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黑龙江华彩60年

柳河的故事(一)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作出批示的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也是全国各地随之而来建立“五七”干校的“样板”。“五七”干校是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有关“五七”干校及至“文化大革命”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应如何看待及评价,人们已经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得到答案,这里不再赘述。

学校挂牌
学校挂牌

  日前,庆安县和柳河农场共同投资550万元兴建了柳河“五七”干校历史博物馆,其作为柳河旅游景点文化园区的品牌之一,旨在让游客在重温这段不寻常的历史现象时更加坚定今天的步伐。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绥化市庆安县柳河农场的柳河五七干校博物馆,发现馆内收藏了大量的柳河五七干校时期的图片、资料及五七战士、学员、知青使用过的物品。

  据了解,柳河五七干校创建于1968年5月,是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1968年至1979年的11年间,共有9000多名省直机关工作人员、各市县领导干部及1000多名知青在柳河五七干校学习、生活。

  “五七”干校的创办

  柳河位于庆安县的南端,再往南走就是荒无人烟的山林了。而当时的柳河农场仅有干部9人,农工97人,家属232人。他们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房屋,其中8栋红砖房围成的四合院是柳河地区规模最大的建筑。这个小四合院就是柳河“五七”干校领导办公和首批100多名学员食宿的大本营。

  柳河“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1967年1月31日,黑龙江的“造反派”夺了当时原省委、省人委的大权,宣布成立所谓的“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并发表了第一号《通告》。2月8日,“造反派”又发表了第二号《通告》,向人们诏示:革委会的人员编制要比原来省直机关缩减四分之三。被缩减的人员,可以充实基层,或下放劳动。这就是说,原省直机关绝大多数干部都失去了工作的权利,能进革委会工作的只能是响当当的“造反派”。

  1968年初,省直机关“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基本完成以后,如何给那一大批没有工作的干部找出路,已经成为省革委的当务之急。

  3月下旬,省革委主要领导召开会议部署原省直机关没有工作的干部到农场去劳动的事宜。会后,原省委机关“造反团”经过实地考察,建议以“抗大”为榜样,以毛主席《五七指示》为指针,在庆安县省委机关柳河农场办一所“五七”干校,安排干部下放劳动。这个建议很快得到省革委的批准。这就是柳河“五七”干校的由来。

  5月7日,省革委召开万人大会,欢送首批下放干部。5月8日,首批学员入校在校门前做了宣誓,挂起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的牌子。不久,柳河“五七”干校作为“原创性”的“新生事物”经《人民日报》强力推介,迅速在全国推而广之。

  “杨大哥”与“温羊倌”

  第一批入校的学员共有141名,其中省委机关干部110名,省报社31名。其中厅处级干部13人,像原省工会副主席温熔洗、原省妇联副主任陈少剑。首批学员分别于5月8日和15日到校。此后,又陆续有下放劳动的干部和“革命小将”报到。

  到干校下放劳动的干部通称“五七”战士,知识青年称为“革命小将”。除此之外,省专案组也曾一度设在这里。当年,在省革命委员会保卫部管教人员的监督下,被打倒罢官的原省委书记杨易辰、书记处书记王一伦,候补书记李剑白、秘书长谭云鹤、哈尔滨市副市长董斌,以及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作家也被下放到这里。

  当时被监管在这里的省级领导干部被称为“黑鬼队”,让他们住在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排窑洞里,也就是后人戏称的“钓鱼台”、“将军楼”。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一边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一边“检查交代”问题。他们从事的劳动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负荷能力。

  杨易辰被安排喂猪,不但要挑猪食、扫猪圈,还要跑到山下一公里多的地方挑水。他挑着上百斤的一担水,要爬坡登高,常常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歇上几次才能担上来。他在战争年代南征北战、舍生忘死;进入建设时期又克尽厥职、累牍劳形,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在那个特殊年代,蹲在这个深山老林里,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度过了一段平生难忘的时光。难怪原黑龙江省省长、抗联老战士陈雷及夫人李敏在文革过后重新工作的时候,特意赶到柳河,“要看看杨大哥当年住的地方”。他们在杨易辰住过的窑洞前,徘徊、沉思、长叹良久,然后对随行的记者说:“照张相,留作纪念!”

  干部下放劳动,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那时候,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论资历长短,一律是普通劳动者,都要抡大镐、刨大粪,“拿垅抱趟子”。当时在干校流行一句顺口溜,叫做“大粪一抓,娇气冲垮;镐头一刨,官气打掉”。而有些老干部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灵魂”怎么触及都中,“身板”可扛不住冲击。

  原省总工会副主席温熔洗,从7岁起就给地主放羊,是放羊娃出身。早在1937年,年仅17岁的温熔洗就参加了八路军,曾参加过火烧日本鬼子飞机场的杨明堡战斗,转战晋察冀的崇山峻岭之中,上过“抗大”,当过政委,为革命立下卓著功勋。解放以后,他走上高级领导岗位,仍保持着抗战时期那股劲头,负重致远,克绍箕裘,被称为“老黄牛”式的干部。长期征战,使他积劳成疾,体弱多病。刚开始,温熔洗和年轻人一样抡镐刨粪、开山打石,可老温那个身板无论如何也抡不起大镐、抱不成“趟子”。后来,连队的一个基层领导暗中保护他,说他那里有群羊,大家都不懂行,建议让温熔洗去“重操旧业”。就这样,老温再次拿起30年前的放羊鞭去放羊。后来,老温成了名扬全国的干部下放劳动的楷模,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瞬间,他成了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

  生活就是这样,不管是在顺境中生活,还是在逆境中生存,它永远为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展开博大的胸怀,赋予人们生活的乐趣。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家忙里偷闲,自己动手伐木破板,打草拖坯,建起木楞结构的茅草房。原省委秘书长谭云鹤又展露了雕刻技术,从山里捡来了珍稀木材,刻制了一些小饰物,装点在简易房上,妙趣横生。

[1] [2] [下一页]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