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天气 > 中国多地遭暴雨洪水袭击 > 南方遭暴雨袭击评论

上半年地质灾害是去年近10倍 政府防灾投入不足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8月21日02:11
  社论

  从西南的云贵川藏、到西北的陕甘等地,即便是东南沿海和低矮丘陵地区也时常因台风侵袭而引发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表示,全球气候急剧变化以及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重大因素。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新京报》,8月20日)

  专家预计,中国至少还有1.6万个与“舟曲”类似等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华西都市报》,8月20日)

  立足空间,地质灾害分布之广,应全面勘查;立足时间,“1.6万”当速清隐患,未雨绸缪。防灾减灾,政府财政投入在“输血”救援的同时,更要掐指盘算做好防灾减灾的“马前课”。

  据《财经》报道,1991年至1998年,原国家计委每年投入专款5000万元用于20个重点城市的滑坡泥石流整治,这项工作未覆盖受灾害威胁的农村边远地区。5000万元的中央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延续至2007年。2008年,中央每年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专项治理资金激增至8亿元。尽管如此,各级政府的投入与各地治理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显然,资金支持的力道还远远不够,做好防灾减灾,财政算好“马前课”尤为重要。

  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财政能力各异,从东部到西部逐步减弱,从城市到乡村层层递减,因此,从财政能力的角度来看,囿于东西部的财力差异和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实,防灾减灾更需要中央财政的区域性统筹和省级以下财政的科学安排,从这层意义上讲,“马前课”就是立足于源头,算好钱由谁出从哪里出。

  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突发性和破坏性强,“治”的最佳方法在于“迁”,同时,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强,因此,“防”的技术要求精、准、高,这就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证灾害多发区域的搬迁费用、监测设备投入和监测防控人员的工资支出,从这个层面来看,“马前课”是立足于流向,保证好“防”与“治”的需求,算出细账,给谁用怎么用。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声音抱怨荷包不鼓,入不敷出。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细分地质灾害的原因,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教授简文星就指出,除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因素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中国经济时报》,8月17日)

  按此逻辑继续推导,财政资金投入就可以有两条路线:一是对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防范,要靠做“加法”提升资金投入;二是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防范,不妨在大型项目的资金拨付时,“加法之中做减法”,要求大项目的资金前期估测中专门要求抠出一块专用于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风险预计,平衡好大项目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气候多变、灾害频发的2010年,防灾减灾显得越来越迫切,特别是对财政资金投入而言,不仅要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予以输血性支撑,更需要事前给予预防性保护。对此,中央财政不妨对于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地区给予适当的专项投入,更希望地方财政部门能够在预算编制的同时,将当地灾害隐患的勘查与考核充分考虑于其中。

  事前对地质灾害防范的资金投入是对既有财富的造血性保护,就像是流行病泛滥期的预防疫苗,打一针未必对所有的病源都管用,但是,机制的形成却可体现出财政预算参与防灾减灾意识常态化的形成,有利于地质灾害勘测部门在投身“防”与“治”的工作中挺起腰杆抓落实,不因差钱而头疼。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