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我国南方暴雨来袭 > 南方遭暴雨袭击评论

广州两变“水城” 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引反思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5月19日13:08
5月18日,南昌市京山老街居民院内涝严重。受连日暴雨影响,南昌市城区多处发生严重内涝。新华社发
5月7日,广州遭遇特大暴雨,部分小区停车场被水灌满。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 题:暴雨洪涝“洗礼”出什么?

  “新华视点”记者

  逾千万人受灾,过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最新统计,4月1日以来,全国1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和狂风的袭击。目前,汛情仍在肆虐……

  狂风卷走了宝贵的生命,暴雨摧毁了脆弱的家园,洪涝击中了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地下的软肋——暴雨洪涝“洗礼”出的警示发人深省!

  羊城两度成“水城”:“重地上轻地下”的模式再鸣警钟

  全市102个镇(街)受水浸之灾,109间房屋倒塌,市区发生44处严重水浸,交通一度瘫痪,街道变河流,商铺、学校“水漫金山”,地下停车场变游泳池、小汽车成“潜水艇”……这是5月7日特大暴雨给广州留下的记忆。

  14日,一周以来第三次强降雨再袭广州,降雨强度和过程总降雨量超过了5月7日。这一次,广州发起了一场抵抗暴雨内涝的“全民动员战”——气象部门提前预警;城管、水务、民防、排水抢险等部门紧急拉动投入抢险;市民自备沙包避险自救。因为预警、响应、排水更快,救援更及时,这一次特大暴雨广州市区受浸点从5月7日的118处减少为99处。

  即便如此,14日暴雨来袭时,记者在广州街头看到,原本四通八达的中山一立交桥及天河立交桥,在暴雨中顷刻化作一片汪洋,水已深及大腿。

  有专家指出,作为一个特大型现代化城市,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仅仅减少了19处受浸点,“不足以说明未雨绸缪的效果,反而更加暴露了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中的软肋,以及市政规划建设中的硬伤。”

  广东省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段华明认为,这些年城市规模发展很快,楼堂管所建了不少,但相应的公共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欠账不少。路面施工密集的地方,大量建设工程改变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设施现状,城市“硬质化”无法自然渗水,使新建区域的排涝功能降低,不堪重负。

  “重地上轻地下”,在专家眼中,这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通病,隐藏在漂亮的高楼大厦下面的,是城市脆弱的排涝系统。

  段华明介绍,我国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沿用前苏联模式,称为下水管网,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下水系统是能在里面撑船,排涝能力很强的“地下运河”。广州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中心城区现有排水管道达到一年一遇标准的占到总量的83%,而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仅占9%,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容易出现中心城区大面积水浸。

  “孤岛”“零伤亡”:奇迹过后的无奈

  “封桥之后不到四个小时,128长、20米宽的大桥就轰然倒塌。如果没有及时封桥,后果将不堪设想。”湖南省溆浦县善溪乡乡长何石光指着善溪大桥旧址对记者说。

  5月12日至5月1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袭击了湖南。在受灾最严重的溆浦县,强降雨使全县四座大桥被洪水冲毁,善溪乡与外界交通几乎全部中断,8000多群众陷入“孤岛”无法出行。而在两江乡朱溪镇,两座村小学被洪水吞噬,两座桥梁、五条铁索桥中断。

  尽管洪灾百年不遇,但溆浦县两江乡和善溪乡的两万多群众却无一人伤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零伤亡”奇迹绝非偶然,湖南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在灾害来袭时发挥了作用,乡政府转移疏散工作得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两江乡朱溪村村民戴复和说,早在5月12日晚,镇上的干部就挨个给村里打电话,并连夜组织村民转移。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5月13日早晨,当时有四十多名修建河坝的外来民工住在临河的房子里不肯转移,在乡政府干部软磨硬泡后,这四十多名民工刚转移不到五分钟,身后的房屋就轰然倒塌。“如果不是乡里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并亲自驾排疏散群众,在这么猛的山洪袭击下,全乡一万多人"零伤亡"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奇迹过后,这两个乡的居民却面临家乡“不宜人居”的无奈。

  记者在善溪和两江乡采访时发现,这两个受灾严重的乡镇均处于狭长的山谷当中。特别是两江乡朱溪镇,四面环山,穿镇而过的一条公路就处于朱溪江畔。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平时朱溪江水很浅,但山洪袭来时,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江水陡涨十四五米。

  “虽然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从地形上看,朱溪镇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两江乡乡长刘岳清说,“朱溪的上游新化山区是湖南的一个暴雨中心,一旦发生强降雨,附近近两百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山洪就全部汇集到几条狭窄的河道,而朱溪镇地处群山环绕之中,除了沿江两岸,很难找到一个适合建设居民区的地方。” 记者在溆浦县、新化县等地采访时发现,与朱溪、善溪类似的山区聚居地十分普遍。而这些地方多年来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极端的干旱或洪涝灾害时有发生。这些中小河流容易发生山洪灾害,抗灾能力不强,大部分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多年的人类活动造成人为侵占河道严重,常常导致“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现象发生。

  在朱溪镇做小生意的刘道亿家中的价值20万元货物被洪水席卷,他一边收拾着从淤泥中刨出来的几百元残货,一边喃喃地说:“看来这个地方是不能再住了,可我们又能搬到哪里去呢?”

  专家提醒,每当灾害袭来,人们习惯于使用“50年一遇”“百年一遇”“最强”“罕见”等词语来形容其偶发性。然而,偶然中有必然,如果不摒弃“重建设轻规划”的旧有观念,没有防患于未然的合理人居规划,概率再小的灾害一旦发生,引发的将是巨大的危机。

  千年福寿沟:古排水工程的现代启示

  13日到14日,江西省赣州市出现暴雨,24小时降水将近百毫米。倾盆而下的雨水,并未让赣州这座千年古城发生明显内涝。赣州市古老的城市排涝设施——福寿沟仍在地势相对低洼的老城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赣州三面环水,是赣江的发源地,章江、贡水在这里合流而成赣江,使得这里自唐末建城以来就为内涝所困。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服务面积约2.7平方公里,有12个出水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干道网。

  赣州市文物局局长韩振飞介绍,福寿沟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有创造性的城市排水雨污合流制综合工程,不仅是“宋城赣州”的一处重要文物,而且历经近千年风雨至今仍是赣州市老城区十多万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赣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钟永浩介绍,福寿沟是一个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福寿沟与沿线众多的池塘连通,这些池塘在暴雨来临时可以调节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还可以养鱼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

  韩振飞说,在有记载的近几十年内,福寿沟范围内的老城区只在1992年由于城区建设阻塞了福寿沟发生过一次较大的内涝,后经清理维修至今再无内涝发生。

  专家认为,作为古代城市排水程的智慧结晶,福寿沟精湛的设计和工程设计容量的超前性值得当今城建部门借鉴。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办公室主任王荣洪说,福寿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做好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形成一定的雨水蓄积能力,使城市的雨、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和濠塘内。韩振飞说,福寿沟宽90公分、高180公分的断面,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令人赞叹”。

  为什么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如此脆弱?

  给排水专家、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李益飞说,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我国城市排涝工程的标准规范太低。他说,水利部原来的城市排涝标准是防御20年一遇的暴雨,目标是“一日暴雨一日排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些标准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记者:孙闻、谭剑、刘大江、林艳兴、郭远明、姚润丰)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