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为农修水利 刘志梅大账算得清
著名社会学家刘志梅,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农村问题。对此次发生在全国许多省份的严重旱情,她做了非常透彻的研究和分析。
多次做客凤凰卫视,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刘志梅教授认为,此次天灾反映出的问题和多年来各级政府放松对农村应有的关注、对农民的了解有着极大的关系。
“如果每次都通过天灾来反映我们的缺失,那代价就太大了。”刘志梅强调。
算好小账才能为国家算大账
在各级行政官员都为抗旱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很多接受过城市教育的青年农民却坐在田间地头,拿起算盘核算灌溉土地的成本。
一位官员认为这是典型的“只算小账,不算大账的小农思想”。而刘教授则认为,平时政府不给农民算小账,关键时刻农民也不想给国家算大账。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我们的采访显示,天灾的背后,是不是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
刘志梅(以下简称“刘”):由于灾难降临而暴露出的缺陷,让人感到痛心。近些年来我们管理缺失,并不是通过官员自上而下的行政能力发现的,而是通过突发事件和灾难。
FW:有一种现象特别值得重视:当下正当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投身抗旱的时候,农民朋友似乎并没有行政官员那么焦急。
他们甚至宁可坐在田间地头核算成本,也不去想方设法解决土地灌溉。有人这样看待这种现象,“部分农民的这种行为是‘只会算小账,不愿算大账’”,并且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小农思想”,你赞同吗?
刘:你采访的一位村长说得好,如果想让农民在天灾之年给国家算大账,政府就应该在风调雨顺之年给百姓算小账。
如果平时你不关心农民的思想和小账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在天灾之年给国家算大账呢?
国的细胞是民,民强才能国富,国富依靠的是民强。
有利可图农民才有种地积极性
几天的采访让记者发现在农村有两种观点正在激烈地交锋。
我们发现,青年农民善于思考灌溉的成本,但是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长辈却喜欢用单纯的耕作思想去思考问题,并且正在积极参加抗旱。
刘志梅说:“当种粮仅成为农民工作和生活过程的‘副业’时,农业生产就必然丧失稳定性。”
FW:当下的农村,新、老农民之间有着非常激烈的思想冲突。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刘:这和我们的研究数据基本吻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如果粮食生产仅靠感情和传统思想影响去耕作,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随着成本经济思想的迅速传播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些迟早都会远去。
如果想让农民始终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有利可图。当种粮仅成为农民生产生活过程的“副业”时,农业生产就必然丧失稳定性。
FW:你认为应该怎么缓解这个矛盾?
刘:缺乏对农业设施的基本关注就是个大问题。平时不修水利设施致其荒废,关键时刻灌溉的成本当然要高出许多。
当一个“好政策”出台的时候,往往赞叹声超过了对副作用的担忧。比如,取消农村义务工制度和“费改税”政策推行后,我们就忽视了对水利设施的常态性投资。再加上多年的风调雨顺,矛盾一下子被掩盖了许多年。
倘若不发生这次大旱,恐怕“好政策”的副作用会更晚地表现出来。所以我说,如果缺失和弊端必须要通过天灾来暴露,代价和成本就会太高。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其实很多“好政策”的副作用并不是无法预见的,相反有很多是当时就应该考虑到的。
农忙季节可考虑集团化生产方式
农忙季节回老家侍弄农田,农闲季节进城打工“淘金”。这成为当今许多青壮年农民的主要生活和工作方式,每年多次的劳动力跨地区大规模转移,客观上浪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刘志梅从社会学理论角度建议:在自愿的基础上,让农民朋友重新考虑集团生产的优势。
FW:对这场大旱暴露出的问题,尤其是由此反映出的农民朋友关键时刻拿出小账本算自家小账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刘: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个角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会在成本和效益间进行核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一个健康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效益核算机制,会对国家进步有重大推动作用。
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农业生产集约化的重新启动和刷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产生到现在对社会发展起到过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广大农民,尤其是青年劳动力都大量进城“淘金”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农忙季节不让这么多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转移,而通过一种土地集约化生产来解决?
每家每户的生产耕作,客观上影响了大型耕作设备的技术提高,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在自愿的基础上,有没有可能让农民朋友重新考虑集团生产的优势?
文/特稿记者朱顺忠摄/特稿记者苏里
河南财经学院社会学教授刘志梅表示,如果平时你不关心农民的思想和小账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在天灾之年给国家算大账呢?
抗旱大事记1月20日农业部发布信息显示,河南、安徽、山东、河北、陕西、甘肃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19亿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亿亩。
2月2日 农业部与中国气象局紧急会商,应对严重旱情,专家建议,春季田管要早浇返青水、早施返青肥、力促苗情转好。
2月4日 国家防总启动II级抗旱应急响应,全国粮食主产省抢抓时间全力抗旱保苗,确保夏粮稳产。
2月5日 国家防总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再次全面部署当前抗旱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2月6日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再次提高预警级别,发布黄河流域干旱红色预警,启动一级响应,全力以赴支援流域抗旱。
2月7日水利部表示,将通过下调黄河上游水,甚至北调长江水,保证受旱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
2月8日旱区10省份进行大规模增雨作业。
2月10日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发出紧急通知,分别部署当前抗旱工作。
2月12日农业部表示今年旱情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全国旱情综述
短暂降水未根本缓解旱情
来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计显示,2月11日,冬麦旱区基本无降水,但由于旱区浇灌面积稳步增加,受旱面积继续下降。
截至2月12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0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0亿亩,其中重旱3659万亩,干枯416万亩,有480万人、24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与2月7日高峰时相比,全国耕地受旱面积减少3111万亩。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受旱面积和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较2月11日略有增加。
“目前抗旱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加上近期受旱地区出现了一些降雨过程,旱情发展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从总体上看,全国受旱的大部分麦区旱情尚未根本缓解,抗旱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罕见干旱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一、二类苗比例比冬前下降4.3个百分点,因严重受旱造成点片死苗的面积达到630多万亩。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月11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主产区麦田受旱面积比高峰时下降了近四分之一,但目前仍有近40%的小麦受旱。
季节转换要掌握好灌溉量
当前抗旱工作正逐步从前期浇水保苗转入全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阶段,科学抗旱的要求更高。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介绍,现在正是季节转换的时节,天气变化频繁,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北方冬麦旱区应重点关注天气冷暖变化及降水过程,掌握好灌溉时机和灌溉量。 文/记者王永生综合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