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央企主导地方国资调整 引发政府监管之忧

来源:大洋网
2009年12月05日01:42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经表决,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方政府傍央企将引发国资新布局

  国资新一轮调整:从此只剩“国家队”?

  本报记者” 孙小林 沪、苏、皖报道

  安徽,也可以富裕。

  从合肥市传来消息,安徽省对接央企的招商金额已经达到2.5万亿。这个数字还在陆续增加,为此安徽将在12月20日召开对接央企签约大会。届时,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受邀到场。

  2.5万亿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是安徽省拟定的吸引央企3000亿元投资目标的8倍多。在今年8月底确定的3000亿招商目标时,安徽方面认为该指标是“跳起来摘桃子”的指标。

  这让安徽方面乐开了。“从目前对接情况来看,安徽省有可能成为央企投资最多的省份,央企投资总量将超过一些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5位的省份两倍以上。”安徽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黄海嵩在稍早前的一个会议场合上说。

  安徽省只是众多向央企抛绣球的省份之一,全国除了西藏之外,其他省市都在向央企招商,或设宴款待央企,或进京拜访央企。据本报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11月底,央企在地方的投资约为7.3万亿元,尤其以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产业为主,当然也不乏一些竞争性行业。

  一夜之间,地方招商引资的方向从“外企”过渡到“国企”。当然各省出发点各异。经济刺激计划的中央“4万亿”投资,除了中央财政资金外,央企也是另外一个管道,一些省份看重央企的钱财。还有一些省份看重央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的特殊作用。央企不但有资源,也有项目,傍上央企,也就能容易挤进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因此一些省份将产业结构调整寄托在央企身上。

  在这场地方“傍央企”的大潮中,“国进民退”是最普遍的议论。但被市场忽略的是,央企经过这一轮向地方狂飙突进式的运动,中国国资格局将引起一场重大变局:从此只剩国家队。

  以2003年国资委成立为标志,中国国资分为两大阵营:中央国资和地方国资。这轮央企“国家队”到地方跑马圈地,对地方政府来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国资哪些该进哪些该退的争论,解决了2003年这轮国资改革给地方国资留下的未指明之方向。解决了地方国资出路之大问题。

  对接央企地方国资先行

  记者在一些省市采访获悉,在向央企招商上,地方政府非常激进,不担心白猫黑猫,只关注税收和就业。“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理念颇为先进。

  “对于地方上来说,吸引央企投资实质是吸引央企的巨额资金。”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告诉本报记者。

  目前安徽、湖南、江苏、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对接央企最为积极,其中湖南是第一个与央企对接的省份,而安徽则是最为积极的省份。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11月底,地方对接央企的7.3万亿元投资中,安徽占2.5万亿元,辽宁4018亿元,浙江4000多亿元,湖南3600多亿元,江苏2220亿元,四川1090亿元,河北超过1000亿元(仅曹妃甸就1000亿元),陕西551亿元,湖北400亿元,广东300多亿元,河南88.3亿元,新疆超过1000亿元,重庆超过1000亿元,山西超230亿元,山东超1000亿元,云南超400亿元,福建超200亿元。

  说到地方政府傍央企,不能不提今年两会时,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浙江代表团里的发言。张德江当时提醒浙江省两会代表,说“我们的141家央企,世界500强的有19家。你们抓紧傍老大、傍央企。把央企吸引过来就是最直接的路子,一个项目的投资就是几十亿元、上百亿元”。

  记者在一些省市采访获悉,在向央企招商上,地方政府非常激进,不担心白猫黑猫,只关注税收和就业。“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理念颇为先进。

  但“有进必有退”,央企的扩张,其边界受到直接冲击的是地方国企。以安徽为例,省属企业首先要去对接央企。

  根据本报获得的安徽省《各市与中央企业签约项目任务分解表》显示,安徽方面省属企业对接任务严重。

  在安徽8月份设定的3000亿元签约指标中,皖能、省交投等19户企业按其上报投资额的30%落实,省高速公路、海螺等9户企业按每户5个亿落实,即使对于国元、华安、皖中、华强等企业因行业特殊,也提出“要积极争取”。

  具体来说,合肥730亿元招商任务中,省属企业承担133亿元;淮北110亿元中,省属企业承担41亿元;亳州60亿元中,省属企业承担13亿元,淮南160亿元中,省属企业承担99亿元;安庆200亿元中,省属企业承担54亿元;合计总共吸引3000亿元,省属企业就承担了450亿元,占比15%。

  据安徽省发改委提供的材料显示,安徽省属企业目前为33户,这样一来平均每家企业承担13亿元之多,而为了实现这个省属企业对接目标,各个城市的市长是第一责任人。

  尽管安徽官方宣称央企和省属企业合作模式可以多样,但事实上,由于央企财大气粗,省属企业利润较好的比例并不多,往往以省属企业被兼并、控股等方式收场。

  以安徽省属企业为例,根据本报独家了解到,9月份的利润最高的是海螺水泥,其次是国元证券,但利润普遍不高,而且马钢、铜陵有色利润也并不多,而且部分企业还处于负利润状态。

  官方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08年底,33家安徽省属企业资产总额为4507亿元,仅为实现利润总额102亿元。即使到今年10月份,净资产1628亿元。

  对接央企比较积极的浙江省,今年前三季度该省19家省属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07.1亿元,同比增加33.1亿元,增长44.7%。

  利润的微薄、总资产的“微小”,使得省属企业在对接央企中普遍处于弱势状态。

  除了在规模上不敌央企之外,目前,地方国企所处的困境,也直接导致其目前所处的境遇非常尴尬。

  事实上,从2003开始的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层面,国资都得以壮大。初步形成了国资“地方队”和国资“国家队”两个阵营。

  但是,地方国资分布的领域,很难说像央企一样,属自然垄断领域,该在哪些领域进哪些领域退,许多省市并没有明确的思路。

  通常来说,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一般说来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股份化或民营化,但是这样做的阻力非常大,风险也较大;第二条则是维持现状,但由于地方国企面临着企业竞争力、规模、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条件不足的问题,在与民企、外企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第三条就是对接央企,政治上得当,经济上也有保障,而且操作起来较为简单。

  安徽就是采取这种方式,省属企业被行政通知要参与对接。

  此次,安徽对接央企活动中就将本省资源性产业等支柱产业拿了出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特意为此次安徽与央企合作的主要产业进行了定调:资源性产业合作。

  所以,此次中建材、中材集团都在安徽投入了巨资,中材近期已经在安徽投入了100亿元,比如接近海螺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海螺水泥肯定要卖,尽管海螺股东海创不愿意卖”。

  海螺水泥这个全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都要被出售给央企,显然显示了安徽方面的“诚意”,据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本来海螺是想卖给安徽省内的另外一家企业,“但后来决定卖给央企了。”

  事实上,中材和中建材两家有意向并购的央企,其2008年全年水泥生产总量远不及海螺水泥产量,而且任何一家央企一旦完成与海螺的合并,“可以肯定的是会引起市场垄断嫌疑”。上述接近海螺的知情人士透露。

  对于皖能可能与央企的合作方式和金额,皖能方面拒绝了本报记者的求证。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