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这是深圳新闻网上一张显示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至全市的图片(7月1日摄)。当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深圳全市,逾百部特区法规、规章今起全市适用。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新华网深圳9月4日电(记者 齐湘辉 彭勇 吴俊)家住深圳关外民乐村的邓伯最近一直很开心。自从深圳今年7月1日起将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以来,民乐村这个距离福田中心区最近的关外村落,租金行情一路看涨。
“租金比以前涨了,而且租户素质都很高,好多都是外企的白领。”六十多岁的邓伯既是民乐村的原住民,同时也是“包租公”,也是深圳一体化的直接受益者。
中国最早的特区深圳在建立30周年之际迎来了撤关扩容的利好,国务院选择在这一节点做出这一举动显然含有深意。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中央不仅肯定深圳在过去30年的发展成就,而且期望深圳在更大范围实现科学发展。”深圳市社科院城市运营中心主任高海燕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肯定了这样的说法。他表示,中央要求深圳进一步提高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尽快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扩大特区范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 深圳扩容后,特区面积扩大了5倍,接近香港面积的两倍,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然而这样的“大块头”自有“大智慧”,正为拥有1400万人口的深圳未来发展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
“中央要求深圳进一步提高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尽快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扩大特区范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彭森说。
此前,深圳经济特区仅仅是深圳市的一部分,其他不“特”的地区被当地人称为“关外”。一道东西长约90.2公里的边防管理铁丝网线,把深圳划成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1983年,国务院批准在特区边界设立陆地管理线,沿途用巡逻公路和铁丝网分隔,只有分布在管理线上的检查站可以通行,而这些检查站被称为“二线关”。于是,深圳有了“关内”“关外”之分,“关内”是特区,形成了“一市两制”的管理格局。
特区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特区外则是非城非村的大工地。“关内是欧洲,关外是非洲”“宁要特区一张床,不要关外一套房”等说法形象道出了特区内外的显著差异。
租住在民乐村的外企白领周婷对此深有体会。为了保证早上9点到关内市中心的地王大厦上班,每天早上,她6点半就要起床,汇入梅林关外的滚滚人流中,在梅林关口塞车塞上两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其实从住的地方到公司,也就二、三十公里。要是梅林关不堵,开车半个小时也就到了,”周婷郁闷地说。
除了每天的“钟摆式运动”上下班让周婷烦恼外,关外的治安、配套设施差也让周婷抱怨不已。但这还是小问题,最让周婷发愁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关外的教育质量与关内相比相差甚远,“我现在想,是不是该回关内买一套房子?”
“"二线关"的存在已经成为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绊脚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敬仁说,由于“二线关”的存在,“一市两制”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
致公党深圳市委员会的提案显示,2009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达8200亿元,但关外每平方公里产值仅相当于关内的1/5。
特区要想进一步发展,撤关扩容已经是势在必行。彭森指出,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看上去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实质上是个体制改革问题。
“这么调整,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深圳市的特区功能与城市空间相分离的难题,破除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和"内外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彭森说。 享受到撤关扩容带来的最直接好处的,首先是像周婷这样的关外居民。深圳市交委表示,目前,改造梅林关通行压力的深圳市中部干线路网一体化改善规划正在征询市民意见,同时,深圳市地铁4号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将于2011年通车,届时将分流部分梅林关压力,交通拥堵有望缓解。
实质上,特区扩容给深圳带来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解决“一市两法”和城市二元化的问题,为特区未来发展拓展空间。
特区扩容从根本上解决了深圳的二元化状况。以前深圳的产业布局和重大设施都偏重于特区内,对关外的考虑不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造成了特区外整体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特区扩容将为深圳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为解决土地、资源、能源、人口的难以为继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这样的调整能够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国际化程度,扩展深港合作腹地,促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和香港繁荣稳定,并为深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创造新的空间。”彭森说。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