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极之旅-征服极地梦想 > 南极科考建站最新消息

记者手记:吃在南极 南极内陆生存体验之二(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2月08日08:24
  新华网南极内陆2月7日电(记者崔静)记者手记:吃在南极——南极内陆生存体验之二

  民以食为天。南极内陆寸草不生,粮食和蔬菜无法自给自足,“吃”就成了摆在南极考察队员们面前最迫切的一个问题。

  新华社记者日前跟随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深入地处南极内陆腹地的格罗夫山地区采访报道。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记者亲身体验了南极内陆考察队员们饮食生活中的苦与乐。
  看天吃饭

  南极被人们称为“风极”、“寒极”和“冰极”,整日风猛雪烈,低温酷寒,南极大陆是地球上自然条件最严酷、最缺乏生命力的大陆。考察队在格罗夫山期间,曾遭遇持续的暴风天气,猛烈的狂风几乎终日在耳边呼啸,风和日丽的时候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为完成考察工作,队员们吃饭只有“见缝插针”,“看天行事”。

  进入极昼期的南极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这使队员们可以全天候安排工作时间。狂风的“作息”规律是:夜里至上午风力最大,下午至傍晚风力稍小。于是,队员们便将作息时间调整为上午休息,下午或晚上外出工作。由此,吃饭时间也随之改变,通常是中午12点吃“早餐”,野外工作归来后于21点至22点吃“晚餐”。“午餐”则根本无法正常安排,队员们通常带上巧克力和饼干等,在外出工作时随时补充能量。

  遇到狂风来临,队员们随时宿营休整。只要风力减弱,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抓紧时间到野外继续工作。有时野外工作时间较长,队员们回到宿营地吃“晚餐”已是凌晨时分。

  作息和饮食不规律时间久了,不少队员都有生物钟紊乱的感觉。但大家毫无怨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野外工作时间,获取更多考察成果。
  博士“大厨”

  南极内陆考察危险性大、成本高昂。为严格控制考察队人数,格罗夫山队没有配备专业厨师。于是,10名考察队员便轮流当起了“大厨”。这个“厨师团”的最大特点是学历高——6人是博士,其中1人还是博士生导师。

  从中国南极中山站到格罗夫山地区,需要在冰盖上行进6至8天。这期间,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王泽民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女博士韦利杰是早晚餐的主要“掌勺者”。在格罗夫山宿营考察期间,10名队员每2人值班一周,负责给大家做晚餐。

  考察队为了避免在收集陨石时有人单独行动发生危险,曾以2人一个小组的形式安排外出行动,结组规则是“老少结合”、“强弱搭配”。没想到的是,这种小组也是搭伙做饭的最佳组合。老队员往往厨艺较好,年轻队员可能不太会做饭却有力气,正好帮忙。值班一周后,年轻队员不仅增长了野外生存能力,也提高了厨艺,可谓一举两得。
  自创“佳肴”

  南极内陆考察队在冰盖上的食物以航空餐、速冻水饺等加热食品为主,占总食品量的近六成。尽管为考察队配备的航空餐已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配餐的可口性与营养性,但固定的口味还是让队员们“望而兴叹”。因此,在宿营考察期间,“厨师团”便想方设法利用自带的食材改善伙食。

  考察队自带的食材主要是牛羊肉及包括土豆、白萝卜、胡萝卜、洋葱等在内的少量蔬菜。考察过半时,白萝卜已经被吃光,仅剩下发芽的土豆和腐烂的胡萝卜和洋葱,这让博士“大厨”们不时发出“巧博士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

  即便如此,“大厨”们还是竭尽所能,将有限的食材进行多种搭配。清炖、红烧、糖醋……不同的烹调方法,让简单的食材变成口味多样的“佳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极内陆考察期间饮食单一的难题。

  遇到特殊纪念日,考察队员还就地取材,制作美味的食物加以庆祝。1月22日是格罗夫山队队员李明的生日,队员们利用南极冰盖上纯净的冰雪,裹上一块自带的冰淇淋,然后用番茄酱在上面写下“生日快乐”的字样,勾上花边,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就这样“出炉”了。这个特殊的生日礼物不仅口味独特,也承载了队员们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那份温暖的友谊。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