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中国多地遭暴雨洪水袭击 > 南方遭暴雨袭击评论

极端气候“扎堆”呼唤减灾新思维(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05日18:33
  资料图片:7月12日,一名女子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胜利广场的喷泉旁上网。近日,莫斯科持续高温天气。 新华社发(别兹鲁基赫摄)
  8月2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瑙谢拉,一名男子扛着生活用品在水中行走。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2日说,巴基斯坦遭遇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水灾,超过100万灾民急需人道主义援助。 新华社/路透

  新华网北京8月5日电(记者叶书宏)入夏以来,全球多处地方遭遇了极端气候带来的灾害:北半球多国持续高温,酷热难耐;中国、巴基斯坦等国遭受暴雨侵袭、洪涝成灾;俄罗斯多个地区遭遇干旱、山火蔓延;而阿根廷、秘鲁等南半球国家却相继遭遇数十年不遇的严寒……

  干旱、酷热、暴雨、洪涝、山火、严寒等灾害“扎堆”而来,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应对极端气候灾害将成为人类减灾活动的常态。

  找出灾害频发的根源,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固然重要,但这需要长期努力。当前更为紧迫和现实的任务,是构建常态化的灾害应对机制。

  首先,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此轮气候灾害中,一些城市就因排水系统能力不足而频发内涝,还有一些城市因酷暑导致供电中断等。这提醒城市管理者,城市排水系统、江河堤坝以及供电荷载等设计标准也应进行合理调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更多地考虑抗风险的能力、增大“保险系数”,将成为人类应对极端气候灾害的客观要求。 其次,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对各国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洪涝、干旱、冰雪、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常态化,决定了公共管理部门应当把灾害预警、应急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和运作之中,使之成为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临时性的任务,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建立常态化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提高应对灾害效率。

  从历史经验看,信息不畅、缺乏协调、政出多门往往会导致应对灾害效率低下,很多国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例如,美国建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署,负责大型灾害的预防、检测、响应、救援和恢复工作;印度设立了“灾害处置部长小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国防、财政、农业、铁路、电力、通讯、卫生等部部长,负责指挥协调灾害应对等。

  此外,极端气候灾害频发,使灾害预警以及构建密集的灾害测报网络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上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灾害测报网络,这种由水文气象站、雷达、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国土资源卫星共同构成的立体监测网络,在灾害预警、灾情评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应对极端气候灾害频发,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必不可少。区域性的极端气候灾害往往有跨地域、跨国界性质,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逐步建立了若干个以灾害信息服务、救灾应急事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机制,它们在信息共享、协助各国政府制定减灾决策、对国民进行防灾减灾教育,以及处理紧急灾情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未来类似的国际互助机制在携手防范、应对自然灾害方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