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湖南发现清代巡抚刘崐墓 一代帝师葬于长沙(图)

来源:红网
2010年06月04日10:54
 刘崐墓神道石刻,雕刻精美
刘崐奏折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长沙市文物工作人员在长沙新发现了近3000处文物点。这些文物点的发现,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解读长沙历史文化提供了新视野、新内容。今日起,本报推出“长沙发现”系列报道,陆续向读者介绍一些新发现的文物点,并与读者共同分享隐藏于这些文物点背后的故事。

  人们到岳麓书院参观,会发现御书楼前的长廊嵌存有“重修岳麓书院记碑”,其撰写者便是晚清大书法家、时任湖南巡抚的刘崐。日前,岳麓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发现了刘崐的墓。该墓100多年来一直有人守护。

  文物现状 麻石雕砌墓围很精美

  刘崐墓位于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墓庐屋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

  记者发现,墓冢、墓围、墓碑及神道石刻等虽然破败,但仍可观。墓冢与墓围均由巨大的麻石雕砌而成。墓冢周围残存有石人、石马等神道石刻,雕刻精美,并依稀可辨神道遗迹。

  文物价值 利于研究湖湘历史文化

  墓主刘崐(1810年-1887年)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是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历任湖南学政、翰林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会试读卷官、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重修天心阁和城墙,大修岳麓书院。

  刘崐还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多部清代著作中提及其精湛的书法,岳麓书院御书楼前的长廊嵌存的“重修岳麓书院记碑”便是刘崐撰写。文物专家认为,刘崐墓的发现对研究湖湘历史文化,特别是晚清历史研究又打开了一扇窗。

  文物故事 无力回乡葬于长沙

  据介绍,刘崐是云南人,31岁时离开家乡,身陷宦海,无暇回乡探亲。同治十三年(1874年),刘崐家族推选刘开国带着家乡的土产腊肉、香肠、茶叶等物品,徒步几千里,历时一个多月,到长沙看望刘崐。但到巡抚署大门口时,门卫看到刘开国土里土气的,不让他进门,气得刘开国用家乡方言大骂一阵转身要返乡,门卫看到此景,才急忙通报。刘崐急切出门相迎,见是本家侄子,万分激动。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刘崐到了垂暮之年,心力交瘁,但念念不忘桑梓,毅然变卖朝珠凑够回乡之资,可终未成行,死后葬于长沙。

  刘崐的子孙后来一直留在长沙。其第七代子孙刘红女士得知记者采访刘崐墓,特地将一本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清抄本《刘侍郎奏议》拿给记者看。刘红告诉记者,《刘侍郎奏议》中收录了刘崐的奏章,字笔力劲厚,圆润得体,潇脱飘逸。据称,刘崐在湖南任巡抚时求书者很多,后来他发觉连青楼上也有他的字,便写一联:“愿与不解周旋客饮酒,难为不识姓名人作书。”

  100多年来, 刘崐的墓一直有人守护。现在的守墓人是一位老娭毑,已82岁高龄,外人不知其名,只知其为刘贺氏。

  文物隐忧 墓葬处于规划建设路上

  据文物工作人员介绍,刘崐墓西侧是以其官职命名的学士路,但是一条正在规划的张家村路刚好从墓葬经过,刘崐墓将面临因道路施工而被毁的危险。目前,市文物部门正在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争取改变张家村路的走向,以保护、利用好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

(责任编辑:news7)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