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护航”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必将长期坚持,但决不能以“法律打折”来实现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实习生戎青
从力拓毁约拒绝中铝注资,到新一轮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再到力拓驻上海办事处的4名员工因涉嫌窃取中国国家机密被拘捕。
原本无关系的三件事,近期频繁被境外媒体误解甚至恶意解读。
“(此事)不但妖魔化了中国商业环境和外资政策,而且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妄加揣测,负面影响值得高度关注。”近日,国家相关部门高层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透露,领导层对此要求“充分认识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发展条件,依靠制度和法规继续深化对外开放。”
据其介绍,决策层目标很坚定,要求对外开放在下阶段的关键工作之一就是,“制度更加透明,法规更加规范”,一方面用国际惯例和内外平等的法律法规处理不正当竞争(比如力拓事件)、市场垄断、恶意避税和侵害劳工福利等企业行为;另一方面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稳定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
采访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而中国也通过对外开放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所以中国没有理由来放弃这样一个基本国策,中国今后也必将长期坚持这一基本策略。这一点,包括多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在内的许多文件都已作了明确规定。”
因此,这位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为中央领导讲解的知名外贸专家表示,中国从入世以后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一个基本的方向就是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而且和国际规则接轨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在加强监管、强化市场规范等方面做的工作,不但不是中国在利用外资上的倒退,反而是中国在市场化建设和利用外资制度体系方面的一次完善。”
遵纪守法是底线 “力拓案总体看是一个个案,也是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依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体现。”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例行发布会上所发表的上述言论得到了受访专家们的一致赞同。
“外资企业目前在中国市场享有的经营自由度,是很少有哪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比拟的。”有专家对《瞭望》新闻周刊直言,坚持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就要大量吸收外商投资。为了吸引外资,在法律和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可以理解。
但是,他强调,如果不履行政府的法定职责,以打“法律折扣”的方式吸引外资,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平公正,损害法制的权威和尊严,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样长期下去,投资环境不仅得不到优化,反而会恶化,最终会让那些守法经营的外商敬而远之。
“这些问题不整治,中国市场必定形成逆向淘汰的环境:守法经营者被淘汰,违规者生存并发展。”谈及力拓案,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瞭望》新闻周刊坦言,多年来,在保护国家经济秘密方面,中国做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必须努力改善自己国家的秩序,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和法律权威,这一点没有任何动摇和变化。如果这是投资环境的变化,那么这毫无疑问是好的变化。”
当然,“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历史还比较短的国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逐步迈进。”赵晋平谈到,“我相信,任何一个跨国公司,对中国按照这样一个方向逐步完善的市场化建设应该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也有利于它们长期在中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
对外开放不会动摇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原本风生水起的全球化进程暂时陷入低潮。目前,国内外不少人怀疑,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会不会有所“封闭”?会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实施贸易保护?
“回顾中国这30年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归功于对外开放。”受访的多位专家都抱有类似的观点。在专家们看来,实行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事实很清楚,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不但没有放慢加入经济全球化、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还有所加快。”在赵晋平看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一方面稳定外需、稳定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另外一方面通过开放市场的方式来加强和各国之间的合作。
他举例说,“比如说中国先后在高层的推动下派出许多大型商品采购团,奔赴美国、欧洲,这一方面促进中国企业从上述国家获得更多的所需要的产品,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变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情况,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市场,同时客观上来说也为这些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家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
其次,中国在加强和周边以及其他国家在投资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赵晋平说,“最近中国在逐步扩大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对象的范围,通过和东盟及其他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投资协定来加快推进合作的进程。此外,中国还和一些贸易伙伴通过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等方式,加强了有关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方面的合作。”
按照赵晋平的理解,这样一种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既为中国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机会,也为对方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事实上,对于在危机环境中保持外部需求的重要性,中央高层早已有所阐述。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我们强调扩大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这是保增长、保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条件”。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不久前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开拓国内消费市场仅靠自身循环是十分缓慢和有限的,而世界上66亿人口,除我国外仍有53亿人口的大市场,并且其中四成多人口的人均GDP和购买力远超过我国,“世界进一步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会遇到挫折,但其大趋势不会改变,国际贸易仍将在总体上快于世界经济增长。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他指出,中国作为比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人口总和还多4亿的大国,现在货物贸易不到世界的9%,服务贸易不到世界的4%。“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即使逐步升至世界的15%~20%左右,也是完全正常的。当前,国际市场的萎缩给稳定外需带来了巨大困难,也蕴藏着极大机会。”
“因此,像中国这样一个对外贸依存度比较高而且又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国家来说,没有理由也没有可能不坚持对外开放。”赵晋平说。
积极引进外资是长期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外资来源公司和国家。中国吸引外资数量连续1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其重要原因是中国的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外国企业在华合法正当权利。”日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在记者会上驳斥了有关中国将可能限制外资发展的传言。
对此,有权威专家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政府认为确保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鼓励竞争和实现开放型经济。因此在过去30年的开放中,中国一直积极为外资进入创造便利条件,特别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经有系统地废除了许多阻碍外资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障碍。
“一些简单的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赵晋平谈到,除了个别年份,在30年的时间里,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这不仅表明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态度,也说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非常看好。
对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很多,资金相对比较充裕,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必要性已经降低”的观点,他表示,“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按照他的理解,有三点原因决定了中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将会长期坚持。
其一,虽然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相对比较高,但是如果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GDP或者和我们庞大的人口资源相比较的话,还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国际上像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其资金通常非常充足,但这些国家长期把吸收国外投资作为带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更不用说了。
其二,如果说利用外资的初期主要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那么当前我国更加需要通过吸收跨国公司投资这种方式来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跨国公司的投资,会产生一种技术的溢出效应,这种技术的溢出效应再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人才的培养等方式,转移到国内的相关产业。今后,中国还需要不断地通过自主创新或者说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这种方式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跨国公司在其中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其三,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吸引一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有助于促进中国的结构调整。比如,一些跨国公司在节能环保技术方面占有一定的技术高地,而这些恰恰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通过更多地吸引此类领域的投资,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应该说对于中国逐步地形成一个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利用外资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必定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赵晋平强调。 (来源:瞭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