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重庆实验房改等政策受关注 仍面临资金来源难题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2011年02月04日01:48

  弱化改革成本

  在黄奇帆看来,要调控房地产,不可能靠“房产税一招儿就点中要害”。他提出了调控房地产的“五个坐标”理论。

  这“五个坐标”分别是:社会房屋的配置体系、土地供应方式、供求关系、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黄奇帆说,“五个坐标”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房地产秩序或经营状况,以及房价状态”。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发现,“五个坐标”已成为重庆市住房制度设计的准绳。

  重庆市近年来逐步确立了“市场+保障”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改变过去单一靠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模式,提出30%至40%的市场住房需求由政府的公租房解决,60%至70%通过市场化商品房供应。

  基于对双轨制住房体系的探索,重庆在2002年就确立的“八大投”土地投融资规划模式再次发挥体制性优势。作为政府掌控并授权经营的八个城市公共事业投融资平台,“八大投”较早地将城市建设用地圈至政府手里,一方面稳定住地价,另一方面使开发商钻不了“囤地”的空子,土地增值收益尽入政府囊中,成为重庆探索“民生导向”发展路径的“盘缠”。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重庆市房价多年来始终处于低位,以及重庆对公租房建设舍得投入3万亩“零地价”用地,背后的关键,就是上述模式发挥了作用。“一般来说,地价成本占房价的30%。也就是说,房价涨落30%的决定权,已控制在重庆市政府手里。”

  相比之下,有些城市控制不住对土地的需求,或是地价受开发商炒作、操控,地价成本最高可超过周边房价,成为“面粉贵过面包”的“地王”。对此,黄奇帆说:“土地怎么管理,和房价有密切关系。”

  住房制度“五个坐标”中,最不受重庆市地方政府掌控的,是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根据我国现行体制,这两项权力归属中央。

  对于前者,有分析人士指出,重庆市大规模兴建公租房,提出3年4000万平方米的惊人计划,其中深意,或已隐含了“以加大住房供应稀释货币超发”的逻辑。“公租房没准儿会在未来让重庆吃出个通缩来。”这位分析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样表达个人观点。

  至于税收政策,这次重庆试点房产税改革显然获得了“破冰”的授权。在1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开场白的第一句话即明确,重庆成为房产税改革先行者,起因于“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同意在部分城市进行对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在2010年重庆“两会”期间,黄奇帆就提出过“特别房产消费税”的动议。期间,有财税专家指出,此举有违中国税制改革传统。因为按照惯例,地方政府没有征税权。如果重庆方案获批,无疑是中国税制改革历史上的“破天荒”之举。

  重庆方面也深知,要推出住房持有环节税,最难逾越的就是立法程序。因此,无论是此前提出的“特别房产消费税”,还是今日启动的“个人住房房产税”,重庆都力主基于对现有税法进行微调式改革试验。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这种做法在理论界颇受关注,原因是“改革的成本最小”。

  “重庆模式关键词”

  “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是引领全市人民奔小康的5项重要举措。2008年7月20日,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出,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

  唱读讲传:从2008年起,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巴蜀之地刮起了一阵“红色旋风”。薄熙来说,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重要,重庆人民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涵,有了更高的文化品位,重庆就越有合力,越有后劲,就越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

  留守儿童培养: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人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重庆共有230余万,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占130余万,留守儿童家庭人口数占该市总人口的12%以上。重庆市已启动了留守儿童培养模式研究,并总结出了留守儿童培养“4+1”模式:对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四方面教育,以及体质健康一方面培养。

  “零地价”公租房

  重庆公租房模式可概括为“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主要是土地增值收益),反哺社会公共事业投资”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玉光

  重庆的旅游部门日前正式将公租房辟为“重庆特色游”线路之一。

  几年前,一个地产商开发的高端别墅项目“中华坊”,因对重庆传统建筑风格多有借鉴,一度被奉为代表重庆人居水准的“城市名片”。

  如今,这张“名片”的风光让位于大规模兴建的公租房。

  作为“民生动力”试验的重头戏,重庆市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向约200万城市中低收入者提供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在2010年重庆“十大民生工程”中,公租房建设被放在首位。

  “无形资产”

  “你们是第185批次来重庆采访公租房的媒体记者”。1月13日,重庆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的张咏梅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这种关注令她和她的同事感到“压力巨大”,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谨小慎微,“生怕出错”。

  这一天,张咏梅正忙着筹备1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届时,重庆将首次兑现公租房配租承诺,向全市推出1000万平方米、20万套公租房的年度供应规模。这有望解决50万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

  按照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办法,申请人无论户籍,凡在政府规定的收入线之内(单身人士月收入2000元以下、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保关系,即可参与公开摇号,申请面积在30至80平方米不等的公租房。这些房屋的租金均比周边市场价低40%。

  时间回溯至2010年2月28日。重庆市第一个公租房项目“民心佳园”在元宵节的欢愉气氛中正式奠基。此后,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以“一天数拨”的频率造访重庆。近一年时间几乎从未间断。目前总参观人数已近5000人次。其中包括国内170多个前来“取经”的地级以上城市、境外多国元首和政要,以及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媒体人士。

  万众瞩目竟成为重庆公租房事业的一笔“无形资产”。

  高层领导人频繁到访,诸多经济智囊留下盛赞。在重庆市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的展示厅内,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三幅巨照,以及三段对重庆公租房事业的高度评价。其中,经济学家李稻葵和郎咸平的总结最为“给力”,分别是:“重庆公租房建设是中国住房改革的里程碑”、“重庆公租房第一次用系统工程的思维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

  聚焦之中,重庆公租房政策探索渐渐进入国家决策部门的视野。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对公租房建设的政策支持。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随后还各自拨付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地公租房事业。

  分管公租房事业的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孙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上述20亿元中央财政支持中,重庆市拿到了8.8亿元,占总额的44%;随后,在2010年下半年中央的“百亿元”支持公租房专项资金中,重庆又拿到了11.3亿元。孙力说,之所以获得中央财政“偏爱”,皆因重庆公租房建设的“率先和大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市对公租房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格外重视。有多个部门和国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市政府曾多次开会强调“切忌对公租房多头宣传”、“规范宣传口径”,等等。正是在这“统一的口径”宣传下,重庆公租房这笔“无形资产”呈几何倍数扩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