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网络在线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由宣讲家网、搜狐网、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时评》节目。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谈到教育,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春秋时代,孔子以教育为已任,他曾经有学子三千,其中成绩优异的也有七十二人,像以品德好而闻名的颜渊、以政治见长的子路;还有子夏、子游等等——
从孔子春秋时代的聚徒讲学,到今天中国规模数量空前大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令人不满意的缺失。引发了国家总理和每一位中国人,对当前教育的深刻反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病榻中曾五次叩问温总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句令很多中国人感到震撼和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和改革的现状,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围绕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北京三十五中针对教育改革等问题的重要讲话与广大网友展开深入探讨。詹主任您好!
詹万生:你好!
主持人: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与同学连续上了五堂课,而且这五节课听得非常的认真,并且还作了重要讲话。首先我想请问您对此有什么感受与评价?
詹万生:我认为一个大国总理,日理万机,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挤出时间到一个中学去连续听五节课,非常令人感动。当时我也看了这个新闻报道,看了以后我们觉得真应该向温总理学习,我们的教育部长、教育厅长、教育局长、学校校长,包括从事教育科研的工作者都应该学习温总理对待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抓实干,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只有脚踏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到教育的真实情况,才能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所以我认为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温总理,那么忙,他处理国家重要事务,日理万机,还要到北京第三十五中去听课,这说明了温总理对一线教育的高度重视。因为经济要发展,教育必须先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因此温总理非常关心学校、关心教师,可见国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重视。
第二,彰显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自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前不久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主编了一本很厚的书,叫做《教育大国的崛起》。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巨大的成就。教育的地位也随之不断的攀升。先是从国民教育,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的地位。然后又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这些都表明教育的价值和地位,不管是在关键层面上还是在实际层面上都在不断的升值。温总理这次到三十五中去,也表明了他对教育战略重要地位的高度重视。
第三,说明温总理非常关心教师。因为他在听课以后,与三十五中教师一起座谈,感觉非常的亲切。他对教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但温总理也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包括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都点得非常的准确,好像他就是一个教育家,就是一个教育局长,就是一个校长在那里和老师们座谈,娓娓道来,他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做笔记。温总理不仅关心教师业务的成长,还关心教师的思想进步和教师生活问题,教师的待遇问题,工资问题,住房问题等等。
主持人:您认为温总理对课堂的点评很到位吧?
詹万生:对。他就像一个校长和教育局长似的能够做到明白细致的讲评,我们不能想像一个大国总理能够这样细致入微、深入浅出的、入情入理的给老师们讲述,我当时看了电视新闻报道以后,非常的敬佩和信服总理的精力和学识,以及对教育的关注。因此我认为总理到三十五中听课、考察座谈这一系列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正在制订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纲要,他也是为这个纲要做一个调研。我觉得这必将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持人:温家宝总理在三十五中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爱国教育、乡土教育等等。您觉得温总理在当前做这样的讲话有什么样的意义?
詹万生:他在三十五中的讲话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提到爱国教育和乡土教育。我觉得这个思想和我们党历来的精神是一致的。比如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八个字。总理强调的爱国教育正是德育为先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文件甚至指出,要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孩一直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都应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我觉得这一点温总理是说到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说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如果追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从历史文献来说,在《尚书》和《易经》里面就已经提到了这样一些提法。已经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描写。虽然它是在描写一个君子的品德,但是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历史源头,它是一个开端。现在我们党总结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离不开历史的渊源。
什么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现在也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什么是厚德载物呢?就像大地一样,地是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胸怀宽广,能够承载万物、承载一切,一种敦厚的品格,一种宽厚的品德。这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这个精神,一个人也需要这个精神。不可想像一个人要走向成功,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要想强盛,要想富强、要发展、要振兴,一定要有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这是我们学校德育中一个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题。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联想到我们刚刚度过了新中国六十华诞的庆典。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已经两次参观了新中国成就展览,国庆节前去看了一次,18号又看了一次,18号是我们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会长会议,我们全体同志都去参观了,我还非常激动地写了一首诗、提了一首词。我说这个展览以后撤展了以后,这个资料应该保存,每个人还赠送一个光盘,我说这对青少年教育,将来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料,一定要好好的珍藏,以后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去。
这里面我们展示的辉煌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的大幅提升,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扬眉吐气。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我们为祖国的强盛和欣欣向荣倍感自豪。同时,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爱国,国庆盛典的光盘、辉煌六十周年的展览、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百个爱国主义歌曲、百个爱国主义基地我都参加过评审,这些都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从小学到大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所以温总理在三十五中特别讲到爱国教育。
他同时还讲到乡土教材。爱国应该从爱家乡做起。温总理讲的乡土教材就是揭示了德育的真理和德育的规律。因为谁都眷恋自己的家乡,因为家乡是生我养我的一方热土,她的风光、人文景观、当地的英模人物、经济发展建设的成就,形成了当地的地域文化。这个地域文化,你回到家乡以后,我们确实倍感亲切,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你节假日回家看望父母,观看家乡的巨大变化,你内心都是油然的热爱家乡的感情。当然,我们中国之地,960万平方公里,31个省市自治区,再加上港澳台,我们几百个市,2700多个县,每一个地方都有地方特色,所以乡土一定要有地方文化的特色。比如说既有像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这样的革命圣地孕育的红色文化。乡土教材应该很好的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例如深圳、珠海、青岛、大连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他们改革开放以来受益良多,已经发展起来。这些地方的人们自然会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会深受鼓舞,这也是当地的乡土。也有一些边远地区,新疆、西藏、内蒙、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面有一种民族文化。另外又有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民族团结,共建我们自己美好的家园,这样一个为主题的乡土的教材也是很好的。
这些年我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有150个实验区,有6000所实验学校,所以我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去,至少出差50趟,差不多每周一次,我们就能够看到当地的教育、德育、特别是各个地方特色的教材。因为现在有国家教材、地方教材,还有校本教材,我们也支持地方编写地方的乡土教材,也支持学校编写自己本校特色的教材。比如说我前不久去广东省的中山市,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我们民族革命伟大的先行者的故里。他们那里打出了要爱国,要有伟大的抱负,这样一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孩子因为这个教育,使当地的人民群众进步了、成才了、发展了。所以,爱国的教育要把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也是温总理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我们应该按照总理的要求去搞好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