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成就消息

共和国央企风云录:鞍钢的新梦 宝钢创新30年

  鞍钢:钢铁长子的新梦

  王羚

  “以后这里只能种高粱了。”60年前,几成废墟的鞍钢原址上杂草丛生,高炉锈蚀。60年之后,浴火重生的鞍钢在风雨沉浮之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支点——自主创新,并通过国际化运作和重组战术,正在成长为一个世界级先进钢铁企业。

  而鞍钢的沉浮,正是整个中国钢铁业萌芽、生长、寻觅发展正道的缩影。

  钢铁长子的荣光

  1949年6月27日,伴随着清脆的出铁铃声,几名老工人操起长长的钢钎,朝着出铁口猛力捅去。瞬间,一条金色的铁流奔腾而出。欢呼声中,中国的钢铁产业蹒跚起步。鞍钢的名字,从此与“中国钢铁长子”、“钢铁摇篮”紧紧连在一起。

  在那个国民经济一穷二白、钢材极度匮乏的年代,鞍钢承担了中国人钢铁强国、工业强国的重任。当时中国铁路铺设的钢轨,全部从国外进口。为改变钢铁生产的落后状态,国家集全国之财力和人力,全力支持鞍钢发展。一个细节可见当时鞍钢的重要程度:第一炼钢厂1952年11月22日创造出6小时零9分钟冶炼一炉钢的新纪录,毛主席亲自给鞍钢工人写信鼓励。

  1949年~1952年,鞍钢的铁、钢、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64%和47%,擎起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半壁江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鞍钢最为红火的年代。以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三大工程”为标志,鞍钢初步建成了从采矿、选矿到炼铁、炼钢、设计研究综合配套的钢铁联合企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生产基地。

  60年代鞍钢摸索出以“两参一改加强”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鞍钢再度成为全国企业效法的典范。

  但荣光并没有持续。由于生产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鞍钢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钢铁长子头顶的光环开始黯淡。

  脱胎换骨的“重生”

  资金短缺,工资发不出,高炉被迫停了两座,深陷224亿元的“三角债”泥沼拔不出来,加上退休职工在内的近50万人需要养活,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鞍钢的窘况。1994年12月,鞍钢总经理刘玠上任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此后12年的时间,鞍钢进入了脱胎换骨的“刘时代”——改革机制、改造装备,这被证明是一条绩效颇佳的钢铁工业自主创新之路。

  改造设备需要钱,尤其对于钢铁企业来说,设备改造动辄数亿、数十亿元。国家没有资金投入,鞍钢只好另辟蹊径。1995年8月,鞍钢新轧钢股份公司上市,筹得资金26亿元。正是借着这笔“救命钱”,鞍钢开始破解“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两难困局。

  当时鞍钢年产量是800万吨钢,平炉钢530万吨。平炉炼钢工艺落后,成本高,产品质量差,亏损重。身为技术专家的刘玠决定,鞍钢技术改造就从“平改转”开始。

  不停产,改一座转炉停一座平炉,连同连铸工艺,相继建起了6座一百吨的转炉,实现了全转炉全连铸。只这一项,鞍钢每年就降低成本11亿。一位同行在参观了他们的“平改转”工程后,连声惊叹,说建一个钢厂得花50亿,你们相当于建了两个钢厂,总共才用了5亿,简直是奇迹!65岁的刘玠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也感慨,“‘平改转’是鞍钢技术改造的里程碑,使鞍钢迎来了转机,起死回生。”

  起初被认为是一场豪赌的“1780”工程则是鞍钢重生的另一个“神话”。1997年,刘玠决定,投建一条世界一流水准的热轧生产线,即“1780热连轧机”项目。经过耐心和智慧的较量,最终,鞍钢以预算的一半,仅43亿元,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建设1780热连轧机项目。开工之后,适逢钢材价格上扬,四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1780项目因此被鞍钢人戏称为“印钞机”。

  在刘玠看来,1780项目是个“混血儿”,他的梦想是要打造一个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热连轧生产线。在20世纪初的中国钢铁业,这个梦想似乎过于大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都是进口的,鞍钢要扔掉“洋拐杖”,能行吗?质疑和反对铺天盖地而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刘玠的判断,2000年11月30日,“1700热连轧线”投产试车,中国拥有了第一条自己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热轧生产线。

  2006年1月,由鞍钢总包的济南钢铁公司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投产。鞍钢成为中国第一家既输出产品又输出成套技术的钢铁企业,结束了中国冶金重大成套设备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

  在鞍钢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原总工程师龙春满提及此事仍兴奋不已。他对CBN说:“过去鞍钢的设备就是傻大黑粗,核心的设备基本上是从其他国家买来的二手货,现在我们自己能卖技术了,这个进步,真是一步登天!”

  自主创新是鞍钢技术改造的经验,也是这一段“重生”历程的亮点。全流程自主设计、集成、施工的鞍钢西部新区、营口鲅鱼圈钢铁生产基地正是自主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而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则使鞍钢的底气更足。

  在技术改造的同时,刘玠啃下了另外一个硬骨头——主辅分离改革。鞍钢组建了23个全资子公司,完成了10家辅业单位的改制,从困扰企业数十年的社会包袱中解脱出来,为以后的腾飞做好了准备。

  “老大哥”的新梦想

  2007年初走马上任的张晓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外部看,中国尽管采取遏制增速的钢铁新政,但2006年中国钢产量仍突破4亿吨,产能过剩的矛盾日趋尖锐。从内部看,鞍钢经过刘玠12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旧貌变新颜,而要在这个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难度颇大。

  上任之后,张晓刚提出了新的鞍钢发展模式——从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转变。

  在这四个转变当中,国际化战略是篇重头文章。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原料成本价格的控制是其利润高低的关键点。2006年4月开始,鞍钢集团与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合作开发西澳州的卡拉拉铁矿项目。2009年4月,鞍钢集团再度出资16亿澳元认购金达必金属公司近24%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据张晓刚介绍,金达必项目主要是以磁铁矿采选为主,明年下半年将有成品块矿和粉矿出厂,2011年初精矿投产。另据CBN了解,该矿产品基本可满足鞍钢鲅鱼圈钢铁生产基地的原料需要。

  鞍钢这一阶段的国际化运作还包括收购意大利维加诺公司60%的股权,从而拥有了第一个海外钢材加工中心。与美国GE公司、韩国现代钢铁集团、韩国STX公司、日本美达王集团等国际企业的战略合作,使得鞍钢的国际化经营领域更加广阔。

  兼并重组是目前鞍钢发展战略中的另一个亮点。今年3月公布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促进钢铁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列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其中就包括鞍钢与本溪钢铁重组的鞍本集团以及鞍本与攀钢的重组。

  在鞍本重组中,鞍钢更多品尝到的是无奈。早在2005年8月,鞍本钢铁集团就挂牌成立,但是四年过去了,仍然只是搭起了个空架子,具体重组工作陷入停滞。据知情者透露,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财税体制的理顺以及人事安排等。

  与看起来仍然遥远的鞍本重组相比,鞍钢与攀钢的重组却是动作频频。张晓刚在达沃斯论坛期间接受CBN记者专访时透露,目前鞍钢集团和攀钢集团在集团层面上的整合已经在进行当中,在集团层面整合完成后,两家公司还将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整合。

  根据鞍钢描绘的新蓝图,到2015年,鞍钢年产钢量要进入世界钢铁行业前10位。

  这个梦并不遥远。

[1] [2] [3] [下一页]

欢迎订阅2009年《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83731031(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责任编辑:廖恒)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