
本报记者齐雪芳 代晴/文 陈洁/图
74岁的李连仲,曾任唐山劳动日报社总编辑。32年前,他担任该报农村组组长一职,在工作中见证了唐山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5月27日,李老追忆过往,在讲述当年所见所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唐山灾区重建经验和存留的遗憾,希望能给四川灾区以借鉴。
■就地取材齐动手建临时住房
记者:灾区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才能稳定民心,进而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李连仲:时代不同了,唐山地震时,没有这么多帐篷,市民们就通过各种方式搭建临时住所。刚开始,人们用木棍、塑料布搭个帐篷避风避雨。大约过了十几天,国家发放了一批油毡,人们又开始建简易房。那时候都是自己动手,孤老、困难户由部队帮着建。一时间,大家都成了瓦工、木工,先砌出半截砖墙,再找来木棍支起四个角,最后用油毡加盖在房子顶部。虽然简易房不如正式房舒服,但冬天不透风,夏天不漏雨,在灾难面前,这已经算是很好的住所了。我们一家在简易房里住了6年,才搬进正式的住房里。
现在条件好了,各省正在加紧生产援建的活动板房,这种房子肯定会比简易房舒适。但反过来说,不管帐篷还是活动板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将来真正的住房建成后,这笔物资就没了用武之地,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我从电视上看到,四川灾区很多倒塌的房屋都露出木料。唐山的“简易房经验”应该也适用于这些地方。虽然目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受灾群众的安置问题作努力,但灾区群众也可以就地取材解决问题,比如从废墟里挖些木材、砖块,充当建房的原材料。特别注意的是,垒墙时一定要用砖块,不能用石块,砖块更易于抵抗余震。
■国家努力的同时个人要全心投入
记者:据我们所知,唐山的简易房一般就地取材,选择在比较宽敞的操场、空地、道路上搭建,四川的受灾群众搭建简易房时应做好哪方面的准备工作?
李连仲:我们那时搭简易房都选在附近的平地上,比如大院、公路上,一来盖起来快,二来便于清理废墟。
这次四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来国际社会的关注。从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指挥抗震,到三天哀悼日的人文关怀,无不体现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共患难的决心。在救援过程中,各方面资金和物品也源源不断运送到灾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灾区群众最重要的就是继续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当务之急,在搭建简易房时,就应该体现这种精神,把自力更生和国家援助结合起来。
记得当年唐山地震后,受灾群众从废墟上扒砖、找木料搭建简易房;安顿好家庭就返回到各自单位恢复生产建设……那一时期,唐山处处凸显的都是抗震精神,大家真的是在“化悲痛为力量”。
不屈不挠的抗震精神和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是四川受灾群众应该始终保持的。这次四川地区发生地震后,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受灾面积大,受困人员多。虽然国家在发动各种力量实施救援、恢复建设,但灾区群众还是要有自己动手的意识。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工程,国家努力的同时,个人也要全心投入。
■城市规划勿忘保留地震遗址
记者: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凤凰城,如今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那场地震灾害,是否也曾留下一些遗憾,以供四川灾区来弥补?
李连仲:唐山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保留更多的地震遗址。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很多地震遗址都被毁掉了,只留下了理工大学图书馆等一小部分。从长远看,这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地震的研究等工作很重要。四川应该吸取唐山的教训,对地震遗址统一规划保存。可喜的是,现在温家宝总理已经提出要将北川老县城遗址建成地震博物馆,这对当地文化遗产是一种极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