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林茂光:用忠诚演绎富国强军的豪迈人生

来源:中华英才 TOP CHINA
2010年01月16日17:32

  引题:

  •7年兵提干,36岁上大学,40岁提正营,56岁升少将,57岁读博士,大器晚成,信念如磐。

  •开油罐安装新时代,享“油罐大王”美誉;建战斗机藏匿之所,独立承担全军单机掩蔽库防护门建造任务;攻战备伪装“软肋”,破世界伪装技术难题,成为“防护伪装专业领军人”。

  •160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实现全部优质,1项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拿下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创造全军工程建设奇迹。

  •41载戎马生涯,48次受奖令,等级之高,次数之多,全军寥寥,堪称富国强军典范。

  国之威 军之魂 业之茂 家之光

  林茂光:用忠诚演绎富国强军的豪迈人生

  文/曾宝瑜 本刊记者 钱友荣 王爽

  没有想到,林茂光会亲自接机。

  要知道,他的忙碌难以想象。作为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建设局的局长,他不仅要奔波于全国各个工程项目的工地,还要负责全局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务;作为全军的“国防工程建设尖兵”和全国的重大典型,他要去做一场接一场的报告,还要面对全国各地近百家蜂拥而至的媒体,而他依然是精神矍铄,毫无倦怠。

  一见面,林茂光便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一个将军如此礼敬让我们感动。

  他是将军,更是功臣;他是楷模,更是英雄。太多符号的价值和意义,似乎需要我们去仰视才能承载起崇敬的分量。而当时空拉近,当那份谦逊、从容、真诚、礼敬一一映现,我们才豁然领悟,英雄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军功章上镌刻的辉煌,更是背后真实而朴素的人性光芒。

  羊城的冬日,艳阳高照,而此时的林茂光却显得有些伤感。

  这一天,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钱学森先生的追悼会正在进行。不断的演讲和忙碌,已让林茂光的声音有些嘶哑,而他却全然不顾,和我们聊着钱老,言语中几度哽咽,特别是钱老对中国教育的忧思,让他甚为感慨。钱老的离世,让这位对老人极为尊崇的将军甚为悲痛,而他似乎也是在用这样一种深沉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无限追思。他说,每一篇关于钱老的报道,他都无一遗漏地整理成册,他要和干部战士一起学习和缅怀这位世界级的科技巨擘。当晚,林茂光嘱咐全体人员收看新闻联播。当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钱老作最后告别的画面时,林茂光庄重地举起右手,向这位共和国英雄致以崇高的敬礼!

  钱老以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为人类进步所作的卓越贡献,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的人格本质,让林茂光感动至深。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这样的价值理念下追寻人生的意义。

  从军41年,始终战斗在工程施工一线,钻山蹲洞28载,几次死里逃生却矢志不渝,硬将一个手提肩扛、几近散伙的“游击队”,带成全军赫赫有名的“叁一级企业”;他成就了事业,却不忘回报社会,资困、办学、修路、架桥、搞水利……尽其所能施恩于民。

  他时刻铭记军人使命,却常常忘记顾及“小家”安康。困境、险境面前,他将高薪“诱惑”拒之门外,用军人信念炼就顽强意志,用一座座优质国防工程践行豪迈誓言;他以36岁的“高龄”金榜题名,用不断的知识累积与实践经验,攻克国防工程建设难关,锻造出“油罐大王”的美誉,攻克了足以欺骗卫星侦察的战备工程伪装世界性难题,让中国空军伪装技术扬威世界。而他从军的41年,却没回老家过一个年三十,国为重,家为轻,没有“大家”富强,怎有“小家”幸福,为国防战备服务,无怨无悔。

  刚刚热播过的谍战大片《风声》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考验信仰和英雄的年代。”当人们为那些“因为信仰,向死而生”的志士深情感慨时,我们不禁思索: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究竟什么才是考验信仰和英雄的试金石?林茂光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军人使命 誓做一辈子的“拼命三郎”

  为了当一个好兵,他拼命了一辈子。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长路,他将“事业”、“奉献”、“苦乐”紧紧相连,他说自己“苦干了41年,奉献了41年,更快乐了41年”。有人不解,明明是“苦”,为何言“乐”?他答,选择了一份挚爱的事业,就注定了一生的拼搏,得到抑或失去无须纠结,重要的是一辈子充满激情的快乐前行。

  子夜的钟声悄然划过,而位于广州白云大道的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办公室仍是灯火通明。那样的明亮似乎可以映衬珠江湖畔华美的夜色,灯影下折射的那份专注,让悠然的夜色浮想联翩。

  自从这个办公楼开始矗立,这盏悬挂的灯就从未在子夜之前熄灭过,那个摆满文件和书籍的大办公桌,见证着林茂光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忙碌。每一个事关全局的重要文件,他都要细细审阅;每一个大小工程的计划书,他都要字字审读;每一次演讲和发言,他都必须亲自撰稿……他要忙的太多,他需要这样挤出时间,而妻子许少妹早已习惯了他半夜三更的开门声。

  没有休息日,每天晚上忙到一两点,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大半个人生几乎都是在工地度过。花甲之年,他还在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旺盛精力劳碌。人家说他是“铁汉”,而他自己说,“都到这个年龄了,为部队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是把一天当两天用,一年当两年过。”

  他笃定要做一辈子的“拼命三郎”。

  高中毕业时,他拼命。拼着命的是为了当兵,在上大学和当兵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不成飞行员,当个工程兵也认了,他说“只要能当兵,不管哪一行”。他的坚持,让他实现了人生第一个不同寻常的转身——从学生到士兵。

  入伍后,他依然拼命。因为他做梦都想当一个“好兵”。当一同入伍的战友嫌工程兵苦,强烈要求退伍时,他却一次次恳求领导将他留在部队。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干啥都认真,从一个小炊事员,干到焊工、铆工,再干到钣金工、管道工……当兵前七年,他游走在14个工种之间,样样熟练精通,且一个人能完成油库施工的全部工艺。做一个只会实干的“好兵”还不够,他还要当一个会创造效益的“精兵”。当兵第二年,他便让油罐安装功效提高5倍;当兵第五年,他发明的油罐安装“充气顶升法”,保持了在全军长达20年的推广应用。26岁,凭借刻苦和执著,他实现了人生第二个“华美”转身——从一个普通的士兵破格升为技术员。

  36岁的副营职工程师,有了资历,又开始“另类”的拼命。这一次,他是拼了命的复习考试,因为组织上给了他一个上大学的机会,他倍感珍惜。从初一的课程学到高三,将没学过的解析几何,硬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啃下来;一个半小时的数学考试,40分钟全部答完;发着高烧,说着胡话,却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拿下最后一门的语文考试。他以普通学生的双倍年龄,凭借超常的毅力,迎接了生命又一次不同寻常的“馈赠”——在入伍17年后,成就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梦想。

  当了“将”,带兵挂帅,他更加拼命。因为国防建设工程是国家的战略工程,他必须完成好每一个任务。他常说“没有责任心的人就是废物”、“产品就是人品”。他钻山沟、蹲山洞,风餐露宿,踏遍天涯,为战鹰铺设了安全的“输血”管道,为三代战机建造了安全的藏匿之所,为地下工事洞库披上了隐匿外衣,而他数次施工遇险,九死一生,却始终无怨无悔。

  1992年9月,当空军首长在空军表彰大会上把一等功臣的军功章戴在他胸前的一瞬,他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林茂光啊林茂光,从今天开始,你要脱掉三层皮,你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你要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用行动拼着命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160项优质工程,48次受奖令,成就了以“茂光品牌”为声望的“英雄团队”,更演绎了一段从士兵到将军的拼命人生。

  就在记者采访林茂光前夕,“广东创业之星”评选揭晓,作为唯一军人获奖者的林茂光西装革履地走上领奖台。妻子许少妹笑了,几十年了,她第一次见到丈夫身着西装出现,这样的行头,让许少妹“眼前一亮”。

  军装是林茂光一生割舍不下的牵绊,就像他对军营的热爱。为了这身军装,林茂光舍弃了很多。刚到广州创业的时候,条件艰苦,家当只有30吨废旧钢材和几台破焊机,住的工棚不仅有蛇,还有老鼠,老鼠满身爬,不得不开灯睡觉,一个晚上可以毒死684只老鼠。因为受编制影响、干部战士无出路,46个人的队伍,走的走,调的调,只剩下20多个人,干部只剩了他一个“光杆司令”。

  领导说,“茂光啊,你看看去哪个团职单位任个主官什么吧,就凭你这种信念和能力,你是可以发展的”。他摇了摇头:“我走了对不起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如果我没走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要把这个平台带大”;因为他是“油罐大王”,有企业老总请他管个工厂,一年给他100万,他当时就回绝了,他说“1000万我都不干,我要在部队干一辈子,要奉献一辈子”。

  奉献不是一句空话,他大半辈子都在工程一线奔波,数次遭遇死神魔掌,却依然能够豁然面对。

  在非洲马里国与野蜂的遭遇战,让林茂光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维修油罐是林茂光的强项,接到维修任务时,林茂光成竹在胸。这只被废弃的油罐已在荒草中沉睡了一年有余,当林茂光接近它时,才发现这里早已成为野蜂的乐土:野蜂已在油罐内筑巢,蜂巢足有一尺多见方,数万只野蜂藏匿其间。

  清除野蜂的唯一方法,就是将蜂巢从罐内移至罐外,然后用火焚烧。但林茂光清楚马里野蜂的厉害,群蜂一旦受惊,自己很可能成为马蜂的“甜点”。

  担当危险,是林茂光的“特权”,同事们抢不过他,这次也不例外。

  他简单地做了防护:披上雨衣,穿上雨靴,戴上帽子手套,将脸用塑料薄膜紧紧缠住,只身潜入罐内。

  形势比他预料的还要糟糕,就在他端起蜂巢的那一刻,群蜂倾巢出动,密密麻麻地将他紧紧裹住。林茂光顿觉眼前一片漆黑,瞬间有如黑夜降临。曾经再难再苦的日子,都没有怕过,这一次他有些怕,心想,这下完了!那一刻,他突然觉得生命是如此的不可掌控。密不透风的空间内,空气越来越稀薄,他几近窒息边缘。

  为了透口气,林茂光冒险解开一点系在头部的塑料套子,顿然,十几只野蜂袭进他的身体,钻心的疼痛……他,再次面临生死考验。

  尽快脱险是首要的任务。他记得,距离此处约200米开外有一个4米深的化粪池,只要能够熬到那个地方,跳下去,或许还有活命的可能。他不敢睁眼,生怕被野蜂蜇瞎。此时,野蜂已压得他举步维艰,他凭着记忆辨识方向,像一个背负重担的盲人,缓慢地摸索前行。

  突然,林茂光听到“茂光,茂光,赶紧往我这边走,往我这边走”。他循声而去,同事打开专洗汽车的高压水泵,喷向林茂光,巨大的冲力令他天旋地转,强烈的水流冲击让林茂光像一个醉酒的舞者,在水压的“胁迫”下失控地旋转,一圈又一圈,他踉踉跄跄地在挣扎中等待生的希望。

  巨大的冲击波令野蜂慌乱而逃,林茂光得救了……

  对林茂光而言,“命悬一线”的事情数不胜数,这只是他意外遇险的一幕,而他自己主动“求死”的经历更是早已被传为“经典”。

  接受粤北油库工程施工,是林茂光最困难的时期,他坦言“至今想起都会落泪”。

  他带着一个临时组建的缺专业人才、缺技术装备、缺资金的部队,要完成当时全军最大的油库扩容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惧怕,说“只要给我任务,我就行”。

  然而,总部到工地考察后得出结论,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叫花子”部队怎么能干工程,如果不把他们撤掉,就取消项目。有人劝林茂光放弃,他却立下军令状:“如果不能按照总部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任务,我就跳楼!从县城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立军令状的第二天,他便贴出口号“活着干,死了算,誓死拿下大油罐”。其间遭遇的困难自不必说,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组记者曾感慨地说:“搞这么多年的报道,下过煤窑,到过戈壁,去过兵站,上过海岛,却从未见过比这里还艰苦的地方,还没有见到像你们这么玩命的人。”

  对于林茂光来说,苦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在第一个油罐安装最后一圈,百吨重的油罐轰然砸下,死亡几率是99%,强大的气流甚至能够吹直他的头发。这一刻,一条角钢顶住了下落的油罐,林茂光捡回了一条命。那一天是8号,距离总部检查的时间只剩下3天。而此时,整个油罐已经变成了椭圆形的大废罐。

  祸不单行,就在工程最紧要的关头,传来消息,林茂光的大女儿遭遇车祸,昏迷不醒。怎么办?重压之下,林茂光强忍悲痛留在工地。三天三夜没有睡,他硬是赶在检查组到来前将油罐修复安装好。凭着这股精神,林茂光用一年三个月完成了通常四年完成的任务,创造了我军油罐史上每10天安装一座5000立方米非标准山洞油罐的奇迹。

  “您当时心里真的有底?不是冲动吧?没想过如果真的完不成任务怎么办?

  “不是冲动,我从来就没想过放弃,只要我认真,我想做的事就没有失败过。”

  “最难的那几天怎么坚持下来的?”

  “从我当班长时,我就说,人一定要有信念,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不碰到头破血流,就不拐弯!”

  他就是这么执拗,这样执著地拼死干。他干的是难活、苦活、危险活,而他的信仰却很简单:我是军人,为使命而战,为国家利益而战,当祖国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乃至生命!这种超脱而坚定的理想,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境界。

  没人知道,什么是他的极限。别人看不到希望时,他坚定地往前冲,一冲准能成功;别人坚持不住时,他像钢筋铁骨撑起一方神奇天空。有人形容他是长在石缝中都能拱出一蓬新绿的人,殊不知,这份勇气和执著正是他对军人使命和国家使命的忠贞坚守。

  创新探索 破解世界性军事科研难题

  他探索不止,创新不竭,由他领衔研究探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多达60多种,为国防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保障。他是一个雕筑探索之路的实践家,更是一个求真务实的科学家,迟浩田上将赞誉其为“知识分子的典范,科技强军的标兵”。

  “拿下160多项国家和军队优质重点工程,创造了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单位取得了100多项荣誉,这不是我凭空说出来的,也不是媒体摇笔杆子吹出来的,是我带领大家努力干出来的。”说这话时,林茂光一脸的豪情。他坦言,自己当兵41年其实就干了一件事——啃下国防工程的硬骨头。

  一件事干了41年,林茂光心甘情愿,但要一件事一成不变地干41年,那不是林茂光的风格。有网友曾充满困惑地问林茂光:您在国防工程建设中创了那么多优质工程,这不仅是难以想象的,在常规之下也是不可能的,难道您有“三头六臂”?难道您有加速前行的诀窍?林茂光的回答是:“创新!坚定不渝、 矢志不移地创新。创新无止境,要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林茂光有创新的毅力,即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他也要创新。

  入伍41年,林茂光把相当多的心血耗费在了战鹰的“血脉”工程——燃油储运安装上。油料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被喻为武器装备的“血液”,油料的储备和供给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命脉和赢得现代战争胜利意义重大。

  由于新型战机种类日渐增多,油料消耗急剧增加,急需新建和改扩建大量军用机场油库。为了保证安全,军用机场油罐必须安装在山体洞库或掩体内,给油罐施工与维护带来了极大困难。特别是一贯沿用的“群杆起吊法”,以“手拉葫芦”人力起吊油罐,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林茂光的创新之路便从油罐开始。

  当兵第2年,他便发明出“油罐罐顶旋转胎具拼装”安装工艺,让工效提高5倍多。

  当兵第5年,在没有任何资料、数据的情况下,林茂光自己画图计算、建模仿真、加工机具,经过反复试验后,他率先用“充气顶升法”取代以往的“手拉葫芦吊装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工效,还节约了大量钢材。传统需要四五年安装完成的油罐工程量,他只需用五六个月就能轻松完成。他的这项科研成果,实现了在全军推广应用长达20年的历史,“油罐大王”的美誉不胫而走。

  敢于否定自己是需要勇气的,敢于“纠正”自己研究成果的弊处,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在安装一个上百吨重的大型油罐时,“充气顶升法”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控制难度大,遇停电、漏气便会遭遇罐体倾倒损坏和人员伤亡的危险。那一次险些酿成惨祸的事故,让他下定决心,要用更先进更可靠的安装方法取而代之。

  他领衔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历时5年,历经数百次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计算机全程自控集群油缸液压顶升系统”,利用这项新技术只需4天半就能完成一个同样大小的油罐安装,不仅大大缩短安装周期,且实现了健康、安全、环保,也让操作人员的人数减少了90%。

  数十年来,林茂光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建成军内外各类油罐1000多座,铺设各类管线3000多公里,形成了油罐与长输管线安装的成套工艺,解决了机场供油“不停输封堵带油焊接作业”的难题,实现了不停航施工,确保战备工程全部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林茂光有创新的胆识,即便不给机会,他争取机会还要创新。

  上世纪末,为提高战斗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中国空军开始为第三代战机建造单机掩蔽库,机库防护门的设计和制造成为重中之重,防护门要求必须能够承受重磅级炸弹爆炸乃至核爆炸的冲击波。而这种高标准的防护门,我军还没有建造的先例。之前,国内一家专业厂家安装出来的防护门在抗爆试验中失败,令防护门建设一度陷入僵局。

  从实验现场考察回来的林茂光,随即主动请缨承接建造任务。在外人看来,他擅长的是军用金属油罐的安装,而建造防护门既非他的正业,也非他的能力所能为,更何况,从单一的油罐安装走进防护工程领域,岂非易事!

  “给我一点阳光,我就能够灿烂;完不成任务,我就跳海。”林茂光立下的军令状与十多年前粤北工程“完不成就跳楼”的豪情如出一辙。越是面对挑战,他的那股子冲劲、闯劲,就像着了魔似的让他激扬不止,压力对于他而言,是一种快乐的动力,只要有创造的机会,只要有创新的可能,他绝不会轻言放弃。

  从选材、采购到现场施工,林茂光都亲自上阵,对单机掩蔽库防护门的施工工艺还进行大胆改进,头上顶着炎炎烈日,脚下踩着发烫的钢板,就这样带领大家硬是在2个月内完成了两个实验库的防护大门。

  抗爆试验,一爆成功。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工程达到和超过了设计标准,其中防护技术优于外军,填补了我军空白。

  此后,林茂光继续深入探索,突破了单机掩蔽库工程化管理模式、三维波纹钢板批量生产、大体积筒壳式钢纤维混凝土施工工艺、大型防护门成套安装技术与设备等关键技术问题。如今,防护门加工与安装施工效率提高12倍以上,节约材料经费5%。专家结论:该成果无论在防护能力、结构形式、启闭方式,还是在修复能力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林茂光有创新的豪情,即便面对世界性难题,他依然敢领军攻关。

  在攻克单机掩蔽防护工程难题不久,林茂光和他的团队又把目光投向另一个全新的领域——战备工程伪装。

  这个想法,源于林茂光通过网上的卫星地图俯瞰自己用心血浇铸的工程,他诧异地发现,一些工程中的伪装并不过关,可以在卫星地图上留有明显的破绽。林茂光明白,国外侦察监视的手段非常先进,不光是军事设施,就是粮食基地,今年收成如何,境外卫星一过,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出来。我国传统的迷彩和伪装网伪装均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在“发现即意味摧毁”的今天,实施有效伪装至关重要。

  这个意外发现,让林茂光开始盯上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工程伪装这一世界性难题。这种难,不仅难在技术上,还难在周围很多人对他理解不了。但林茂光没有理会这些,他已走上了国防科研创新的不归路,使命与责任令他在创新与探索中不能停歇。

  2001年,林茂光联合一批军内外有实力的院校和科研单位集智攻关,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却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作资金保障。 林茂光清楚,搞技术伪装赚不了钱,不成功还可能承担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他用叶剑英元帅的话鼓励大家:“科研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他说“作为第一责任人,有什么问题我来承担,大家放心干吧。”

  又是8年的艰苦探索,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关部门在长达半年多时间里,运用多种高科技侦测手段对他们的伪装成果进行全方位近乎吹毛求疵般的反复检测证明,完全达到了相应的隐蔽伪装要求。

  “模拟的自然环境,就是到了现场,你也发现不了。”林茂光非常自信。这项成果获得了专家的一致认可,评价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有媒体惊呼,林茂光的此项成果,可以躲过外国军用卫星的侦察,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和谐乐园 打造全心干事业的精英团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自此,“和谐”概念成为社会回归人本的一种时尚,而这样的理念,在“非理论家”的林茂光心中,早已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早在十几年前,林茂光就在他构建的“小社会”里实践着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业。他的“准军事共产主义和谐大家庭”不仅彰显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成为践行“和谐社会”理念的最佳范本。

  “在国防工程上,干一个就要出一个精品,干一百个就要出一百个精品!”恐怕没有几个人敢于夸下这样的“海口”。但林茂光敢,他还硬生生地做到了。这不仅仅归功于他的“较真”,更要归功于他背后那个由他一手打造的“精英团队”。

  要提起林茂光的团队,可谓了得:甭说高工,就是普通战士职工,都练有几手绝活。要想在这个团队称得上“骨干”的,那至少都是要身怀十种以上的真功夫,都是以“一当十”的技术高手。

  林茂光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聚拢如此多的“精兵强将”?

  问到这个问题,林茂光笑了。“虽然我们单位所有人员的感情都很深,但我不能保证大家都像我林茂光一样对单位对部队赤胆忠心,我要把这些能干的人才留下来,当然要有自己的办法。”

  林茂光所说的办法就是“以人为本”,做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他的“留人术”不仅直指安身立命之本,更是让人“情难移,心难撼”。

  如果有一个地方,年复一年地管你一家老小一日三餐的饮食,不仅营养搭配,且不花一分钱,你信么?如果这个地方还负责你孩子从幼儿园到上大学后的全程安置,管你家的婚丧大事的筹办,管你家属的随军安置,你信么?有人说,这是共产主义社会,不错,这就是林茂光创造的“准军事共产主义的和谐大家庭”。

  有人质疑,这样做有必要么?这样的成本和代价是不是太高?

  而林茂光自有他心中的一笔账:最苦莫过于工程兵,搞国防工程,常年在外辛苦劳碌,要让战友们心无旁骛地专心工作,就要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日三餐都在局里吃,不仅统一采购节约成本,大家还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林茂光算的是一笔“无形”的大帐。

  现在的工程建设局,孩子们乐,老人们笑,前方的同志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佳绩常常是接踵而来。“少有所学,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就是林茂光想要的佳境。

  天下和而静,天下和而平。林茂光深谙的正是“和谐”之道,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构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他常说,世界因为热情和冲动而改变,也因为冷静和理智来维持;他倡导包容的文化,他讲究工作的艺术,他坦陈自己不仅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更是一个懂得感情的人。他想为“将”之责,他更想为“兵”之困,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这些人们生存的现实问题常常因为分配的不合理而成为不和谐的音符,而这些,在林茂光的团队中却达到了一个最佳的平衡。这不仅是一种利益的平衡和分配所达到的和谐,从本质上更是一个领导者的风范和修为所达到的和谐。

  “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要把一个林茂光变成成百上千个林茂光,国防建设的队伍才能做大做强。”林茂光最大限度地演奏着人本旋律。

  曾经,在工程建设局发展刚刚起步时,为聘请在民航供油公司当项目经理的工程师戴为进,林茂光不仅承诺提前将工资给他发到80岁,还为深处困境的戴为进解决了孩子的住房问题,并为他一次性买断工龄。这在当时,做如此高薪的决定相当不易,但林茂光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便“不惜一切”地舍得;

  曾经,在工程建设局还不具备大型管道施工能力的时候,林茂光就“三顾茅庐”邀请特种制造安装专家李敏周“出山”,并投资300多万元建立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控制中心和焊工培训基地。为增强技术力量,争取更多发展契机,他“不惜一切”地付出。

  如今的工程建设局,可以说在人员组织、技术设备、业务培训、质量管理上均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程序和办法,成为全军唯一既能承担专业化的油建施工又能从事军事防护工程建设的综合性工程团队

  用心经营团队,用情凝聚团队,是林茂光最大的“杀手锏”。谁家有困难,只要林茂光知道了,必将尽其所能给予帮助,而大家回报他的就是干好工程。

  该局副局长兼安装大队大队长王建宇感受至深,1996年,在他还是志愿兵的时候,家中不幸失火,家产几乎被烧光,在大家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林茂光当即拿出5000元并“偷偷”以王建宇的名义汇去,随后他又号召全体官兵捐款,把王建宇家的房子重新盖了起来,后来他还专程去家里看望他的父母。王建宇的父亲深受感动,对儿子说,“在这样好的领导手下工作,你不好好干我不依你。”王建宇跟随林茂光干了整整19年,多次立功受奖,2004年入选“空军十大杰出青年”。现在多家公司想以重金挖他,均被他谢绝,他说,“这里有我的事业和家,我舍不得这里,舍不得这样的领导。”

  这样的事例难以胜数。凭借感情的投入、人才的累积、理念的拓展、制度的完善,林茂光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凝聚了一批精兵强将,成就了一个敢打硬仗的现代化工程管理团队。林茂光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能干事业的、放松的生活环境,不仅有生活上的保障,还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9年的春节,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最好的五星级酒店,1000多人集体过年的场景壮观而温馨。对于除夕的年夜饭,林茂光要求的标准一直很高,他要让所有的战友兄弟、亲朋好友分享他们创造的成果,他说要“吃出感情来,吃出激情来,吃出创业冲动来,让所有纳税人都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每每有人问林茂光:你们的红旗能扛多久?他总会坚定地说:“这杆红旗我是一定要扛下去的,能扛多久就扛多久!”

  参政议政 聚焦社会倾情民生的“提案大户”

  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将军,更是一个“不简单”的政协委员,连任三届,责任不减,其提案多次成为关注焦点,成为政府兑现承诺的由头。他年过花甲,却不逊于时代;他关注社会,更不忘体察民情,他用最真诚的夙愿传递百姓“呐喊”,成为政协委员中当之无愧的典范。

  距离明年的广东省“两会”还有近5个月之久,而林茂光已着手为明年的提案忙活了。

  为了能够提出好的提案,林茂光专门成立了一个课题组,还将退休的广东政协提案委专职副主任聘为他的办公室副主任,专门帮他搜集资料。他要让提案件件“足金”,那股子认真劲,丝毫不亚于他对国防工程的苛刻。

  他说,“当政协委员是给你的一个平台,承载着9000多万广东人民的嘱托,一定要代表他们的心声。”

  10多年参政议政,林茂光的目光早已跨越了国防工程建设的专业领域,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他关注的对象。为了让自己与时俱进,开阔视野,他50岁那年学会了使用电脑,并坚持每天阅读数十份报纸。“要想深入到社会,就要多闻、多知、多感、多悟,包括政策性的、民生的、交通的,只要是直接关系到百姓利益的,都要放在心上。”

  林茂光的议题多,自然他也成了解放军委员中的“提案大户”。仅上一届任期内,他的提案高达28件,提案内容,件件关乎国计民生:交通、环境、弱势群体、文化教育……不仅涉及面广,且常常是一针见血,富有远见。提案内容,不仅有调研,有论证,有分析,还有理性而可行的解决之道。广东政协对他提案的评价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

  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各地废除了弊端重重的收容制度,但没有及时完善流动人员身份核查等制度,广州城区的乞丐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林茂光拿出专门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社会上的乞丐由残疾人、老人、儿童组成,白天他们在闹市乞讨,晚上在高架桥底下栖身。他忧心忡忡,认为有责任帮扶这一弱势群体,鼓励他们自力更生、改变人生、创造人生。

  正是源于这份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催生了广东政协史上第一份有关乞丐问题的提案,在提案中,林茂光提出了减少乞丐问题的几点建议,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广东省政府旋即实行了有力疏导,指定乞讨专区,最终令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推动了广州城市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他不仅关注热点民生,更关注难点民意。广州白云大道南大钟路段因车流量大、过街设施间隔距离远而多次发生交通事故,对此,林茂光从2002年到2007年连续提出有关开设人行地下隧道或天桥及恢复公交车站的提案。2009年初天桥最终于建成,周围居民无不拍手叫好。

  作为一个老委员,他不仅建言献策,对政协的各项活动,他也总是表现的积极而热情,委员们都愿意和他交流,有什么活动总是希望他来牵头组织。林茂光坦言:政协委员有很多特权,但特权是一种责任,比如,可以和省委书记直接对话,这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得到的。我们要集中民众的呼声,为民众解决最实际的问题。给你的权利和舞台,就要发挥好,这才无愧于这个荣誉的头衔。

  情感港湾 翡翠项链里深藏的博大之爱

  崇高的事业给予他腾飞的希冀和梦想,温馨的家庭给予他坚定前行的勇气和动力,林茂光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家庭之外,他用坚强撑起大爱的天空;小家之内,他用真情收获温情和甜蜜。夫妻情是不了情,相濡以沫过终生。莫道岁月催人老,白发迎来夕阳红。

  这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快乐的有些让人艳羡。7岁的小外孙女俨然林茂光的小粉丝,电视上一出现外公的报道,她就专注地坐在那儿看,还能背下许多外公的精彩语录,这边,林茂光幸福地享受着小粉丝的“崇拜”;那边,女儿晓清调皮地拿着相机,偷偷拍着父亲的“秃顶”;一旁的妻子娴静地看着一切,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羡煞旁人。

  林茂光从不避讳自己的幸福,即便在众人面前,他也毫不掩饰对妻儿的亲昵之举,他直言,“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始终认为,一个成功的人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不完美的,我很庆幸找了一个好老婆。”

  与林茂光风风火火的个性相比,妻子许少妹安静而恬淡,岁月早已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作为妻子,她用女人深沉的爱,撑起男人驰骋的臂膀;作为母亲,她含辛茹苦培养3个孩子,个个品学兼优,成绩上乘;作为教师,她35年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始终以“优秀工作者”的荣誉证明着自身的价值。

  对许少妹最早的印象,来自一张照片:在一个庆祝晚宴上,站在舞台上的林茂光拉着妻子的手,深情地唱着“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站在一旁的许少妹眼含泪花,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的丈夫。那个幸福的场景,那个深情的眼神,让人久久难忘。

  现在的许少妹已经退休了,开始了在老年大学的新生活,3个孩子也都成家立业,而她的“老林”还是那么忙。不过,她已经很满足了,至少,他们不再两地分居,至少她可以每天看到他,尽管他依然没有时间陪伴自己。

  女人最怕的是孤单和寂寞,而许少妹却忍受了20多年。结婚7天,林茂光就走了,两个人再见面的时候,孩子已经8个月了;结婚前22年,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到2年,后来到部队,随军又不随队,女儿说爸爸“总像一只飞来飞去的候鸟”。

  许少妹知道丈夫很忙很忙,却不知道丈夫具体做什么。一次,她带着孩子去山洞看他,高强度的噪音,高密度的粉尘,许少妹站了十来分钟就受不了了,脸被电焊烤掉了一层皮,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到丈夫的工作环境。

  出了山洞,许少妹和孩子们都哭了,她对林茂光说,“我从来不知道你有那么苦,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地伺候你。”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那一次林茂光也哭了。

  林茂光知道妻子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他不止一次地说,“在我的眼睛里有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在我的耳朵里有父母的呼唤,在我的心目中也有妻子的心跳。我也有儿女情长,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想家,想老婆孩子,想她们在干什么,想他们会不会受苦!但当工作需要的时候,我必须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妻儿情、父母爱。”这些年,他始终以“忘其亲、忘其家、忘其身”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几乎无法顾家。

  在大女儿晓清还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反映说孩子经常晕倒,要管一管,后来发现晓清不是体质不行,是饿的。她一天只吃两餐饭,就是为了省下60元钱。林茂光40岁的时候,还没有穿过一件毛衣,晓清知道爸爸在山里冷,一斤毛线30元,她偷偷跑到城里买了二斤毛线,让妈妈给爸爸织一件毛衣。女儿的爱让林茂光感动至深。

  而林茂光对女儿的亏欠却一直深藏心底。在工程最紧要的关头,晓清遭遇车祸,昏迷不醒,只有4个小时的车程他就可以见到心爱的女儿,但他却没有赶回去。处领导电话骂他“没良心”,而林茂光知道这边的工程一步也离不开他。但他心里的痛却难以言表,夜深人静的时候林茂光偷偷地掉泪,女儿对自己一片深情,在她最需要父爱的时候自己却不在,让他内疚至极。

  往事一幕幕,每一段过往都像一部电影,记录着这个家庭苦尽甘来的每一段奋斗。了解他们故事的人都说,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家庭,经历了太多的苦楚。

  而晓清却说,那时候并没有觉得苦,因为妈妈从不叫苦,虽然一个月只能吃上一次肉,妈妈让我们捡麦芽回来给我们做麦芽糖,做煎饼,变着法给我们做吃的,我们觉得生活过得很快乐。林茂光感慨,“那时候我们都苦,都在生活上奔波,但我们的内心是一样的,即便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在顽强地活着。”

  林茂光转战南北,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一家人也跟着他四处奔波,从福建到湖北,从湖北到湖南,从湖南到广东,孩子们一次次转学,但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两个女儿作为优等生被保送到厦门大学,后来又都考上了研究生,儿子出国留学也取得硕士学位。尽管林茂光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没看过他们的一次笔记,但在孩子们心中,爸爸坚毅的性格、拼搏的精神、做人的品德,对她们的成长影响至深。

  今年林茂光整整60岁了,他和许少妹已经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7年。结婚37周年,林茂光送给妻子的礼物是一条翡翠项链,这是许少妹第一次收到丈夫的礼物。尽管,林茂光什么也没说,把礼物静静地放在桌子上就走了,但许少妹明白,丈夫的爱早已深藏心底。

  林茂光经常说“要说我这一生有什么功劳,什么成绩,离不开爱人的支持,离不开亲人的理解,离不开孩子的深情,军功章有她们的一大半!”

  独立成篇一:

  林茂光档案

  福建诏安人,1949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穿上人生第一双鞋,36岁考入大学,40岁被任命为正营职大队长,56岁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57岁开始攻读工程管理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建设局局长,广东省政协八、九、十届委员,首批空军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入伍41年,立功受奖48次,其中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160余项,全部优质,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1项,创造了国防工程建设18个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其所领导的团队被军内外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的“林茂光英雄群体”,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军战场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并被评为全国首届建筑业AAA级信用企业。2009年,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和空军十一届党代会上,两次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军委首长称赞他的先进事迹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2000年,曾作为全军重大典型在全国进行了集中宣传;2009年,中宣部将其列为全国重大典型,在“时代先锋”栏目重点推出,国内外10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两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独立成篇二:

  林茂光语录

  •我进机关,走一百次、一千次这个大门,我自己开车都要把车停下来,摇下车窗给我们的战士敬个礼,我一直不断提醒单位的干部战士,到任何地方,都必须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

  •知道感恩,幸福就永远陪伴你;懂得回报,机会就一直与你牵着手;舍得给予,你一生都不会贫穷;善于关爱,你就永远不会寂寞。

  •做人三原则:干好本职工作,处理好关系,做好人。

  •做工作必须十分的认真,九分九都不行。对待工作马马虎虎,什么都不用谈。

  •领导者要善于做决策,用好人;好人用好,好人用足;把放心的人放在不放心的岗位上。

  •你不爱岗,你就会下岗;你不敬业,你就会失业。没有责任心的人就是废物。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只有毕生、没有毕业,要毕生奉献,就要毕生学习。

  •我是6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30岁的激情、20岁的梦想,正是这种激情,让我保持着一个永远年轻的心态,让生命的每一天都灿烂,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做奉献。

  •我喜欢荣誉,而且是越多越好、越是高越想要,拥有荣誉,说明平凡的我在创造价值。荣誉光环下的林茂光已经不属于我个人,所以我林茂光也要向林茂光学习,在鲜花和掌声后面,荣誉还带来特别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我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只看到军功章的金光闪闪,丢掉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子,那早就被压垮了,那也就不是林茂光了。

  •我这人吧,本事有一点,毛病也确实不少,但有一点,我就是我,一个透明的老头,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不作秀,不装样,我要求自己真真实实、坦坦荡荡,就像我们搞工程那样,一砖一石你必须给我砌实了,永远不能“掺假”,工程一“掺假”,早晚要出事,而人一“掺假”,早晚要完蛋。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