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央和各地政府都没有给出房地产税试点的开征时间表和具体细节,不过,在过去的一周,对于即将到来的房产税该如何征收才算合情合理以及衍生出的房产税能否降房价,公众与专家有着太多的疑问与分歧。
焦点一 房产税该怎么征
官方至今没有发布房产税的征收办法,各种传言也是五花八门。根据重庆房产税的最新版本,重庆房产税改革主要针对高档商品房和打击炒房投机,存量房和增量房均包括在征收之列。有消息称,计入征收房产税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可能为144平方米以上,多套房建筑面积实施累加制。此外,房产税税率可能为房地产当年市场价格的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点五。目前,关于上海房产税也存在各种传言,而上海有关方面人士则表示,传言基本没有根据。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不应涉及“第一套房”
我作为一名研究者的建议是,房产税的开征不应涉及“第一套房”,试点启动时还可考虑遵循“存量不动,增量开始”的初始方案,这样税负将与广大的中下阶层民众无关。投资房、高端豪宅才是房产税调控的主要目标。同时应特别关注实际上和产权房房价无关的保障房的供给,包括廉租房和公租房、长租房等。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范剑平
征税同时必须减税
在所有的政策调整中,始终要把握的一点就是坚持民生优先。政府的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都要坚持民生优先,从收入政策来讲,在考虑房产税、消费税、资源税一些加税措施的同时,必须要同时推出给居民减税的措施,总的效果是要让居民感觉到有减税的实惠,这样才能够让利于民,在收入方面让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焦点二 房产税能否缩小贫富差距
从国人持有财产的习惯来看,住房的拥有水平基本上和其财富拥有水平成正相关的关系,这样比较容易获得家庭拥有财富的真实数据。因此,房产税也被不少支持者给予“劫富济贫”的厚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能促进社会财富再分配
房产税的改革试点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有能力缴纳房产税。房产税收入会用于加快改善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这将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对大家都有好处。
●SOHO中国董事长 潘石屹
房产税不能纠正城乡差距
目前造成城乡贫富收入差距加大的是房产泡沫而不是收入,城乡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问题在土地,即城乡土地性质不一样。城市土地可以通过商品房转化成城市居民的财富,而乡村土地不能买卖,不能转化为财富。根本方法是让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享有同样待遇。但房产税不能纠正这一倾向。
焦点三 房产税后,调控还能出啥招儿
在经历2010年最严厉的调控和行政干预后,中国房地产市场依然“高烧不退”。于是,开征房产税成为政府遏制房价非理性上涨的最后一件利器。除了房产税,调控楼市的其他手段还有哪些?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袁钢明
加息是调控楼市的有效手段
当前利率远远低于物价涨幅和房价上涨幅度,这就相当于炒房者用很低的利率贷款,获得了信贷方面的补贴支持,因此,加息是调控楼市行之有效的手段。
事实上,2007年曾对二套房的利率连续进行上调,房价在2008年得以下降。
●中原地产三级市场研究总监 张大伟
加大交易环节税费
在香港,半年内转手的物业,共需缴纳占交易金额最高19.25%的印花税。
以北京为例,目前房产交易税费最高的是非普通住宅,5年内再次交易收取房价全额的5.5%的营业税、3%的契税、1%的个税,合计不足10%,而且大部分还属于非全额纳税,实际纳税额只有交易额的5%左右。而香港新政的税费最高是内地的4倍。香港楼市政策比内地政策要严格很多。
焦点四 房产税能否解决高房价
开征房产税,提高多余房屋保有环节的成本,在打击投机炒房的同时,解决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问题,从而让高房价回归理性,成为不少人对房产税的良好愿望。不过,在这一问题上,各界的分歧空前严重。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贺铿
房产税能真正遏制炒房
如果不征收房产税,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就不可能得到遏制。房地产的泡沫不但不会消除,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唯有出台房产税,加大多余房屋保有环节的成本,才能真正遏制炒房的现象。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
房产税对房价的遏制作用有限
全世界房地产税税率最高的两个国家,一是韩国,二是美国,但是他们一样有房地产泡沫。近几年韩国首尔市中心房价折合人民币每平方米要十五六万元。可以说,房产税对于房价的遏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房价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通常会伴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因素,就是流动性出现了严重收紧。2008年国内房价的下跌,日本1990年代泡沫崩溃之后的房价下跌,以及美国这一轮房价下跌的过程,都伴随着流动性的剧烈收紧。
●著名经济学家 成思危
单项调控房价很难降下来
房价的构成因素有4个“四分之一”,其中建安成本占四分之一、土地成本占四分之一、税收占四分之一、开发商利润占四分之一。调控要考虑综合因素,进行综合调控,仅仅从一方面调控,很难让房价降下来。房产税只从税收方面进行了调整,说不好这个成本最终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晨报记者 邢飞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