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跳农门”事件追问
■观察记者 陈海兵
曾几何时,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被称为“跳龙门”,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将农业户口迁至大学所在的城市,变成非农户口,从而成为“城里人”,进而改变命运。
现如今,在浙江,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开始对“农转非”的机会说“不”,甚至将已经完成“农转非”的非农户口再次转为农业户口,上演从“跳龙门”到“跳回农门”的回迁景观。
9月10日与11日,浙江农林大学2011级新生报到的日子。来自温州农村的周青洁,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学校报到,办理入学手续。和大部分新生一样,周青洁没有把户口迁至杭州。
“去杭州上大学不迁户口”的决定,是周青洁和家人在经历一番调查后做出的。在收到浙江农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不久,周青洁电话咨询学校招生办老师,得知将户口保留在老家不会影响自己学习和就业;同时考虑自身情况后,做出了这个决定。
“户籍管理制度严格,出来容易进去难,等到大学毕业再回迁,通常会很麻烦,甚至迁不回去。”另一位将户口留在农村的新生陈叶说。
据农林大学负责新生户口管理的张健老师介绍,近年来,将户口随学籍迁入学校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把户口保留在了原籍。2010年秋季入学的新生中,把户口迁移到学校的不足20%。
另外,该校另一份志愿者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把户口迁到学校。在已将户口“农转非”的学生中,有超过六成的人希望在毕业时将户口转回农村。
永嘉逾万大学生主动申请恢复农民身份
“跳回农门”,对于一些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个憧憬,还有时间等待;但对于已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每天一大早,永嘉县公安局行政审批服务科咨询窗口前,都簇拥着一批人,他们是来咨询“非转农”政策的。人群中的年轻人大多是来自永嘉农村的历届大中专毕业生,其中也有他们的父母。9月初,前来咨询“非转农”政策的张洪根说:“我是替我儿子来问问的,他上班忙,没时间过来。”小张2001年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一民营企业工作。当初考上了大学,以为日后可以吃“商品粮饭”了,就把户口迁至大学所在城市。从此,小张成了“城里人”,告别了农民身份。可眼下温州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每年集体分红多多少少总是有的,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啊。”最让张洪根憧憬的是,现在村里正面临着旧村改造,“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可不是集体分红能比得了的,如果今年我儿子能转回农业户口,就好了。”
能让张洪根的憧憬变成现实的是,2011年3月24日,永嘉县人民政府颁布《永嘉县人民政府关于未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非转农”若干问题的通知》,允许1995年之后毕业且未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正式录用的农村大学生申请“非转农”。
“这个政策推出后,每天的咨询量猛增,符合规定的群众都表示会尽快准备好材料前来办理。”永嘉县公安局行政审批服务科窗口民警金警官介绍说。截至目前,永嘉县申请“非转农”的农村大学生已超过10000人。
“这个政策确实满足了很大一部分永嘉农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永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陈丐法说,“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就使许多农村大学生既享受不到农民的待遇又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此前已有多名农村大学生向上级反映此事,促成了该政策的出台。”
在《通知》中,记者发现“非转农”的办理对象必须同时符合4个条件才能申请办理。第一,是1995年及以后毕业(肄业),未曾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下同)正式录用;第二,被大中专院校招生录取时为农业户口;第三,本人现生活在本县;第四,需经迁入地村民委员会确认为该村迁出、未就业并同意落实户口。
“这其实沿用了此前台州、义乌等地‘非转农’的做法。”永嘉县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时,记者发现《通知》还对符合回迁条件对象的配偶的户口随迁做出了规定。与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户口可以随迁,但户口性质不变;与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共同居住生活的未成年子女,户口可以随迁,并可以转为农业户口。此外,《通知》还明确规定了时效限制——符合条件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六个月内(即截止时间为9月24日)申请办理户口“非转农”。“‘非转农’政策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个时间划定也很正常。”
工作人员所说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指从1995年开始,大中专毕业生不再享受“包分配”的政策,此后直至2003年,国家政策要求大中专生必须将户口迁至学校,“农转非”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毕业后,部分农村大学生回到了农村工作生活,但却不再是户口意义上“农村人”,也无法享受村民待遇。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村民享受到的待遇越来越多,至此矛盾凸显。
浙江“新知青”
最早出现在台州
“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城市中没有找到工作,就回到了农村工作生活;也有部分毕业后回路桥做生意,但住在老家农村;这些年轻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看到村民待遇越来越好,就想方设法把户口转到农村去。”台州市路桥区办证中心曾参与“非转农”工作的刘姓干部说。
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台“非转农”相关政策,一些家长就频频往返政府部门,要求解决实际困难,甚至以死相逼。她回忆:“有一个女孩子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由于无法解决‘非转农’,她连婚姻大事都被耽误了。”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缓解这部分毕业生的生计压力和无法落户的游离状态,路桥区政府在经过长期调研考察后,于2005年初率先开了个口子,开始试点“非转农”。在路桥开了先河之后,黄岩区、椒江区以及温岭、仙居等台州市其他区县有着同样困扰的毕业生都在期盼各自区县的政府采取相应动作。
2005年7月,台州市公安局向各区县下发了一份《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非转农”户口问题的答复意见》,第一次明确表示同意进行“非转农”。《意见》规定申请办理对象的符合条件等规定外,还强调,“公安机关接到申请人申请后,进行调查核实,如申请人确认确实无工作,无经济来源,生活基础在原农村,村里同意接收,不会引起连锁反应的,准许其在农村落户。”
不久之后,台州市下属各县市区纷纷出台了“非转农”的政策。“非转农”在台州开始“井喷”。据了解,从正式发布政策,调整实施“非转农”以来,台州已经有将近一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完成了“非转农”。
其实,临海市早在2002年就在台州率先畅通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手续。记者在2002年7月30日临海市公安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解决有关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中看到,入学前是农村户口,父母还在本村,原籍农村愿意接受,本人有要求落实原籍农村户口的,可迁回原籍落实为农村户口。
“如果要追溯历史,临海还不是最早的。”时任台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处长吴南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实际上,2000年浙江省公安厅发过一个46号文件,其中明确规定,那些“在城镇无生活基础,而人实际居住在农村,……的可批准其在农村落户。”但是,其中缺少操作细则,且对“实际居住在农村”这个说法没有进一步说明。但在6年后,该文件却成为台州市尝试进行“非转农”的突破口。
从“实际居住在农村”到“生活基础在原农村”,理解的变化直接除去了“非转农”政策规定的最后一道樊篱,也使“新知青”正式回归农村成为了可能。所谓“新知青”,指从农村出来,大学毕业后在城市谋生,回农村老家却没有农业户口的群体。
在台州正式实行“非转农”政策之后,丽水市于2009年10月中旬在莲都区试点推行“非转农”政策。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媒体争相报道的是:2010年10月14日,义乌市政府出台办法规定该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可以“非转农”,尤其是在2010年初爆出“义乌农村户口价值百万,195名公务员集体‘非转农’”的新闻。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