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之三农:中国农业已进入高补贴时代
关键词:三农
解读嘉宾:李昌平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
中国农业已进入高补贴时代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很多三农问题,您认为这部分报告透露出哪些信息?
李昌平:我觉得总理的报告关于三农方面的标准,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的调子是一致的,表述一基本上一样。
从你给我的资料来看,我觉得有几个东西,跟以前是稍微不一样的。
第一,今年三农的支出是1200亿,总的支出已经超过了7千亿。这是一个信号,中国的农业已经进入了高补贴的时代。今后再给农民的补贴,一定是两千亿、三千亿的增长。这是全世界的趋势。
第二,把发展农村的合作经济发展放到了前面。突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已经让农民组织来主导农业产业的发展,这是为了让农民能够更多的分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发展的收益。只有农民组织起来搞农业产业化,农民才能够有更多的收益。
第三,报告中正式把化解农村债务提到日程上面来了。这透出一个信息,要想建一个好的基层的服务型的政府,不化解农村的债务,是不可能的。这表明我们想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先把基层政府的包袱化解掉。要想把三农资金落实,必须要把债务弄掉。现在乡村的债务不会少于五千亿,每年支付利息就好几百亿。
第四,这次报告里面提出,要深化农村的改革,而且是综合改革。之所以要这样提,是因为这次是农村综合改革,透露出来的信息是要扩大地方的权利。长期以来,农村改革没有统筹性。现在提综合改革,是要把农村很多很复杂的关系,按照农村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综合的改革。特别是要扩大县一级的权利。
第五,这次报告中提出强调,一定要守住18亿亩红线。如果仅仅只把土地的问题和粮食、口粮挂钩,不需要18亿亩,要解决中国的口粮问题,十亿亩就够了。但是问题是吃的不仅是口粮,还要吃鱼、要吃肉。所以根本的问题不在这。当石油价格在60到70美元的时候,土地、粮食和石油挂钩了,就和美元挂钩了。一部汽车一年要吃的粮食相当于很多人吃的粮食。所以,现在考虑18亿亩红线,不仅仅是考虑口粮的问题。
我们现在搞城市化、搞新农村建设,要转移几亿农民到城市里面来,不是浪费土地,是可以节约出土地。所以农民转化为市民,可以抬高红线,我们至少可以节约出两亿亩土地。按照发达国家2%、5%、8%的人均数量,节约出的土地更多,我们守住这个红线是没有问题的。另外,我们现在的存量土地还是很宽松的,开发区的土地,还有一些厂子闲置在那里,可以把厂子利用起来,盘活,存量的土地还很多。
(责任编辑:赵志鹏)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