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刘国林:中国慈善五不足 灾捐不能代替日常捐

来源:搜狐公益
2010年12月06日15:52
嘉宾: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 刘国林

  刘国林:不能站在民族主义慈善观上去对待国外慈善

  刘国林:今天主题讲到盖茨、巴菲特来华,探讨中国慈善未来发展模式。我觉得对盖茨、巴菲特来华媒体已经宣传了一段时间,他们到底谈什么、讲什么,动机、目的我不加评论。但是有一点我很赞赏刚才大海主任的观点,我们不能站在民族主义的慈善观上去对待国外的慈善。换句话说我们既不排斥,也不奉若神明。因为中国慈善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不是几个人和几个事件可以完全改变的。但是我想它的意义至少从表面上看有一点不可忽视,它对中国传统观念把财富留给子孙是一种冲击,他对财富回归社会产生积极的启迪,这一点我想无可争议。当然按照恩格斯的说话,一切动因、原因和根基,都要从经济领域里面去寻找。中国有这个观点一点都不奇怪,是穷怕了,挣钱不容易,所以当然需要留给子孙后代,他怕下一代再穷。

  我想中国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很快,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以救灾捐赠为标志的慈善行动成绩斐然,包括全国一千多家公募的也好、非公募的也好,基金会、慈善组织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没有他们汶川地震不可能找到一千多亿的捐赠,但是也不能因为成绩斐然就掩饰他们的弱点和缺点。我想当慈善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时,我们必须承认有五大准备不足,即政府准备不足、慈善机构准备不足、媒体准备不足、捐赠者准备不足、理论界准备也不足。

  灾后重建政府的宏观规划、调控、引导明显滞后

  先说政府,民众的钱就是由民众委托一个可信的机构掌控,而不能混到国家、政府的帐户里面去。大家知道在中国出现慈善事业就是这两三年的事情,经过国务院的批准要有一个行政机构对全国的慈善机构进行调控、管理、制定政策,给政府提供咨询、组织经验交流、搞试点。政府在征税和依法收费以外,是否还要充当接收社会捐赠的主体,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政府从老百姓身上扒的皮,第一是法定税收,我的所得税按照法律规定起步1200块钱,超过的部分必须纳税,我的失业收入按照规定必须纳税,还有一部分没有上升到国家税收的法定费用也是有立法规定的。除此以外,不再从老百姓身上扒第二张、第三张皮,这是我们国家的大规定。这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纳税人交税以后政府在慈善领域里面到底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还能不能成为或者充当接收社会捐赠的主体?社会捐款应不应当进入财政帐目?或者说捐赠该不该纳入财政体系?

  我参加过国务院有关的会,我觉得有些领导人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中央定位很清楚,这是国家社会保障的补充,主体社会保障属于福利部分是国家的。现在我不知道你们搞研究工作的怎么样,我做事务工作的很尖锐,有的地方搞到了这笔钱就设法想进入财政。我们慈善总会和民政部、红十字会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民众的钱就是由民众委托一个可信的机构掌控,而不能混到国家、政府的帐户里面去。

  再有比如说灾后重建,大家想想真正激发中国慈善激情或者是把民族魂动员到极致的就是汶川大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之后涉及到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政府的宏观规划、调控、引导明显滞后,说实话到现在玉树的重建方案也很难拿出来。准备不足,包括审计的时间、时效和功能,第一次大家都没经验,这边乱哄哄的24小时加班接收捐款的时候,后面有一个审计组审计你。这次就有经验了,他说我们不会多来,就来一次,审计完了就走人,大家是很感动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又能把握好功能,又能掌握好时间点,这是很必要的。因为大灾来了,工商、税务、行政几乎所有的部门都要参与一下,这要慢慢成熟起来。还要包括立法,现在听说改了几稿报上去了。

  媒体准备不足 报道热劲来得快消失也快

  第二、媒体准备不足。我干了十年报纸的总编辑,今天有很多同行,我不怕直言搞新闻需要做功课,而我们回顾一下那么多的访谈、论坛、报道,大家在事先到底做了多少功课?换句话说,对中国慈善你了解它的皮毛还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你做了多少的思考,接受台里面、报社任务之后出门采访邀请的人也是五花八门的,谈的结果也不对点。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央视马东主持的那台节目还够味,当然不是说别人做的不好,但是我觉得总体上看媒体这个热劲来了以后,上的快消失也快,所以这方面我觉得媒体准备也不足。你们制造了很多词汇,包括“裸捐”、“诈捐门”等等,我觉得你们准备不够,包括“裸捐”其实是很复杂的,不能简单的把“裸捐”报出去就可以了,老百姓他不懂的。“裸捐”其实分两类,一类就是前一段时间报道一个老干部,把家里面的东西都卖了搞种树、育林。还有一种形式,就是一些企业家把自己的家底拿出来一半甚至超过一半,最有名的是深圳一名歌手他把钱全捐给孤儿了,最后他得癌症的时候受到民政部的帮助他很尴尬。再有不要忘记了中国还有一个税收政策,为什么免税定为12%而不是15%?超过了12%还要再拿出一笔钱来交税,如果捐了还拿什么交税。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在这样情况下媒体做文章的时候一方面鼓励这种精神,同时适当的谨慎性的宣传,过分强化“裸捐”应当说政府也不高兴,因为税收就没有了。

  慈善组织名声大根小 待遇低致人才匮乏

  第三、慈善机构或者是慈善组织数量不少,全国1000家,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执行力、公信力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弱化。可能红十字会建制比较完整,我们慈善总会是团体会员制,我知道有的省那么大的省级慈善总会募集能力也就一年几百万,他的人就是几个挂名的主席、秘书长,然后有几个司机什么的,也就是三五七个人,而且多半不是专业人才。所以这样非专业化的组织名声很大,根很小,管理上、制度上还是很弱化的,这不是目前一下子可以改变的。人力资源、机构设置、物资保障,与国外的基金会相比相差甚远,与国内的某些非公募基金会也无法比。大家知道李嘉诚基金会、南都基金会一个高管的收入不是我们这些人可以比的,这里面差距很大。我今天带来的新闻办主任刘方,他到我们这儿来的时候没有问价,工作几年以后我们把他提升为主任,就相当于政府的处级干部,但是他的工资待遇太低、太差,根本留不住人。所以这样一来慈善总会里面不是人才济济而是人才匮乏,这怎么能实现专业化,这是很大的问题。

  捐赠者把慈善组织当政府 不知慈善有成本

  第四、捐赠者准备不足。中国的捐赠者不光是盖茨、巴菲特,好多是民间企业家,但是他们有好多的误导。第一误把民间的慈善组织当做是政府的,他认为你这个组织只要是挂牌了就是政府的,我捐你干事。第二不知道慈善有成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汶川地震的时候大兴一个地方拉来了一车西瓜,让我们给运到汶川去,但是什么时候火车皮,或者是途中有烂的或者是坏了怎么办。这就是准备不足。

  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是认识不够

  最后一点理论上准备不足,中国特色的慈善发展方向、运作方式、运行模式、组织规律许多都在做,我很赞赏一些学者们给我们出出主意,和我们干活的人结合起来,慢慢的对中国慈善作出一点贡献。中国的基本国情还是大政府小社会,实现小政府大社会还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中国的社会组织它的能量和力量有一个慢慢提升的过程。第一政府支持,第二政府购买,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政府如果公权利不适当的分离,社会组织的发展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当然这些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了,这个势头很好,但是要耐心,一切真理最后的解决靠时间和空间,太急了也办不成。电台、广大舆论所有的公权利都在政府,没什么共产党的要员、政府的信誉,随便找几个企业家做的没有人认帐,但是原省长出来找几个老部下来做就有人认可,这就是中国的情况。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必须要和政府结合,只是分工不同罢了。

  普及慈善教育,树立慈善理念需要统一认识,使慈善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统一认识。有人说目前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是什么?有人说法律没出台,有人说政府购买不够,我认为大的瓶颈还是认识不够。如果认识统一之后,对中国慈善不管将来是走第三条道路还是第五条道路有一个流程、远见,这样中国慈善才能持久,慈善作为事业必须要可持续。没有激情做不了慈善,但是永远靠激情不长久,最后的结果必须是常态化、持续化。

  捐赠是慈善的主要内容和功能而不是全部

  充分理解慈善的全面性,捐赠是慈善的主要内容和功能而不是全部,这一点我们这些年来有所忽视,一提慈善就等于捐赠,所以慈善本身的地位也下降了,他们把慈善看的很轻。一个优秀的慈善工作者,如果不懂得社会学、哲学、历史,甚至不懂得股东、宣传这套东西你不灵。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充分认识、理解慈善的全面性,捐赠是慈善主要内容和功能而不是全部,过于强化捐赠而忽视慈善既有的精神文明又物质文明双重属性,对慈善发展不利,不自觉的会走到盯着富人捐穷人的传统慈善老路上去。我们特别提倡富人应该多捐,我们特别提倡富人是社会给你创造的财富,你应该回归社会,这没有争议。但是我们的眼睛并不只盯着富人,一个民族真正慈善的标志是全民慈善意识的提升、普及,靠富人慈善可维持一时而不可持续。

  慈善实物运作须引入市场机制的管理办法和方法

  我的第二个观点,慈善不是纯粹的经济和经营活动,但慈善实物的运作中需要甚至必须引入市场机制的有效、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方法,可借用一些概念和模式为我所用。比如说慈善成本、慈善资源、慈善产品的策划,慈善效益的最大化、慈善项目的评估、慈善信息的披露、慈善财务的审计等等,没有这一套慈善很难专业化。我个人很推崇这种状态,实际说我们国内很多优秀的非公募基金会已经这样运作,已经很成功了,包括我们中华慈善总会也在不断的调整我们的方位,使得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劝募是一门策划科学,要会策划才能成为大名牌,中国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母亲水窖都是经过策划别人才愿意投入。

  慈善不是新闻 不能用灾捐代替日常捐赠

  我的第三个观点,传媒的朋友们我有一个想法,我认为慈善特别是现代慈善和在胡同里面弄粥棚的慈善不同,非常需要传媒,现在慈善的公众影响力必须有舆论支持。特别是报灾害、灾难的捐赠过程中,第一时间是搞传媒的,不是政府下令老百姓就掏腰包了。我的观点是慈善不是新闻,换句话说不要把慈善当新闻,只有慈善中的某些事件和个案可以成为新闻,过于炒作新闻而忽视深层的舆论引导、深层的剖析、深层的国民教育容易帮倒忙。我们是多灾之国,最现实主义的讲如果天天喊狼来了,汶川狼来了、玉树狼来了、舟曲狼来了,谁敢保证今天冬天、明天春天没有狼来了。汶川的时候动员了一千多个亿,玉树几百个亿,舟曲一两个亿。一个是慷慨解囊的囊里面有没有东西,如果里面没有东西是不行的,因为慈善要有经济基础。第二个要有观念,时间长了就容易麻痹了,他会比较,地震死人多可以调动激情,但是大旱调动不起来他的激情。我们用灾捐来代替日常捐那慢慢的我们的慈善就会消失了,应该培养国民长期的捐助行为。不要把狼喊的太多了,随着使得人们思维麻木。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郑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