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吉利老板想打翻身仗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01月26日15:35

  吉利老板想打翻身仗

  为摆脱“低档”名声,李书福想“吞掉”沃尔沃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李晓辉

  “这是一个有梦想、又敢于创造条件、实现梦想的人。对于他,似乎没有不可能。”这是“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委会给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获奖评语。此时,一直被称为“汽车狂人”的李书福,正在其“大国汽车梦”之路上越走越远,如果能吃下“沃尔沃”这个全球名声卓著的品牌,将会事半功倍。

  2009年12月23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正式对外界宣布,已与中国吉利汽车集团就出售沃尔沃一事达成一致。如果收购进展顺利,双方将在2010年第一季度签署协议,并将在第二季度完成所有交易。原本外界猜测这又是一向善于炒作的李书福的“商业作秀”,但沃尔沃的控股股东福特汽车却发布公告证实,原本看似实力悬殊的“蛇吞象”基本成为了可能。据消息人士透露,这笔收购涉及交易金额为20亿美元,还不到当年福特购买沃尔沃价格(64亿美元)的1/3。不过,2009年,吉利集团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65亿元,而沃尔沃2008年的总收入约合1000亿元。

  这是一桩典型的“蛇吞象”的大买卖,李书福会用什么办法吃下这头在金融危机寒潮中“小受风寒的大象”,成为了2010年我们拭目以待的热点事件。

  时势造英雄

  “最近李(书福)董经常在北京、美国、英国、瑞典之间往返出差,实在没办法接受采访。关于我们收购沃尔沃的事情,一切都在计划中推进,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联系在杭州的吉利集团总部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时,他们的语气中已掩盖不住强烈的自信。

  “李书福赶上了一个再好不过的时机,时势造英雄。”这是一位金融专家对他的评价。全球金融危机对于通用、福特、丰田等国际汽车巨头是一个灾难,但是对于中国汽车企业却成了一个机遇,而李书福,这位敢说敢做的“汽车狂人”就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

  自1999年收购沃尔沃之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便连年亏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福特汽车首次对外宣布,将考虑出售旗下的沃尔沃品牌。据其200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沃尔沃产量同比下降51.4%,为7.4万辆。福特本身在2008年的亏损额也高达147亿美元,这加剧了其出售沃尔沃的意愿。

  沃尔沃的全球潜在买家很多,尤其是来自中国的购买者,包括上汽集团、长安、北汽、奇瑞等都参与了竞购。这一年来,各种关于收购协议的消息铺天盖地,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能够走到现在的,是吉利这家民营汽车企业。

  “不为人熟知的是,李书福想要购买沃尔沃,已经‘图谋’了好几年”,一位接近李书福的人士对记者说。据公开资料显示,吉利收购沃尔沃行动始于2007年前后。那时,吉利开始了提升品牌形象的战略转型。李书福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确认,2006年年底曾到美国拜访福特高层,并提出以60亿美元价格收购沃尔沃,但被福特婉拒。2007年和2008年,他都带着吉利产品去美国参展,与福特汽车高管交流并提及收购沃尔沃的意向。不过,因福特的公司战略仍以重组自救为主,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业内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李书福的诚意”打动了福特,最终在2009年年底,双方走到了一起。不过,显然在商场仅仅靠“诚意”并不能换来如此的交易,李书福不仅需要过人的胆识,也要展现其实力和经验。

  农民的率真和狡黠

  “一眼看去,李书福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农民。他憨憨地笑,有农民的那种率直,也有农民的那种小狡黠”,一位多次与李书福交往过的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

  今年46岁的李书福出生于浙江台州的一个贫困山村。和很多那个年代的创业者一样,他做过很多生意,起初是在公园里替人照相,后来办厂生产冰箱配件、冰箱、摩托车,还去海南炒过地产,终于在12年前建立了“生产低价车”的吉利汽车公司。

  李书福对“中国汽车价格平民化”是有贡献的。在2000年前后,是他的“价格战”,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拉入了降价的竞争环境中。不过,“吉利就是低档次、吉利就是质量差”的品牌印象却始终困扰着李书福。之后,吉利一直在试图进行海外并购,以摆脱“低档”的名声。从战略转型到跨国收购只是李书福实现高端汽车梦想的布局。

  2007年5月,吉利宣布进入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这也是李书福个人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他给业界和大众的印象是一个四处大放厥词的“大话农民企业家”形象,当年创业起家时他喊出的“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成为业界的经典语录。但慢慢地,李书福开始少说多做。

  并不为外界了解的是,已被上汽集团拿下的英国罗孚资产(上汽的荣威和名爵),早在2004年,其在中国寻找买家时,李书福就曾与之洽谈收购事宜,只是最后没有成功。2006年10月,吉利在跨境并购中终于迈出了一小步,取得英国出租车制造企业锰铜公司23%股权。“李董一直在技术方面是有追求的。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己搞技术攻坚,另外也在寻求海外收购”,吉利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最典型的是,2009年3月,吉利宣布以4亿港元,将澳大利亚DSI这家生产自动变速器的公司收入囊中。而DSI公司2009年2月才进入破产程序。

  一位李书福身边的人士对记者说:“他很执着,有自己的商业逻辑和判断标准。吉利走过弯路,但现在已不是一家没有决策机制的公司,它是在进步。我们都能看得出来,吉利收购沃尔沃不会是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事情”。

  收购资金从何而来

  有媒体报道称,2009年12月,吉利在北京工商部门已经同步申请注册两家公司。正在申报的名称可能叫做“中国沃尔沃轿车有限公司”和“中国吉利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前者作为未来的沃尔沃项目中国总部,后者用来完成收购沃尔沃。看起来,李书福已经为下一步的实际运作搭建起了平台。不过,人们最关心的是,其用于收购及收购完成后进行发展的资金从何而来?

  算上一些中间费用,李书福必须准备好150亿元的收购资金。而2009年吉利集团实现销售收入仅为165亿元。另外,即使收购完成,今后每年沃尔沃的技术投入也将达到10亿美元。

  关于资金的问题,吉利集团CFO尹大庆近日已经对媒体表示,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香港上市公司融资以及与美国高盛集团的合作。截至1月8日,“吉利汽车”股票的收盘价为4.12元/股,环比上几个交易日下跌8%,较5个月前却涨了110%以上。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对记者表示:“这次收购中,钱应该是不成问题,相信如果最终双方能够达成交易,国内外的各银团机构都会支持李书福”。

  李书福在12月底也对媒体乐观地表示:“一切顺利的话, 2010年沃尔沃就有可能扭亏为盈。”不过,这多少引起了业内的质疑,吉利凭什么能够让沃尔沃扭亏?是对于沃尔沃工厂的成本大动手术?还是依靠吉利在中国疯狂地叫卖沃尔沃汽车?

  有一句俗话叫做“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就像如今的局面,业界一致评价,对于得到多方支持的李书福来说,摆在他前面的拦路虎已经不是资金问题。这让人想起上汽收购双龙失败、北汽收购萨博最终被“放水”、四川腾中收购悍马的隐忧,而上汽收购罗孚至今,实际上仍未完成本土化的二次创新。中国汽车业的海外收购原本就是数量有限,成功的也远没有失败的多。业内的专家对记者表示,在跨国经营经验和理念上,中国企业没有优势可言。就收购沃尔沃这个个案来说,如何在经营上扭亏,如何应对西方国家强大的行业工会,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