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5月1日电 (记者郭奔胜)当前,我国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有很大改善,但要让全体劳动者都能分享到“劳有所得”的荣光,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建立合理分配的秩序,让“劳有所得”更公平。合理的劳动价值差异是社会常态,但差异变成了鸿沟,就是社会的隐患。比如,同样是工人,垄断企业的岗位收入要比一般企业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同样是大学生毕业,进入所谓的“好单位”就旱涝保收、福利优厚,而进入“差单位”就面临低薪、无保障等困扰;一些打工者每天要工作10小时以上,而获得的劳动报酬却长期偏低,甚至还面临无故克扣工资或拖欠工资的威胁。因此,建立公平的分配秩序,是保护劳动者权益,培育“劳有所得”理念的前提。劳动分配关系的调节,市场机制是基础,但仅有市场调节是不够的,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行业自律都非常重要。这方面的努力正在进行中,但还需要加大力度。
遵循诚实劳动,让“劳有所得”更心安。我们的社会历来倡导诚实劳动,但今天,诚实劳动的形势却不令人乐观。诚信环境还很不够理想,对诚实劳动理念构成了威胁。实际上,已经存在较为突出的不诚信劳动问题,甚至是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得所谓的劳动报酬。比如,小商小贩通过聪明才智和勤奋,在市场上赚取劳动报酬,无可非议,但也存在这样的一些不能容忍的现象--少数卖菜的通过缺斤少两来获得意外之财,少数卖活禽的通过灌水来多获得利润,少数个体户通过卖劣质的、甚至假冒的产品来牟利,甚至通过坑害公共利益来获得个人的利益。这些行为,都是社会所不齿的,也是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法律制裁的行为。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实劳动,让“劳有所得”建立在诚信、诚实基础上,是一个紧迫的社会任务,必须花大力气来抓。
有技能的劳动,让“劳有所得”更给力。劳动不分贵贱,都值得尊重,但因劳动的技术含量不同,劳动报酬却有高低之分。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否拥有技能,正在成为劳动者能否获得更好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的核心竞争力。检验劳动力队伍转型升级是否到位的标准,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技能的多少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具体地说,政府要大力倡导技能教育的重要性,特别要在职业教育上做好规划,舍得投入,让职业技能教育成为教育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社会要更加尊重技能劳动者,分配向技能劳动者倾斜,培训向技能劳动者倾斜,在全社会树立技能劳动更光荣、更有所得的鲜明导向;劳动者也要把学好技能、用好技能作为人生的追求,把创新劳动、创意劳动、创造劳动作为努力方向,让“劳有所得”更有技术含量、更有知识含量、更有竞争力含量。
“劳有所得”,不仅仅是共识,还需要行动,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源头。
作者:郭奔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