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转型和变革,每一步都离不开军人集团的默许和支持。假如军方对改革产生惰性或敌意,民主化进程必然堕入困境。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发自仰光、内比都)
2011 年3月30日,缅甸联邦议会在首都内比都举行全体会议,新当选总统吴登盛和副总统、以及由吴登盛任命的政府部长,进行了宣誓就职。这意味着缅甸军政府向民选政府移交了权力。
1月2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第一次与西方记者面对面。他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表示,缅甸改革“绝不会走回头路”。
这位67岁的总统,原本是登盛上将,军方的第四号人物。2010年,他脱下军装,组建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参加大选。按照缅甸习俗,他的名字前冠以“吴”,不再使用军衔称呼。大选后,登盛将军成为了吴登盛总统——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标志着长年掌控缅甸政治的军人集团,从幕前退居到了幕后,缅甸政治中浓厚的军方色彩,至少是从形式上冲淡了。
不过,退居幕后并不意味着军队势力的削弱。事实上,缅甸的变革,包括民盟和昂山素季从解困到参政等等,每一步都离不开军人集团的默许和支持。而假如军方对改革产生惰性或敌意,民主化进程必然堕入困境,甚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缅甸能有今天,部分开明的军人功不可没。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促成变革,让国家走向正常。”缅甸贝达社会研究机构主任昂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压力催生变革
在仰光或者内比都街头,“军人治国”似乎并不着痕迹。只是,当车窗贴着深色膜的宝马或奔驰车飞驰而过的时候,其他车辆和行人都会习惯性地躲闪。“在缅甸,私家车贴深色车膜是违法的,宝马或奔驰车更是少见,它们基本都是军队和政府的座驾。”一位当地人如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长年以来,军人集团、民主力量、少数民族武装构成了缅甸的政治生态。其中,军人集团占绝对优势,民主力量经历数十年打压,早已失去抗衡能力,而少数民族武装仅能维持地方割据,无力也无心威胁到军人的执政地位。
1948年,脱离英联邦的缅甸,在总理吴努的领导下,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然而,由于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日益激化,缅甸很快陷入内战。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吴努政府。从此以后,缅甸便进入了军人执政时代。
然而,吴奈温领导的政府推行僵化的“社会主义政策”,导致国衰民贫。当局有计划地清洗少数民族,致使民怨沸腾。1988年,缅甸陷入全国性动荡,国防军用子弹对付示威者,奈温政权倒台。同年9月,苏貌将军发动政变,接管政权,废除宪法,解散议会。很快,与军政府针锋相对的昂山素季被软禁了。
之后,军政府主导大选,想为独裁统治披上民主外衣,但民盟赢得了国会485个议席中的396个,而亲政府的民族团结党仅获10个议席,军政府拒不交权,却提出“先制宪、后交权”政策,继续软禁本应组阁的昂山素季。这个决定,拉开了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民盟与军政府长达二十年的斗争的序幕。
1992年,丹瑞大将上台,成为军政府最高领导人。
原中国驻缅甸大使程瑞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曾经三次见过昂山素季,都是在1988年。“她当时很坚持,不同意和中间派谈判,与军队之间已无妥协的可能。我记得,她起初还挺乐观,认为缅甸军人不能长期维持统治。”
长年的军人执政饱受诟病,致使缅甸在国际上遭受孤立,经济制裁也让缅甸错失发展的良机。面对强大的国际压力和国内的呼声,军人集团最终不得不做出现实的选择。
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吴登盛总统在承诺民主进程不改方向的同时,也强烈呼吁西方解除对缅甸的制裁。
“力争国际制裁的解除,是民选政府改革很现实的目的,也是‘前身’军政府的诉求。”原中国驻缅甸大使程瑞声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评价。他认为,多年来主导缅甸的军人集团,很可能受到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巨变的影响,对于自身统治的前景产生前所未有的担忧,“所以他们主动变革,以此赢得民众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谅解。这场缅甸之变,到目前为止,是一场自上而下、有周密计划的变革,没有硝烟和动荡。”
吴登盛私人顾问奈泽莱特曾坦言,“我们不想在这里也发生‘阿拉伯春天’。”
自上而下的改革
变化开始了。
2010年3月,缅甸政府高调宣布将举行20年来首次多党参与的大选。2010年11月,大选如期举行,吴登盛领导的第一大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赢得议会多数席位。2011年2月,吴登盛当选总统。同年3月底,民选政府成立,代表军政府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和发委”)宣告解散,统治缅甸20多年的强人丹瑞卸下军职。
起初,民盟拒绝进行政党重新登记,抵制大选。“为什么我们不玩这种游戏,甘愿自行解散?就是因为在是否参加大选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掌握主动。”吴念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抵制大选期间,他说的一句“我们可以输掉一场战役,但不会输掉战争”,让世界媒体广泛引用。当时,民盟认为军政府颁布的《政党注册法》“不公正”。
“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吴念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确实,自从民选政府成立后,缅甸不断传来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2011年9月,缅甸取消大部分互联网审查,解除报禁;10月,政府释放230名政治犯;12月,和平集会与和平游行法颁布,私营学校注册法出台;2012年1月13日,政府再次特赦651名服刑人员,其中包括200多名政治犯……
这一系列决策,都是由吴登盛为主席的“缅甸国家国防与安全委员”讨论通过、交联邦议会批准实施的。
这也体现了缅甸政权组织形式的根本变化。原先,全部由军人组成的“和发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内阁成员由“和发委”任免,不须征求民意。如今,议长、总统、副总统需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总统提名的30名部长要获得议会批准。除了按照宪法规定要由军人担任的国防部长、内政部长、边疆少数民族事务部部长之外,其余政府官员,全部是文职官员。
2010年年底,缅甸官方报纸《缅甸之光》披露吴登盛批准修改《政党注册法》的消息。这次修改为昂山素季和民盟重新参与政治铺平了道路。注册法原来规定所有政党必须同意“保持”2008年宪法,而修改后的条款表述为,所有政党必须“尊重和遵守”2008年通过的宪法。尽管只是个别字眼的变动,但媒体解读称,这意味着包括民盟在内的其他政党可以对2008年宪法提出修改建议。此外,注册法还移除了原先“服刑人员不得加入政党”的限制。
“从那时起,我们看到了政府一定的诚意,看到了重新注册政党的可能性。所以改变了抵制政策,先进入国会,再一步步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力。”吴念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接着表示,“军人控制这个国家很久了。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国家不能没有军人。现在,他们转向民选政府,这无论如何也是个进步,创造了我们合作的契机。”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