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尧
浓厚的行政色彩,是分析人士给“9.29”楼市调控贴上的标签。
使出了首套首付三成,限购令等武器的调控,并没有被资本市场所认可,房地产股的持续走高明白无误地给出了金融市场的态度——房地产市场“利空出尽”。
这与五个月前“国十条”出台时所收获的评价截然不同。在许多分析人士的眼中,那是“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而9月份被人视为“不惜一切代价打压房价”的新政,只不过是延续了上次调控的余威而已。
然而在调控吸引了大多数目光的同时,一条消息却隐而不发, 10月18日,在中国政府网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件中,列举的支柱产业中已经没有了房地产业。
对于实际上支撑起了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这有太多的象征意义。正如更多人担心的是,如果“史上最严厉”的房产调控不能起到效果会怎样,房地产市场会不会重现五年前那种一年一调但却一年一涨的局面?
在2005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和价格上升幅度过大的问题,被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突出任务,并在随后两年的常委会上屡次提及。但直到2008年,房地产价格飙升的气焰才被暂时打压下去,当年房地产市场跌进冰点。
很遗憾的是,当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致使各国经济陷入困顿,房地产重新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由此便有了2009年初开始的那波“房价补涨潮”,至今还有不少人在为错过了那波购房时机而懊悔——对于很多收入有限的人而言,那可能是他们在最近几年购置房产的最后机会。
五个月前,“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恰恰是在2009年的楼市疯狂反扑之后诞生的。房价的高企已经在事实上破灭了许多人置业的希望,希望的破灭总是后果严重,在中国尤甚。但即便在当时,也并没有多少人真的认为房价会就此停止上涨,多数人只是充满疑惑地观察着这个市场。这份疑惑,却正是决策者所希望的,它是保留住微弱希望的土壤。
因此,当八九月间楼市再次出现反弹的迹象时,新政的推出是几乎注定的,而且几乎可以被称为“史上最迅速”的调控政策。一反以往调控慢半拍,总是等房价上涨幅度已经引发愤怒的声讨之后才着手不同。在8月份刚刚出现楼市复苏苗头,9月份数据还未对外公布之前,“9.29”楼市调控便凌空而降,而此前一周,不少分析者还称“短期内不会有政策出台”。
迅猛,用这个词来形容“9.29”再合适不过了。抢在国庆之前的是速度,被人标上“行政色彩”标签的则是因为它的刚猛,其内容已经超出了“史上最严厉”的国十条。
但正如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所言,过多的人在将目光投向“房价”之时,却忽视了四月份以来房地产调控更深层次的内容。
保障房建设力度在扩大,房产税的开征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纵然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对于打压房价效果微乎其微,却是调整房地产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
部委间的配合也在增加,在早几年,人民银行会单独发布诸如“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政策”的报告,而现在,国土部、住建部有关“屯房、屯地”的黑名单制度却开始共享,住建部与统计局间对包括空置率在内的各项房地产数据的统计也在加强合作。以上种种都在说明,在短期政策越来越严厉的同时,有关房地产业整治的长效机制的建设也在加速。而从长远来说,现有不被外界所看好的“行政色彩”浓厚的短期调控,其用意不在于就此打压住房价,而在为长效机制的出台争取到时间与空间。
短期内,地产股会涨,楼市会波动,一如四月份“国十条”刚出台时那样,但再过五个月呢?等到明年春季到来,市场重启,那时候房地产税准备的怎样?保障房能有多少供应?在费尽心机争取时间与空间之后,那些长效机制真能如预期的一样登台亮相吗?如果没有,那“史上最严厉”与“史上最迅猛”的纪录是否又将被打破?决策层又还有什么办法去打破这些纪录呢?
一切静待,五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