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讯 昨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位置播发题为“‘先行先试’闯出新路 深化改革 特区再出发”的报道,介绍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新目标新追求。节目内容如下:
30年前,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相继成立。30年后的今天,“而立之年”的中国经济特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特区再次出发。
记者:我身后就是深圳的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就在这里产生,而今这座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在深圳的高楼群中已经不那么起眼,而特区,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追求。
一栋超过一栋的高楼形象地体现了“深圳速度”:30年来,深圳经济以年均25.8%的速度跃升,GDP总量从1979年的1.9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8201亿元。从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到率先建立证券交易所;从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到全面建立土地市场……30年里,深圳创下了200多个国内“首次”和“率先”。
深圳社科院副院长黄发玉:深圳的发展生动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在高速发展30年之后,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继续创新”成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共同选择。
日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依托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深港两地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将汇聚于此,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珠三角要先行先试做一个基地最好的基地就是在深圳,深圳最好尝试的地方我觉得就是前海,我们希望把香港的服务行业,全方位拉进前海去。
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杨震:深圳的未来将来不再是一个加工链,而是一个创造知识、创造新技术、来引领世界的新城市。
30年来,中国经济特区探索发展新道路的努力从未停止过。
珠海特区始终把保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作为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早在1983年,珠海就提出,工业发展要吸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且无污染的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2008年至今,中航通用飞机产业基地、金山软件园等大企业纷纷落户珠海,未来新的产业集群将起到巨大的良性示范效应。
30年来,厦门特区在对台交流交往上发挥了独特优势,率先实现“小三通”;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如今,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在福建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厦门的行政区划、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将实现三区合一,这是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厦门岛原来就好像一个拳头,拳起来的。现在把它伸展开来,这样形成一个新城的格局。
站在经济特区设立30年的新起点上,汕头特区将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日,在一项关于汕头幸福指数的调查中,76%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汕头有归属感,表明了对建设幸福汕头的信心。
广东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我们现在提出要建设幸福汕头,就是要继续创造更多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来让群众继续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