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萍与玉树地震孤儿们在一起。 |
去年的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顷刻间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5岁的小姑娘求永巴毛所有的亲人都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了,只留下她孤单单一个人。和求永巴毛一样,很多玉树孩子的家庭被瞬间的天翻地覆摧毁,成了孤儿。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从地震废墟中接出百余名孤儿,在浙江新湖集团的协助下,推出“百名孤儿成长救助”项目,担起了把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抚养到18岁的社会责任。2006年因患癌症病退的53岁的中学老师何江萍,放弃了家中休养,担起了项目组主任的工作。
干过数十年专职青少年和学生工作的何江萍,对孩子们有一份由衷的疼爱,这些地震孤儿让她倍感心疼。还在与癌症抗争的何老师,为孤儿救助项目几乎倾尽了心血。为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她着力推广了爱心家长对孤儿的认养助养等项目,多次不顾自己身体状况,忍受高原反应,一趟趟往返北京、西宁和玉树,处理初高中孤儿的学籍、监护权等问题。
何江萍的付出换来了100多名孤儿由衷的爱,在这群遭遇巨大变故的孩子眼里,她就是他们最爱的 “何妈妈”。“老师啊!我们非亲非故,你们为什么对我们那么好啊?”一位备受何江萍关爱的玉树孩子,总是这样问她。
“孤儿休养营”让孩子重燃信心
地震后两个月,儿慈会举办了“玉树儿童北京休养营”,来自地震灾区的77名玉树孤儿被接到了北京休养。
何江萍至今还记得那群孩子刚下飞机的模样,穿的服装各式各样,大多数孩子黝黑的脸上都带着高原孩子特有的高原红,他们共同的特征还有——一句话都不说,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是刚从地震废墟上爬起来的孩子,最小的才有两岁,身心都浸满了地震的伤痛。看着这些年龄不同、眼中透露出距离感的孩子,何江萍的心隐隐作痛。
她想尽可能地去抚平这些孩子的创伤,项目组由于人手紧缺,面向高校招募了志愿者。通过招募和培训,他们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了志愿团队,并进行了培训。何江萍还请来了自己的爱人——国防大学研究生院的文若鹏副院长,为孩子们举办讲座,尽可能缓解孩子负面情绪。
两个多月的日子里,何江萍和大多数志愿者一道,后半夜一点之前没睡过觉。每天早晨起床叫醒孩子,晚上熄灯查床,白天带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晚上9点半雷打不动开工作例会。
工作事无巨细,大到外出参观活动安排,小到哪个孩子今天没好好吃饭,何江萍和志愿者都要顾及。给孩子们梳头、洗澡,洗水果、切西瓜,无论在餐厅、课堂、宿舍、操场,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抱在怀里、骑在脖子上、背在背上……渐渐地,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脸上有了笑容。
在参观中国科技馆和奥运村时,藏族志愿者德吉永藏的身上,一会儿是江永求措趴在背上,一会儿是松求巴毛睡在怀里。6岁的小男孩更尕求培说长大要当喇嘛,因而不让女老师抱他、亲吻他,但却最喜欢让德吉抱,他知道何江萍也很喜欢他,有时为了惹何老师妒忌,故意在她面前趴在德吉的怀里亲德吉的脸给何老师看,看到她悄悄走近就咯咯笑着跑开。
两岁多的小松求巴毛,第一次在廊坊特校给何江萍的见面礼就是尿湿了她的裤子,因为没带换洗衣服,这条裤子一直穿到第二天下午回北京。休养营快结束时,小巴毛就要离开北京返回玉树了,何江萍一个人抱着小巴毛躲到学校的小树林里流泪,小巴毛不知道何老师为什么哭,却一直用她的小手给她擦眼泪,哭的特别伤心……
童真无邪,看着孩子们脸上渐渐露出的笑容和对外界重新燃起的好奇心,何江萍欣慰之余又觉得责任重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