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 > 10深圳30年消息

港报:深港关系30年变迁的启示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07日13:22
  新华网消息:香港《明报》9月3日发表题为《总结30年港深关系,规划未来共同发展》的文章,作者是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以下为全文:
深圳湾跨海大桥使深港两地连得更紧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

  1977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3年,我第一次到深圳,当时是好奇,过去走走看看。那时候的深圳仅是几个小农村和小渔村,人口大概几万人,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军用巡逻路,没有汽车,只有青年人用来接客的单车。

  30年后的深圳市已经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码头、机场、大学,一应俱全。常住人口约800万,流动人口400万,人均GDP在大陆城市中排名第一。深圳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不仅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同时也创造了全世界史无前例的城市化速度。

  港深距离愈来愈小

  深圳变了,港深关系跟着变了。

  30年前的深圳和香港的关系是什么?由于外国游客不能随便进入中国大陆,因此不少来港的西方游客在新界的落马洲眺望台遥望。后来,香港同胞、海外华侨和外国人,利用香港的罗湖口岸进入深圳,然后从深圳坐火车北上广州,再从广州的白云机场乘飞机到中国其他城市,因此香港和深圳是进入中国大陆的门户和中转站。商贸方面,中国大陆输港的商品,包括粮食、副食品和日用品,大多经深圳输港。

  30年前的港深关系仅此而己。

  3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众多的城际关系当中,香港和深圳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理由有四:

  第一,两地的距离非常接近,从中环的金融中心到深圳的市中心,车程仅需一小时;

  第二,两个城市的规模都很大,外国也有距离很接近的城市,但这些邻近城市的规模没有香港和深圳大;

  第三,两地的资产价格(尤其是士地楼房价格),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差距极大:

  第四,当然是香港和深圳分别属于两个不同制度的城市,在“一国两制”的安排下,香港的中国公民可以凭回乡证无限次进入深圳,但深圳居民不可以免签证进入香港,港深之间属于两个不同的关税区,深圳商品进入香港免税,但部分香港商品进入深圳要纳税。香港居民可以在深圳工作,但深圳居民在香港工作必须有工作签证,因此奔跑港深两地的货车司机只有香港居民,没有深圳居民。

  这些是港深关系中的大特点,也是积极因素,日后可以调动利用。

  港深之间在地理上仅是一河两湾(深圳湾和大鹏湾)之隔,30年来,两地之间的基本建设,尤其是口岸建设愈来愈多,愈来愈大,也愈来愈方便。30年前仅有一个罗湖口岸,今天多了文锦渡、沙头角、深圳湾、蛇口等口岸。30年前只有铁路相连,今天有公路、直通巴士、码头、渡轮。两城之间,每天几十方人穿梭往来。有不少港人常住深圳,也有学童每天跨境来港上学,最近几年也开始多了深圳居民来港购物。港深居民异地购物、休闲的人数愈来愈多,因为港深之间的时间距离愈来愈小。
深港互动30年,引领“一国两制”实践探索

  互借“东风”共谋发展

  上述这些变化已经促成了港深的分工合作,例子之一是机场。30年前深圳没有机场,今天深圳是大陆内陆航线的主要机场,而且成为香港人和经香港的旅客进出大陆二三线城市的重要枢纽,香港没有的航班,在深圳可以找到。另一方面,深圳居民进入香港,利用香港频密的国际航线和航班出国,也愈来愈普及。

  200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1.6万亿港元,深圳9000亿港元。这样规模庞大,近在咫尺,但是差异极大的“双子城”,世界并无先例,也无可参考例子。港深之间如何加深合作,如何对“同城化”有共同理解,既是两城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也对世界经济制度发展有特殊意义。

  利用差异,互借东风,共同发展,是城市互补互动的新发展趋势。港深合作的未来,重点是在“两制”之间不断创新,以进一步促进两地更有机地合作发展。以下几个重要部分,包括:(一)优化配置基建设施和联系;(二)人和货更顺畅流动;(三)产业互补不足;(四)人才合作。这些都值得深入地共同探讨。

  未来30年,香港和深圳的关系会变得怎样?这是不少关心香港的朋友经常想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消极。我们不应该“猜”,而是应该主动塑造未来的关系。我们应该问,港深关系在未来30年“应该”怎样发展? (来源:新华港澳)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