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深圳是“幸福”的时代坐标 公民社会共同成长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2010年09月06日09:15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众 刘键

  “这座巨大书店对于深圳的意义,好比卢浮宫对于巴黎的意义。”不久前,走进世界单体最大的深圳中心书城,国际设计大师卡斯特不禁发出感慨。

  类似这样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元素,在三十而立的深圳无处不在。8月2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演出在10万平方米的市民中心广场举行,那里邻近深南大道,背靠中心商务区,是市民与最优质的城市资源共享的一个缩影。而往南不足两公里,福田区田面村“设计之都”的一堵墙上,醒目地书写着八个大字——“公民社会、共同成长”。

  与经济奇迹共同成长的,是深圳不断清晰的“幸福”坐标。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所说,有前30年发展的良好基础,相信进入科学发展时期,经济的增长和民生指数的提高会进一步吻合。

  “吻合”代表了一种方向,代表了一座先锋城市承前启后、营造幸福城市家园的坚定探索。

  坐标方位——

  从“创富”到“创福”

  观察深圳,许多人习惯从蛇口开始。

  8月25日,深圳经济特区30周岁生日的前一天,蛇口再次响起炮声。全市五个领域60个大项目的开工仪式特别选择在这里举行。引人关注的是,在“大庆变成大干”的名册上,投资60多亿元的十大民生项目赫然在列,涉及住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窗口”,创造财富的热土,与加快建设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创造幸福的家园,就这样根枝相接、花叶相牵。从“创富”到“创福”,描绘着深圳“幸福”坐标的时代方位。

  这是一种先行者的使命——

  在这里,敢闯敢试的深圳,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较早地“摸”到如何促进经济与社会、GDP与民生等协调发展这一块“石头”。在这里,率先富裕起来的深圳,较早就开始校正“幸福”的坐标——让城市又好又快发展让人们共享发展的成果。

  使命告诉深圳,幸福的基础首先来自发展。

  今年7月8日,“2010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在香港发布,深圳名列中国十大创富城市首位。而数字表明,2009年深圳GDP达到8201亿元,居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年均增长25.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000多美元,居各城市首位。这是深圳1953平方公里空间、超过1400万人口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同时是深圳30年发展形成的强大“创富”能力。

  使命告诉深圳,发展是为了让人们更幸福。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圳一直牢记着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应对全球化挑战,结合发展新阶段,深圳决策者继往开来,深度地思考:

  ——如何让民生和GDP一起上台阶,真正转变传统单纯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使得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建设者,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如何从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的财富最大化,转向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幸福最大化,提升深圳的幸福指数,让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比翼齐飞?

  谋定而创新。去年12月,《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举行研讨会向社会征求意见。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研讨会主题是社会发展而非经济发展,请来的政府部门都不是GDP直接管理部门,而是与民生联系最密切、跟老百姓最贴近的人口、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紧随之后,一条让人兴奋的消息传出,2010年度市委市政府25个重大调研课题发布,其中包括率先构建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等课题。

  谋定而创造。今年5月,深圳将“幸福”两字鲜明地刻画在城市发展坐标上。市第五次党代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幸福城市家园,提出将大力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作为推进实现城市发展新目标的八大战略性举措之一。

  有人说,这里的“幸福”高度,与海拔无关,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与数字有关。

  再看一组数字:过去的5年,深圳对民生事业的投入翻了一倍,每年对民生事业投入占到财政70%以上;2010年上半年,市级财政对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占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81%!

  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曲线”则告诉人们,这里是如何改天换地的——2009年全市本级财政教育支出高达61.9亿元,与特区成立初期教育经费短缺形成鲜明对比。大投入带来了大变化,如今深圳不仅在全省最早达标获评教育强市,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方案也已上报国家教育部,有望成为全国教育改革先行区。

  三十而立的幸福,有人这样诗意地描述:“一列列从北往南的列车装载着饱满的青春之躯,抵达深圳时,梦想也同时抵达”。是的,只有创造,才有幸福。

  坐标主体——

  从“移民”到“市民”

  认识深圳,许多人愿意从劳务工开始。

  20年前,一部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外来妹》,描绘了百万劳务工南下深圳的故事。而几天前,一扇认识的窗口再次打开——《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试行办法》9月1日公布实施。凡持深圳居住证、在深圳就业、办理了社保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可参与积分,达到60分时,可申请入户。

  积分,这个数学的方法,成为一把衡量深圳“幸福”积分的科学尺子。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发现,从“移民”到“市民”的转变,是这座中国30年来最大的移民城市最宏大的幸福工程。

  “如果有来世,还当深圳市民。”这是已逝的深圳爱心大使丛飞的一句话,读之不禁让人怦然心动、泪水满眶。而半个月前,《杭州日报》的记者这么写道:“迁徙之城,他们都以深圳人自居,深圳人的身份在当地人心目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要知道,这可是一座每平方公里7200多人、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的城市!

  记者的笔触是准确而细腻的——以往,一到过年,当地人就戏称大撤退,深圳的春节是寂寥的。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过年不回老家,把老人接来深圳过年。

  人民群众,是衡量幸福感的主体。这里,幸福与户口、与身份无关,而是与实惠、与福利相连。在这里,创业者、建设者、生活者,都是城市的主人,因为,这里有日积月累的归宿感、有逐渐丰厚的凝聚力。

  不久前,由市文明办、本报和深圳新闻网联合举办的“我与深圳共成长”活动受到市民热捧。短短几天时间,在“选择深圳的理由”中,留言达数千条。一条留言写道:“来了,就是深圳人”。

  来了,就是深圳人,因为包容。

  有人发现,深圳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聚齐全国56个民族的大城市。深圳市朗科公司董事长邓国顺深情地说,“深圳是创业者的乐园。”乐园最终变成家园,是这位成功的海归企业家的人生选择。

  而文化学者深入分析后指出,带有方言味道的普通话成了深圳话,这是中国任何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城市人文优势。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餐厅酒吧,毫无顾忌地大声说自己的家乡话,没有人会奇怪,随性中透着一种幸福。

  来了,就是深圳人,因为开放。

  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作过统计,从1953年到2010年,除藏族专业队员,登顶珠峰的中国人中深圳人占了八分之一,远远超出其他任何城市和省份——为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开放的城市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

  市场开放培育的自由氛围,让许多深圳人无比幸福。在这里,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过去,也没有人会嘲笑你的失败,看重的是个人的潜力,能人总是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五湖四海的人,怀揣着梦想在深圳奋斗,并最终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这是空间与机遇的幸福。

  来了,就是深圳人,还因为保障。

  把目光再次聚焦劳务工——作为全国劳务工最多的城市,数百万人“病有所医”的民生难题如何解决?深圳选择创新。2006年6月1日起,《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全国首个劳务工医疗保险办法。

  一年后,深圳实行《深圳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超过50万名少年儿童参保受惠,其中包括约1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今年5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这意味着不管你有无深圳户口,只要你是居住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就能够享有深圳的社会保障。

  一百多年前,女儿问马克思:什么是幸福?他回答,幸福首先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这座超千万人口的移民城市始终懂得,幸福生活始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尊重与守望相助。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叶田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