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企业管理》杂志 > 精彩文章

方法-盈余管理

2009年10月23日14:21

  (来源:《企业管理》)

  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公司及其相关利益者来说,是有益的行为。借助盈余管理的适度调节效果,可以支持公司股价的稳定和上扬,还可以实现筹划节税,甚至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文/李春瑜

  盈余管理是指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一定的财务安排和运营模式调整等手段,使会计报表呈现符合管理层需求的某种特征(例如增大利润、减少利润、平滑利润等)。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有恶性盈余管理和良性盈余管理两种理解。

  恶性盈余管理等同于会计操纵,它往往突破会计政策底线和商业底线,只能暂时表面上满足管理层的利益诉求,而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相违背。玩弄操作利润的数字游戏只能蒙骗投资者于一时,不论其手段如何高明,总会留下蛛丝马迹,最终落得“伸手必被捉”的命运。中国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美国的安然、世通即是明证。良性盈余管理则限定于会计政策底线和商业底线的范围之内。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公司及其相关利益者来说,是有益的行为,借助盈余管理的适度调节效果,向资本市场传递收益稳定的会计信息,从而支持公司股价的稳定和上扬。良性盈余管理还可以实现筹划节税,甚至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管理层要善用良性盈余管理。从良性盈余管理的实现手段而言,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会计盈余管理、财务盈余管理、运营盈余管理和战略盈余管理。这四类盈余管理还可以按实现方式划分为三个层次:事前盈余管理、事中盈余管理和事后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管理

  会计盈余管理是指通过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使会计报表呈现期望的结果。会计盈余管理使用最多、最为人们熟知,也是成本最低、最简洁的盈余管理手段。会计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却可以改变经营的会计结果。会计盈余管理要求对会计准则灵活把握和应用。

  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全面得以应用,在上市公司中报或年报中至少可以“窥出”以下四种会计盈余管理手段的有效运用:一是运用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制度相比的重大变革,是引入了公允价值理念,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公司合并的非共同控制类型中和债务重组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这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公司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二是会计估计变更。例如,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由账龄分析法变更为迁移模型法,计提坏帐准备时对单项重大应收账款进行单独减值测试,单项不重大应收账款按“逾期”与“未逾期”的特征划分资产组合等,这些手段都可以对利润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采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也较多。 三是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科技开发支出可以资本化,而不是像原会计制度全部记入当期损益。2007年众多高科技型中小板上市公司净利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幅,从这些企业的年报中发现,这主要得益于新会计准则中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四是预计负债,《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预计负债核算进行了规范,但不管是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职业判断的空间都很大。

  在会计准则新颁布伊始,会计盈余管理的空间一般较大。这时的会计盈余管理很难界定清楚是“良性”范畴还是“钻空子”,盈余管理结果是否能得到公众和监管部门的认同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业绩为主,盈余管理为辅”是明智之举,如果本末倒置,盈余管理往往适得其反。

  财务盈余管理

  财务盈余管理是指通过财务活动(筹资、投资、分配等)的合理安排使会计报表呈现出期望的结果。和会计盈余管理不同,财务盈余管理关键不是会计政策的选择(甚至不涉及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而是通过财务活动有效安排来影响会计报表。

  最典型的财务盈余管理是债务重组。很多*ST公司都将债务重组当成了“摘星”撒手锏。2007年A股105家*ST公司(包括S*ST公司)中,有28家*ST公司成功扭亏。但在这28家公司里,仅有14家的营业利润为正值,大多数扭亏*ST公司的利润真正来源集中在债务重组和政府补助利得。

  通过融资渠道选择和融资方式的安排,去影响财务结构,进而影响EPS(每股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也是财务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总资产报酬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占总资产比例不同,由于负债的“杠杆”作用,EPS和净资产收益率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公司财务高管可以根据公司的EPS和净资产收益率目标、一般总资产收益率这些数据,倒推出期望的负债比率,然后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融资活动。

  带有利润分配性质的员工股权激励也会对利润产生重要影响,在利润丰厚的年景推出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利用股权激励费用摊销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利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7年的伊利股份。根据伊利股份测算,公司股票期权授权日的公允价值为14.779元/份,公司预计所有激励对象都将满足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规定的行权条件,按照股份支付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将对公司等待期内的经营成果产生一定影响,损益影响总额为73895万元。尽管证券市场对伊利股份的做法褒贬不一,伊利股份此举的主要目的可能也并非盈余管理,但股权激励是盈余管理重要手段之一却毋庸置疑。

  运营盈余管理

  运营盈余管理是指通过运营模式(包括交易方式、定价、企业合并等)合理安排使会计报表呈现期望结果。通常的运营盈余管理实现手段包括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关联交易、资产转让,但这四种手段往往以非公允的交易价格(或合同条款)为基础才能达到影响会计报表的目的,往往滑入“操作利润”的深渊,也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和打击的领域。本文就不再涉及。

  企业合并是政策底线范围内运营盈余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按照《新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分“同一控制方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方下的企业合并”两种。同一控制方下的企业合并下,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前所实现的利润和现金流量。这样,选择同一集团系统内当年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实施合并,就可以将其利润合并入公司财务报表,拉升公司业绩。此外,在同一控制方合并下,由于在账面上不需要重估购入资产的价值,可通过合并资产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在合并后处置价值被低估的资产,获取收益。非同一控制方下的企业合并适用于当前利润丰厚、管理先进的领先企业,选择因机制问题暂时经营困难,但具备一定“激活”潜力的企业,以低成本或无成本实施兼并,一方面在合并后初期可以利用被兼并企业的亏损递减所得税,起到节税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被兼并企业的理顺和“激活”,最终使被兼并企业起死回生,产生利润。

  此外,通过增加当期产量的方式,可以有效摊薄单位产品要负担的固定成本,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即规模化效应),提高毛利率和利润率,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当然,在市场没有相应增长的情况下,这种盈余管理方式会导致库存增大和资金占压,管理层需要系统考虑。放宽信用政策和提高销售折扣标准、以及大规模降价,可以促进当期销售的显著增长,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但这种方式和增加产量一样,盈余管理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操作不慎,就会导致坏账和亏损。

  相对于会计盈余管理和财务盈余管理,运营盈余管理的实施难度更大,而且也超越了企业财务高管的职权范围,需要公司运营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筹划,运营盈余管理基本不会触及到政策底线,但规划不当却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战略盈余管理

  战略盈余管理是指通过通盘的战略考虑与规划,辅之以会计政策选择、运营模式选择和财务安排等多种手段,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相对于以上三种盈余管理类型,战略盈余管理实质上不是盈余管理的新方法,而是在一种系统思维模式下,对以上三种盈余管理手段的灵活搭配和综合应用。

  GE(通用电气)是战略盈余管理应用的典范。1983年——1993年,通过有效的盈余管理,GE的利润和股价都出现了稳步增长,树立了证券业“不落太阳”的良好形象。

  GE的产业规模和多元化经营的业务结构赋予它许多这样做的机会。第一波士顿公司分析家Sankey指出,GE资本公司有着“非凡的在需要的时候创造利润的能力”,因为它“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提供了“极大的如何报告盈余的弹性空间”。一方面,GE不断并购和重组形成了始终良好搭配的三层面产业(业务)组合:第一层面,核心业务:直接影响近期业绩,提供现金流维持企业存在的业务;第二层面,增长业务:正在崛起的新业务,具有高成长性,有代替第一层面的潜力,并将最终代替第一层面;第三层面,种子业务:需要重点选择,精心培养的项目。三层面业务彼此转换:当现有的核心业务在“明天”衰退时,“今天”的增长业务就变成“明天”的核心业务,而“今天”的种子业务也会转变为“明天”的增长业务,并准备在“后天”为企业提供得以维系运行的基本现金流。GE通过合理规划,实现业务的彼此替代,避免了利润的大起大伏。另一方面,GE在通过出售优势业务获取高额投资收益的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劣势业务的清算和退出,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如表)。

  战略层面的盈余管理适用于涉足多个领域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并购重组为特征的金融控股公司。战略层面的盈余管理基本不会触及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政策底线,其要点是对业务的合理组合和对业务买卖、清算时间的合理安排。

  盈余管理的三个层次

  根据以上四类盈余管理类型,可以划分出盈余管理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事前盈余管理”,即首先通盘考虑盈余管理的目的、手段、途径,再有计划地去安排和实施运营与财务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例如GE基于盈余管理的产业布局安排往往长达数年)运作,合理控制业务活动的发生时间和发生方式,逐步实现盈余管理目的。上文中的战略盈余管理即属此类。

  第二层次是“事中盈余管理”,即在业务或财务活动发生过程中通过一些手段影响其发生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上文中的运营盈余管理和财务盈余管理即属此类,相对于事前盈余管理针对企业发展与经营的整个“面”,事中盈余管理经常是针对某个“点”,“就事论事”地去解决问题。

  第三种层次是“事后盈余管理”,即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发生以后才去考虑盈余管理,被动地通过事后会计政策的选择,期望达到目的。事后盈余管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随着会计准则和证券市场监管的日渐完善和严谨,事后盈余管理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总体而言,盈余管理是一种系统思维,而不纯粹是一种会计手段。政策底线范围内的良性盈余管理不是恶意会计操纵,而是管理层的一项必备技能。盈余管理需要从战略层面统筹考虑和全面安排,需要企业负责人的综合考虑与关注,而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企业只有在业务活动发生之前就考虑到对报表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结果,介入到业务前端去实施盈余管理,才能更加主动;对盈余管理各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搭配应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