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东近10万残障儿童失学 恐沦为文盲半文盲(图)

来源:南方农村报
2010年03月03日00:50
只能靠双手爬行的张氏兄弟,他们的求学之梦早已折翅。
只能靠双手爬行的张氏兄弟,他们的求学之梦早已折翅。

   南方农村报讯:肢残、目盲、聋哑、智障……异于常人的特殊身体,让这些人的生命旅程注定步履维艰。虽然其中的绝大部分个体可能终身无法摆脱一个斗大的“残”字,但这个“小众群体”于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却与每个健全人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无疑是他们获得生命尊严的必经之路。

  然而,严峻的现实却让残疾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梦想空间日益逼仄。广东省部分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已经出现“真空化”危险。在农村,许多残疾儿童因无法有效接受教育,而沦为新一代文盲、半文盲。

  2月28日起开始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特殊教育发展现状“把脉”称:“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村地区尤为薄弱。”

  在广东省雷州市白沙镇某小学的校门外,12岁的弱智儿童唐全(化名)可以和自己玩上几个小时。直到小他两岁的弟弟唐候(化名)放学,两只相牵的小手才一起回到清冷的家中。

  随着5年前父亲的离世和母亲的出走,14岁的姐姐唐汝青与两个年幼的弟弟一起,支撑起了屋檐下一天又一天的日子。

  憨憨的笑容,是唐全面对每个人始终如一的表情。虽然每天都和弟弟一起“上学”,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迈进校门半步。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在唐全8岁时候,姐姐唐汝青将已到入学年龄的弟弟生拉硬拽领进了学校。然而他却死活不肯走进教室,面对老师。为此,他甚至对“强迫”自己读书的姐姐说出了脏话。

  “他害怕上学”,唐汝青苦笑道。在姐姐看来,虽然弟弟智商偏低,但尚属“可教之材”。“不读书,可能真的会成为废人”。

  当地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将唐全对学校的这种强烈抗拒称为“读书恐惧症”,并将其归结为残障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这往往使他们与正规教育失之交臂。”

  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于2007年8月发布的数据表明,在我省24.3万6-14岁学龄残障儿童中,有9.7万人未接受教育,占39.9%。

  四兄弟连续致残

  无书读雪上加霜

  一张小学毕业文凭,在雷州市白沙镇合兴村村民张金成一家人眼中,已经成为一种奢求。20岁的长子张昌强和16岁的二子张昌勇至今保持着张家6个子女中的最高学历纪录——小学五年级。

  而在此之前,虽然兄弟二人的学习成绩乏善可陈,但学业之路一直平坦。突如其来的怪病却将兄弟二人的读书梦彻底击碎。

  2001年,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张昌强感觉双腿持续疼痛,随后小腿肌肉迅速萎缩,行走日益困难。张氏夫妇四处寻医问药,始终不明病因。2003年,已经皮包骨的小腿让张昌强完全丧失了站立能力,学业随之中断。

  无名病魔并没有离开这个家庭,不幸接踵而至。弟弟张昌勇也在长到与哥哥同样年龄时,因腿部肌肉萎缩而瘫痪,小学五年级同样成为他的学业“休止符”。

  随后三子张哑也被“传染”而瘫痪。“蹲着活”成为兄弟三人10岁之后的生存姿态。所不同的是,张哑出生坠地即为聋哑儿,没有上过一天学。

  虽然可怕的“魔咒”并还没有在四子张邓福的身上出现,但在三岁时耳部的一次意外伤害,却让张邓福此后只能生活在无声世界中。

  2006年,张金成将智力正常的张邓福送进了村中小学,然而由于无法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读到小学二年级,张邓福的脑子里仍然是一张白纸。对于张氏夫妇来说,张邓福每天蹦蹦跳跳上学的身影,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

  转机出现在2008年。这一年,雷州市残障人康复中心聋哑儿童语言训练班开班,张邓福成为了班里几乎年龄最大的学员。考虑到他的特殊家境,张邓福的学习生活费用被全部免除。

  专门面向聋哑儿童的语言训练班,让张金成觉得总算找对了“药方”。由于训练和治疗的针对性较强,同时辅以助听器,如今的张邓福终于能够开口发出诸如“鸡”、“鸭”、“猪”等简单的单音节词汇。虽然含混不清,但久违的笑意总算挂上了张金成夫妇的眉梢。

  “不过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2月24日,张金成不无失落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由于康复中心的语言训练班主要收治4-6岁的学龄前聋哑儿童,而12岁的张邓福已经严重超龄,在上学期末将其接回家过年时,张金成已经被明确告知“孩子下个学期不用再送来了”。

  如果再回到村中普通小学就读,张邓福只能继续混日子。“而不去那里,又能去哪里呢?”对于张邓福接下来的求学之路,张金成一脸茫然。

  远在60多公里外,湛江市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仍然为张邓福接受有效教育提供着可能。不过对于张金成来说,这种可能性也许只存在于理论层面。

  为了给瘫痪的三个儿子治病,近10万的开销已经让张家债台高筑。虽然特殊教育阶段学费可免,但进入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用,还是让张金成迅速打消了这个念头。

  随班就读收效甚微

  多数残儿止步小学

  在雷州市新城街道办机关小学教师莫受智的印象中,成百上千的学生面容伴随着自己10年教学生涯的流逝,已变得越来越模糊。然而,李琦(化名)的名字却在莫老师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烙印。

  不仅是因为他是莫受智迄今为止所教过的唯一一个聋哑学生,还有他每次考试经常个位数的超低成绩。

  而在莫老师看来,二者却也存在着牢固的因果关系。

  莫受智所在的学校并不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将聋哑儿等学龄残障儿童直接编入普通班级随班就读,是这类普通学校接纳特殊教育儿童的主要形式。

  然而,由于普通学校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技能专业培训,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根本无暇顾及残障儿童的需求和感受,而只能按照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进度实施教学。

  久而久之,那些端坐于教室之中,貌似认真聆听的随班就读残障儿童,几乎沦为课堂“雕塑”,考试成绩自然“惨不忍睹”。

  资料显示,在广东省存在随班就读的普通教育学校中,接受过一定特殊教育知识培训的教师,仅占13.36%。

  莫受智认为,由于随班就读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残障儿童家长认为“读也是白读,不如不读”,往往只让孩子“象征性”地读完小学便辍学回家。

  支撑这种论断的另一组数据是,2006年全国残障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在读适龄残障儿童小学阶段为13.21万人,初中却仅有1.39万人,锐减近12万人。

  政协委员连提三年

  特教学校仍是画饼

  在从雷州市政法委副书记转任雷州市残障人联合会理事长的6年时间里,唐正浩依旧保持着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2007年1月,在唐正浩的多方奔走之下,雷州市残障人康复中心破土动工。2008年8月,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其所开设的智障、聋哑、脑瘫三个康复训练班,为雷州市4-6岁学龄前残障儿童的康复之路带来了福音。

  然而,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雷州市6-14岁学龄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却始终停滞不前。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是唐正浩的下一个工作目标。

  据唐正浩介绍,雷州市目前6-14岁的学龄残障儿童约2000人左右,其中75%生活于农村。而雷州市至今却没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在有关规定中,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应至少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湛江,人口同为150万左右的雷州和廉江,成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压力最大的两个县级市。

  在雷州,除了60多名残障儿童能够前往湛江市区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就学,其余绝大部分只能通过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形式接受义务教育。

  2009年,唐正浩再次将“尽快建设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提案的主题,这已经是他当选雷州市政协委员之后第三份内容近乎雷同的提案。

  2007、2008年,唐正浩的提案均被交办单位雷州市教育局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委婉驳回。

  2009年,雷州市政协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案列为当年的“一号提案”,有关部门的立场终于出现了松动。来自雷州市教育局的反馈信息称,“将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尽快筹建特殊教育学校。”

  不过,一年过后,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仍然停留在纸面上。而连提三年之后,有些心灰意冷的唐正浩也向雷州市政协某领导撂下一句话,“如果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我不会再写这个提案。”(来源:南方农村报)

责任编辑:刘士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