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档案
电影《梅兰芳》上映后,中国大戏院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梅兰芳先生非常热爱这座剧场。梅葆玖先生回忆父亲第一次来中国大戏院演出时说:戏院落成时,正是父亲艺术最辉煌时期,那时梅派风格正在形成,接受着戏迷观众的鉴定和考核。当时父亲不止一次说,中国大戏院是全国第一考场。梅剧团在中国大戏院落成后一个月,即1936年10月17日在此亮相,那次他们一连唱了25场,场场都是大戏,场场都有当红的演员,头一天大轴戏是杨小楼、梅兰芳的《长坂坡》,压轴戏是梅兰芳、马连良的《汾河湾》。
通过梅葆玖先生的这番回顾,可以看出当年梅兰芳先生在中国大戏院的演出何等认真,也可以看出当年像梅兰芳、马连良等这些大师何等关心支持中国大戏院的发展,以及中国大戏院在梅先生他们这些大师心中的地位。
梅兰芳等京剧大师为什么如此钟情中国大戏院?是因为这座当初堪称中国一流的大戏院,与梨园界和大师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十世纪初,天津已有相当浓郁的文化氛围,无论是民间曲艺还是西洋话剧,无论是地方戏还是大戏(即京剧),都有一大批观众,大大小小的戏园子有几百家,南市一地就占上百家。正因为如此,天津当时被定位既是全国的工商码头,也是各类艺术演出的“码头”。遗憾的是,那时天津虽然有一流的鉴赏水平和氛围,有一流的精通酷爱戏曲的观众,但却没有一流的戏院。1934年周信芳先生到天津巡演,在与天津商界名流中的戏迷一起进餐时,感慨万千又不失委婉地表示,天津乃商贾云集之重镇,名家荟萃,文风古远,但没有一座像样的大型剧场,实为憾事。他还说,如果天津有好的戏院,自己会经常到津门献艺。席散之后,当时被称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开办惠中饭店等买卖的孟少臣先生最为心动,立即主动牵头呼吁工商界人士,为天津创建一所全国最高规格的戏院集资。孟少臣的提议得到了积极响应,工商界人士纷纷慷慨捐资。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里,孟少臣募集到了50余万银元,并向社会公开出售股票。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巴黎和会首席谈判代表顾维均先生闻此讯后,自愿出让自己名下当时法租界二十号路(即现哈尔滨道天增里旁)上共2700平方米的地皮,做中国大戏院的基地。当然,工商界人士筹建中国大戏院的事情,也得到了时任市长张自忠先生的支持,张先生是闻名中外的抗日爱国将军,他酷爱民族艺术尤其青睐京剧。所以,他表示当中国大戏院落成时,愿亲自为其剪彩。
见天津工商业如此支持民族艺术的发展,全国京剧界深受感动,马连良、周信芳、姜妙春、尚绮霞等大师名家,也立即用参股方式参与投资,他们表示钱不在多少,在于我们以此感谢天津工商业的义举,他们这种扶持民族艺术的精神,也是对我们的支持和理解。与此同时,他们还表示一旦天津的中国大戏院落成,他们将陆续进津演出,让中国大戏院成为中国名符其实的“大戏”舞台。大师们钟爱中国大戏院,中国大戏院的演出档案是最好的证明:1936年9月19日来演出的是马连良,1937年4月来的是周信芳,1938年李少春在这里首演《新天河配》,1939年宋德珠在此演出,1940年言慧珠、金少山与天津观众见面……他们的光顾,使中国大戏院成为华北地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型戏曲演出场所,经常名角会聚、好戏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