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污染物超标或污染物总量超标的企业都要强制公开企业环境信息。但是,办法实施一年,企业却鲜有公布。专家认为企业不公开环境信息,根子在于———
地方环保部门执法缺位 本报记者 郄建荣
“问题最大的就是企业的信息公开,从去年5月1日《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实施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实际上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多少作为的。
”这是曾因制定水污染地图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民间环保机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的真实感受。
而一位不便公开姓名的环境法专家今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坦陈,表面上看问题是出在企业,但根却在地方环保部门。他认为,是地方环保部门执法缺位给了企业逃避执行法律的机会。“如果要打板子,地方环保部门应该是第一个被打的。”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没有进展
区别于其他政府部门,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实施的办法,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分为自愿和强制两种。
其中,对于强制公开,办法规定,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公开四项内容,即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超总量情况;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办法特别明确,对于这四类信息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拒绝公开。
然而,办法实施一年来,有多少企业真正公布了环境信息呢?
“很少。”这是马军给记者的答案。
近两年来,马军和他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将更多的关注投在了污染企业上。
据马军他们的调查,按照办法规定,在超标违规的近万家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符合强制公开条件,但是,没有一家污染企业按照办法的要求主动公布其环境排污数据。马军他们认为,事实上,企业并没有执行办法的要求。
为了促使企业遵守办法,马军他们中心和16家环保组织一起,先后给28家不达标企业发出了环境信息公开提示信,提示这28家企业关注办法的规定。据马军介绍,到目前为止,28家收到提示信的企业中,只有14家企业与他们中心进行了沟通,4家企业提供了环境排污数据,这些数据均在水污染地图网站上予以披露。但是,包括摩托罗拉、拉法基、嘉士伯等大型跨国公司在内的大部分超标企业,依然没有依法公开环境数据。
病根在地方环保部门执法缺位
“在企业漠视办法规定的背后,能清晰或者隐约看到政府纵容甚至与企业"合谋"的身影。”这是一位学者的观点。
“而事实上,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不能的问题上,地方环保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法学界这位不便公开姓名的专家说,按照办法规定,超标排放和超污染物总量排放的企业都要强制公开企业的环境信息。而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基础是,环保部门应当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向社会主动公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
据这位专家介绍,污染物超标和总量超标企业信息主要掌握在地方环保部门手中。“因此,按照办法规定,地方环保部门应该首先公开这两类企业的名单。”这位专家认为,就办法的这一规定,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地方环保部门执行了。
“由于地方环保部门没有按照办法要求公开这两类超标企业的名单,因此,不仅这两类超标企业得过且过,能不公开就不公开。比这更严重的后果是,它同时也侵害了公众对污染企业的知情权,更让公众对污染企业的监督面临困难。”这位专家分析说,如果地方环保部门严格执行了办法,那么公众就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哪些企业应该公开环境信息。而当这些企业不公开环境信息时,公众就可以行使监督权。“而现在的情况是,公众根本不知道哪些企业是超标的,你怎么去监督企业?”
马军告诉记者,这几年,他所领导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把企业排放信息和污染源的信息收集起来。显然,马军他们所做的工作应该是地方环保部门应该干的事。
“超标企业没有按照办法规定及时公开企业环境信息,既有企业自身公开意识淡薄的原因,更有地方环保部门执法缺位的原因。”这位专家认为,地方环保部门应当为企业公开不能承担责任。
环保部门不作为应有“说法”
“严格意义上说,地方环保部门没有按照办法规定公开两类超标企业的名单,是一种渎职行为。”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教授王灿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之一,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办法的规定公开其环境信息。而在企业不能遵守办法的时候,地方环保部门就应该严格行使监督权,按照办法要求,及时全面地公开两类超标企业的名单。在此前提下,督促不达标企业公布其环境数据,对于不公布或者未按规定要求公布环境信息的企业,地方环保部门应该不折不扣地按照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处罚企业: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处十万元以下罚款。处罚了之后还要代被处罚企业公布环境信息。
对于这种渎职行为,王灿发认为,应该加大行政责任追究的力度。他说,可以按照监察部与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有关部门的渎职责任。
本报北京5月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