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高校师生多数赞成大学“增负” 减少“垃圾课”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1月29日16:50
  四年上了很多课,真正有用的东西却很少

  羊城晚报记者夏杨实习生杨文静

  近日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基础教育可以减负,但高校必须增负”。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学者的心声。中国高等教育“入口紧、出口松”,考进去后随便学学,“混”个毕业证学位证不成问题。而同时大学生也承认,大学四年上了很多课,但到了毕业的时候,感觉并没学到什么。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也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诸多质疑。

  中小学应该“减负”,人们对此无异议。而高校应该“增负”吗?记者近日在广东高校采访中了解到,反对这种观点的声音也不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众多高考过后寄希望于“享受”一下大学生活的大学生们,竟然也多持默许的态度!

  课程虽然多,要求都不高

  小黄是广东某高校历史系大二的学生,当记者问及他的课程是否多时,他拿出一份密密麻麻的课表。课表显示周一至周五只有两个下午有时间空余,周末也几乎被辅修占满。繁杂的课程让他时间吃紧,但他并未觉得有多少压力,“平时听听课就过了,期末论文打"天下"。”小黄称,同学们大都练就了快速搜索资料和整合文献的本领,能从容应对期末论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自己上了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课程,从高等数学到马哲理论,从专业课到心理学,“看起来似乎都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课,哪门都难以取舍,但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

  据了解,国内大学生毕业前所修的学分需达150分左右,除去大四要实习和求职,课程较少外,平均每学期至少修七八门课,“高峰”时期更多达十门以上。即使如此,大学生仍然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似乎每一门课都只是蜻蜓点水,“老师一节课能够"飞"几十页、上百页书”。在繁杂的课程之间,学生并未深入消化,但“如果每门课都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则吃力不讨好,挑选重点又不知从何下手”。

  相较之下,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只要求修100至120个学分左右。学生每个学期只需修三至五门课。但他们仍感到课业负担十分繁重,因为每门课程一般是两小时,另附一小时的导修课,将学生的讨论、汇报、提问放入课时之中,引导其深入探究。

  考前“抱佛脚”,成绩仍不差

  面对如此多的课程,学生难道一点压力都没有吗?记者采访发现,多数学生都会回答,“考前有压力”。有学生告诉记者,平时从宿舍门口走一圈,会看到大多数学生不是在玩游戏就是看电影,“宿舍不是学习的地方”。唯独到了考前,到处都在埋头复习,宿舍楼里常常凌晨三四点仍有人挑灯夜战。

  大三的小韩戏称,“复习不在于"细水长流",而在于"临门一脚"”,大多考试只需要死记硬背老师的PPT,填空、名词解释、简述题,不外乎是在考验记忆力,“与其重复记忆,不如考前突击来得快速有效”。

  小韩透露,如果一旦考试太多,顾此失彼,还可以打电话找老师通融一下。很多老师不主张学生走后门,但他们同样感觉目前的课程不合理,没办法提高要求。但如果遇到“名捕”型老师,就只能“认栽”重修,小韩的同学中就有连续三年没过高数的。“在考前我们一般都会打听老师的出题风格,有针对性地复习,所以一般考出来成绩都不差。”

  曾经在英国留学的小饶说,在英国挂科甚至留级都属常事,老师原则性较强。“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在国外绝对行不通,因为毕业时成绩有等级,如果应聘拿着“三等”和“一等”竞争,总感觉低人一截。加之国外没有“考研”一说,全凭本科成绩,因而学习压力更大,动力也更大。

  毕业很迷茫,后悔太放松

  课业负担不大,考试突击搞定,这样的“低压”状态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但正因如此,许多学生感到“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也不知将来能干什么。这些疑问成为大学生从青少年阶段跨入成人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

  广东某高校经济系的小杨就直指其专业的尴尬,不久前有银行和保险公司招实习生,要求是理财、金融或财务方向的学生。“经济貌似什么都沾边,其实什么都不精。”虽然上了很多课,但对统计、建模、运算等知识的掌握都只是皮毛。因感到学无所获,最终小杨在历史课中找到了存在感,并通过自学不断探寻,确定了日后的方向,他已决定考研读历史,成为一名历史教师。

  该校公共管理系的小崔则选择了学习法语。“学校学的太泛,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还不如专攻一门外语实际。”

  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其实学校里的学习负担越小,他们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对自己的强制命令就越多,由此产生了对培训、社会实践的向往。许多学生表示,“实习比上课有用,因为上课学的东西考完试就忘了”。

  -专家观点

  减少“垃圾课”,提高阅读量

  记者采访中,多位倡导教学改革的大学教授都强调,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大学生学习太轻松,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目前大学生所上的课程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华南理工大学生科院院长王小宁反对给学生盲目地“打基础”,他认为目前大学里有很多课程学完了一辈子都用不上,并且很多无用的东西积压在学生的脑子里,只能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起反作用。

  “很多所谓的基础课程没有必要上,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回头去学,效率会很高。”他提倡要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科研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进来,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当他们产生疑问和兴趣的时候,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压力,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曾经在国外多年,对西方名校课程设置很了解,他说很多一流大学的课程都没中国多。但他们每门课质量都很高,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师每次上完课都会给学生留很多作业,有大量经典阅读任务。每次大课后都有小课讨论,而没有完成阅读量的学生是没办法参与讨论的。而平时讨论的成绩,将计入课程考核。因此很多课结束时并没有考试,但学生每节课的压力都很大。

  “现在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甘阳说,中国高等教育要改革,课程必须改,要给学生增加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