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还可以领1个月每天10元的补助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四川绵竹报道

  每天10元钱的国家补助还会发1个月

  只要不怕排队,受灾民众大多喜欢去部队的食堂吃饭。虽然都只是一个菜,但是那边的饭好像更抗饿

  绵竹体育中心坐落在著名的绵竹景观大道上。

临时安置点指挥部的人说,这里最多时曾经收留了八九千名受灾者。如今居住在帐篷里的4000多名受灾者来自汉旺、清平、天池三个乡镇,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被迁到绵竹的马尾乡进行异地安置。

  异地安置和原地重建是四川震区两种最主要的受灾群众安置措施。

  7月初的雨天里,本刊记者造访了这座巨大的帐篷区。当然,还有即将成为受灾群众新家的马尾乡。

  他们曾经很有钱

  绵竹体育中心仍有空降兵站岗,不过大门口被损坏的雕塑还没有收拾。

  一些受灾者本来很有钱。坐在体育中心外的帐篷里,摊主一边盛面一边做着夸张的表情:“至少都比我有钱。”

  清平、天池两个乡都位于大山深处,除了有森林公园这样的旅游项目,还是著名的磷矿产地。

  2007年四川磷矿石产量51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3%,主要就分布在什邡的金河、绵竹的清平。而金河、清平和天池三个大型磷矿的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的一成。

  “那个地方,老婆婆背着竹筐捡矿石,一天也能卖上百元。”在绵竹体育中心的办公点,绵竹市就业服务管理局一位姓李的局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矿工们最高月收入可以达到上万元,一般也有两三千元。

  很多受灾者虽然身上衣服寒酸,但仍戴着金光灿灿的首饰。那是他们日常的样子。

  这些受灾者并不讳言曾经富有的日子。在体育中心西侧的高地上,清平二大队的女村民告诉本刊记者,他们是兄弟两家,供养着婆婆。男人们都在矿上干活,女人们就在家里伺候苞谷和果树。一个月下来总会有几千元节余。

  2007年,他们两家一起盖了一幢二层小楼,一楼面积就有130多平方米。只不过刚盖好没多久,就在地震中垮掉了。

  “盖房子还借了几万块钱,本来以为没几年就可以还上,没想到现在赚钱的生路都没有了。”她的表情有些矛盾---骄傲又有些黯然,“如果不地震,我们这几年就可以超过绵竹市里了。”

  大山深处的这些乡村很有世外桃源的感觉。清平乡盐井村位于龙门山地质公园九顶山自然风景区内,村民们都住在统一修建的别墅区里,2006年就实现了改厕、改厨、改水、改沼气,有一年每人还发了1000元旅游发展基金。

  天池虽然不如清平,却也是富饶之地。绵竹天池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排在清平磷矿、清平集团之后,在全国十大磷矿企业中名列第10。不过所有这些磷矿,现在都受损严重。地方官员估计,两三年无法恢复到过去的生产水平。

  地震使这片山区的地形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山平移了几十米,从风景区通往外界的山口也消失了。

  经历大难的受灾群众现在精细得很。帐篷商店的主人说,过去山里人抽烟都挑贵的,现在却有些舍不得。他们进的啤酒也多是十几块一捆的本地酒,没有多少人再买20多块一捆的青岛啤酒了。

  部队的饭抗饿

  三个乡镇的受灾群众集中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一些帐篷里住着村干部。本刊记者在帐篷区采访的一天时间里,天池的乡干部过来发方便面,没有遇到其他乡镇干部。受灾群众说,也许他们忙着在山里救灾。

  这天,一人发了两包袋面和几个碗面。母亲们把以前发的罐头和方便面收起来,留给孩子。

  他们身上的衣服也是外边捐来的。干部们把这些外省运来的衣服卸到草地上,大家就上去挑拣。

  孩子们都去帐篷小学。虽然体育中心旁边就有一座条件较好的板房学校,但山里来的受灾群众说,那是城里小学,轻易不接收山里孩子。

  说话间,到了午饭时间,大人孩子们拿起盆碗去食堂打饭。这天中午,政府的食堂吃麻婆豆腐,干、稀饭都有。虽然距开饭还有半个多小时,但食堂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一位姓陈的老汉排了第一。他说自己就是想吃豆腐,因为从地震到现在还从来没吃过。他之前一直在部队那边的食堂吃饭,昨天晚上听说这边吃麻婆豆腐,就赶了过来。

  只要不怕排队,他们大多喜欢去部队的食堂吃饭。虽然都只是一个菜,但是那边的饭好像更抗饿。部队还负责打扫体育中心的垃圾等等。

  不过,受灾群众说,好几天没有卫生局的人来消毒了。

  同样减少的还有记者和志愿者,这大约是最近半个月来的事情。在指挥部附近有个志愿者的帐篷,但这会儿没有人。旁边正打乒乓球的孩子说,现在只有5个外地志愿者了。

  山下实在太热了

  每天10元钱的国家补助还有1个月时间将告终止。一种说法是,到8月1日前所有人都要迁到板房去住,所以食堂可能也没有了。

  想起这些事情,受灾群众就发愁。磷矿不能上班了,山里也回不去了。虽然体育中心的入口就有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招聘点,但是大家说起外出打工都很挠头。

  绵竹市就业服务管理局的干部说,因为山上富裕,这一带的农民过去很少出去打工。招聘点的烟台企业登记处只偶尔有询问的,远不如旁边本地电子企业的登记处热闹。

  “山下太热了。”天池二大队的一名村民说,他以前在矿上开车,当厨师的弟弟刚刚去政府组织的培训班学技术。绵竹地势东南低、西北高,从504米至4405米落差悬殊,山地和平原的气候相差也很大。地震那些天,晚上在山里露宿还需要穿棉衣。

  在临时安置点值班的绵竹税务局的工作人员也告诉本刊记者,现在体育中心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受灾群众不适应平原的气候。

  虽然就业服务管理局规定,所有招工企业的最低工资不得少于每月1000元,包吃住和路费,但受灾群众算了算账还是觉得不合适。

  “到大城市总不能像山里一样随便穿件破衣服,那里要买的东西也多。”天池二大队的那名村民说,关键是山里人文化水平低又没手艺,小学文化只能做普工,工资都在1000到1300元之间。

  他们夫妻俩供着女儿在汉旺镇上学,还在那里租了房子。地震后租的房子成了危房,却可以把席梦思和家具搬到帐篷里来。

  正说着,男主人的朋友过来看望他们。朋友就是汉旺镇人,做皮鞋生意。地震后在德阳租了一套房子。过去每月300元租金的两室一厅,现在已经涨到550元。

  这几天,已经有出去打工的人又回到体育中心。天气、饮食不适应,都是原因,也有人出去才发现根本赚不到企业承诺的工资。

  下午,体育中心门口停了两辆大巴,是送受灾群众去广东韶关打工的。每月1000元,干得好的可以拿到1300元。几个母亲抹着眼泪说,要不是地震,怎么也舍不得送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

  到7月初,就业服务管理局已经从体育中心送走了1000多位外出打工的遭灾者。7月6日江苏企业来搞集中招聘,将从全绵竹招走近3000人。现在就业服务管理局已经把各种设备运到体育中心,现场对应聘者进行体检。

  如果搬到板房后还没有经济来源,许多村民说还是要出去打工。不过现在还想等等看。

  板房里还没水没电

  从绵竹体育场坐出租车一路向北,计费表跑到40多元的时候,公路边会出现一块写着绵竹沿江风景带的牌子和大片望不到尽头的板房。三个乡镇的十几个大队以后都要迁到这个叫马尾的地方。

  建板房的地方过去是水田,下雨后就泥泞不堪。这片过渡性安置房都是外省对口支援建设的,有的地方也挂着四川建筑队的旗子。板房上写着天池区、清平区、汉旺区的字样。

  已经有受灾群众住了进来,只是板房没水没电,上厕所也要走出几百米开外,中午还需要用卡车到体育中心去拉饭过来。男人们过去大多在矿上工作,现在给施工队打些零工,一天能有三四十元收入。

  这些板房一排12间。最边上的一间砌了水池,写着厨房字样,里面有大约三个灶台的空间。旁边那间据说以后会改成厕所。板房一般情况下一户一间,4口以上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可以分两间。

  虽然外观看起来一样,但这些板房和体育中心旁边的示范过渡性安置房还是有些差别:同样没有住人的情况下,雨后马尾板房的地面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片水渍,体育中心旁的板房则是干爽的。

  要是搬到马尾,肯定没法栽果树了。受灾群众说起种水田,都摇了摇头,不会。

  板房区周围都是水田和苞谷地,房子也多有损坏。“好像政府说会给补偿,不过一下来这么多人,给不给他们划土地?我们以后生计怎么办?”当地村民对这些邻居有些疑虑。

  村干部说,马尾乡土地并不富裕,原来也不超过10个大队。过去打粮食基本能够自给,现在一下迁了这么多人进来,村民们有意见也很正常。至于是否重新划分土地,现在还没有说法,“先让他们安置下来,其他等上级给说法。”

  受灾群众对于新生活也有不少顾虑。过去在山上,孩子们经常摘果树上的果子吃,现在要吃水果,每天都要花一两元钱。而且平原的蔬菜也要比山上贵一倍多。

  眼下,受灾群众就是希望赶快把通往山里的路修好,这样可以尽快恢复磷矿。虽然不能再回山上居住,但是在马尾生活、在山上上班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