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搜狗拼音输入法  搜狗音乐大本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力量之本 责任压顶 活色生香 视觉盛宴 洛阳纸贵 逆市飞扬 风雨相伴
京华时报 新闻摄影五年展 京华时报   突发事件 普通新闻 特写 暗访与批评报道 人物摄影 体育的瞬间 娱乐大众化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
你所写下的字 活得比你长
京华时报
★ 重磅新闻 重磅诠释
 报纸是一张信息纸,权威是信息的第一要义
 作为雄踞早报市场龙头的主流都市报,我们,始终高扬权威的旗帜。
 权威是一种姿态,我们以权威为目标作为第一追求;
 权威是一种气质,我们以权威为基准传递最重要的信息;
 权威是一种影响力,我们以权威为利器赢得市场;
 权威是一种操作方式,我们借助重磅新闻和高端人物为权威作注。
 我们,正在权威的路上走向更加权威。[全文][评论]
■ 重磅诠释:5年如此 5年后亦然

  我们认为,重大事件的报道是媒体权威性的重要标尺。

  因此,在京华时报的平台上,重磅新闻的完美采访与策划永远至尊无上。它总会位居最重要的版面,总会占据最多的报纸空间,总会动用最精干的采编队伍,总会尽可能多地消耗大家的脑细胞。

  5年间,我们已经沉淀下来这样的权威风格----以最权威的方式传播最重要的新闻事件…为权威地报道这些新闻,我们殚精竭虑;为将这些新闻报道得权威,我们激情满怀。

  5年如此,5年后亦然。[全文][评论]

■ 重磅新闻 (一)
(二)
事件:北京十一五规划草案
时间:2006年1月14日
讲述人:蒋晨明
京华时报
  时事版组经过近一个月的周密策划,利用16版的特刊独家对规划草案进行了详尽报道。
事件:印尼大海啸
时间:2004年12月底
讲述人:张见悦
京华时报
  灾情发生后,本报第一时间内派出了特派文字和摄影记者前往重灾区泰国普吉,进行现场报道。
事件:神五成功飞天
时间:2003.10.15
讲述人:蒋晨明
京华时报
  在得知“神五”即将发射的消息后,我们提前一个月就成立了特别报道小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占有了各类报道资源。
 

京华时报

做新闻 就是做选择

  做什么样的新闻,在什么版面上做新闻,做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稿件,版面做什么样的处理,这是每天摆在新闻人面前的路径选择。尤其是面对重磅新闻事件,路径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当天报纸的成败,更是关系到一张报纸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事件版评价

■ 2005年北京两会期间,本报推出《新北京》特刊。本报上会记者将此特刊送给了王岐山市长,王岐山当时说“做得好啊!”;副市长张茅在参加代表团分组讨论时,也拿出本报特刊,向代表们讲解北京未来规划。[全文]
■ 2005年6月3日,本报以半版篇幅刊登了“政府采购首推评分制”的消息。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吴主任认为,本报对于监督政府采购供应商,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 2004年3月6日,本报整版刊登了“免征农业税 北京驶入快车道”的报道。对此,时任市地税局农业税处的吴处长表示,本报更及时、更详尽、更贴近地把这个好消息传递给了京城300多万名农民。

京华时报
你站得有多高 你就有多高
★ 高端人物 高端叙述
 报纸是一张信息纸,权威是信息传递的第一要义。
 作为雄踞早报市场龙头的主流都市报,我们,始终高扬权威的旗帜。
 权威是一种姿态,我们以权威为目标作为第一追求;
 权威是一种气质,我们以权威为基准传递最重要的信息;
 权威是一种操作方式,我们借助重磅新闻和高端人物为权威作注。
我们,正在权威的路上走向更加权威。[全文][评论]
■ 高端人物:权威报道之魂

  人是万事之魂。高端人物是权威报道之魂。
  作为主流化的都市报,我们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走进人物,走进事件核心,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有了人,我们的时政报道有了新鲜血液;有了人,我们的信息传递有了权威说服力;有了人,我们的重大事件报道更富感性,更耐寻味。
  关注人物,已成为京华权威报道的一种叙述方式。我们将继续这种叙述,并将叙述得更好。(蒋晨明)[全文][评论]

■ 高端叙述 (一)
(二)
事件:两会“部长访谈”
时间:2005年3月
讲述人:马晋勇
京华时报
  我们设计了一个大胆的思路———利用全国两会之机,采访高层决策者,让他们来回答这些问题。其间,11个部委相关负责人陆续接受了本报专访。这些专访树起了本报两会报道的权威。
事件:王岐山当选市长
时间:2004年2月21日
讲述人:徐一龙
京华时报
  非典力挽狂澜后,2004年2月21日,王岐山在北京市人代会上正式当选北京市市长。
  当天,我们不仅传递了权威的当选动态,还来到了20多年前他在北京的第一个办公室……
事件:北京调整区县定位
时间:2005年1月22日
讲述人:蒋晨明
京华时报
  北京调整区县功能定位既是政府要事,也关系到各区县市民生活。我们为此推出16个版的特刊。
  像这种在同一天将所有区县长全部搬到报纸上的做法,在媒体中尚属首次,彰显了权威之特性。
 

京华时报

众说京华

■ 2005年北京市两会期间,本报专访18个区县长谈区县功能定位,当时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刘志华在看到特刊后向记者表示:“新北京特刊办得很好看,对政府部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全文]

■ 针对本报于2005年初推出的区县功能定位特刊,市规划委工作人员称,看到本报对各区县负责人进行的专访,“可以帮我们了解各区县的想法,在做新城详细规划时会有借鉴作用!”

■ 针对本报围绕十一五规划展开的各部门负责人访谈,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感慨地说:“《京华时报》是老百姓最爱看的报纸,在你们报纸上刊登对我老焦的专访,就好比我跟老百姓面对面地聊咱们北京水务的未来,真是倍感亲切!”
  焦志忠表示,政府部门的工作特别需要《京华时报》这样有力度的宣传,希望以后多做类似报道。

■ 本报在各领域及人物方面的权威报道受到各界好评。市科协常务副主席田小平说:“《京华时报》一直用酣畅淋漓的笔墨把科学送给读者,使人们在阅读中得到了科学的熏陶。”[评论]

京华时报
帮助是世界上最美的动词
京华时报
★ 亲民得人 服务至上
  亲民得人,服务至上。
  天赋我责,心系八荒。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如伟人所言,京华以为人民服务为荣。[全文][评论]
■ 雪中送炭:联系政府与读者的纽带

  在京华诸多优秀的新闻类别中,有这样一类新闻,格外受宠。读者喜爱,政府疼爱。这类新闻也是京华的镇庙之宝———民声类新闻。
  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我们将用尽所有力量,让读者远离懵懵懂懂、减少四处咨询的焦虑处境。
  同时,我们的民声新闻是雪中送炭,而非雪上加霜。我们是联系政府与读者的纽带,是政府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既有义务把政府的措施、规定进行详尽地解读和发布,也要知道读者关心什么、想要了解什么内容。
  我们将用尽所有智慧,坚持服务于民,对政府帮忙不添乱,对读者解惑不附愁。
  (时光)[全文][评论]

■ 亲民得人 (一)
(二)
事件:物业收费标准听证会
时间:2005年7月5日
讲述人:刘薇
京华时报
  物业收费引起的纠纷较多。市发改委联合市建委制定了《北京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对整个听证会,我们进行了全程跟踪的全面报道,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物业收费政策的报道。
事件:高考咨询热线推出
时间:2005年5月1日
讲述人:张灵
京华时报
  2005年5月1日至5月7日,我们推出“冲刺——2005高考咨询热线”,分政策解读、志愿填报、学科辅导等主题,每天还有高考状元介绍高考经验……由此奠定了本报教育新闻报道的基调:突出服务性、贴近性。
事件:个税"起征点"调高
时间:2005年9月27日
讲述人:郭爱娣
京华时报
  2005年9月27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立法听证会举行。个税调整一直传称是1200元,而最终却为1500元。我们找到了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隆亨教授。讲述个税调整的幕后,读者也了解了个税调整的前因后果。
 

京华时报

众说京华

■ 彭雪征(第二炮兵总医院宣传科科长)
  2005年11月5日,针对《打工女一天渗血万余毫升》报道,彭雪征说:“报道出来后,在医院里掀起了轰动,医护人员、病友纷纷捐款,社会上也有闻讯前来捐款的,通过媒体报道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全文]

■ 梁艳(海淀区原统计局局长)
  2005年12月27日,就《统计体制实行垂直管理》报道,梁艳说:“《京华时报》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第一时间将这项重大改革报道出去,并且放在报纸醒目的位置,内容详实客观,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张献怀(解放军304医院协理员)
  2006年3月14日,《狮面人报道》见报后,张献怀说:“在狮面人报道中,《京华时报》以独特的新闻视角、感人的新闻语言将一个长达20小时的复杂手术描写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 赵凤永(市劳动保障局劳服中心主任)
  2004年11月6日本报在京城率先刊登了“小额贷款上限提至100万”的消息。赵凤永表示,本报率先把这个好消息透露给了那些创业者,无疑是让他们鼓起勇气创业的好事。[评论]

京华时报
  国家自有其生动直观的历史——不在博物馆,而在百姓的柴米油盐里。
★ 心无旁鹜 纸为读者
  锦上添花:潮流追踪、卖场快讯、美味推荐、旅游线路、健康导航、休闲品位、人才招聘、宠物乐园、新车速递、好房指南、天气预报……翻到B叠你就会看到这些五花八门的服务内容……这就是我们的“锦上添花”。

  如果把新闻比做主菜。那么这些就是佐餐的配菜,在京华5年的成长回放中,我们从2001年32个版的招牌菜一路添盘加菜,今天虽不敢称“满汉全席”,但毕竟也是琳琅满目、四海味全了。
  锦上还会不断添新花,席上还会不断加新菜,京华的花为你开,菜为你香!
  (张蓓)[全文][评论]

京华时报

■ 纸为读者 (一)
(二)
事件: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夏发布
时间:2005年11月25日
讲述人:林盈
京华时报
  每年的时装周,有机会去现场观看的读者是少之又少。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向读者介绍本届的特色和大众感兴趣的话题。
  版面出来后,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可,他们觉得内容很精彩,唯一的遗憾是版少了点儿。
事件:帮五只小猫找“奶娘”
时间:2006年03月24日
讲述人:张蓓
京华时报
  城市拆迁,更多被家庭遗弃的流浪猫狗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我策划的这个专题,一方面让大家了解救助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告诫那些随意丢弃宠物的人要负责任。很多读者打电话来询问,一些人自愿加入了救助队伍。
事件:网吧里的卫生无人监管
时间:2006年5月10日
讲述人:吴平
京华时报
  我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几乎没有一家网吧会考虑到环境的清洁状况,而肮脏的环境会给上网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经过半个多月的运作,报道出来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多次转载。
 
众说京华

■ 中坤集团董事长 黄怒波
虽然你们的报纸在很多人看来还很新,但影响力真是越来越大了。[全文]

■ 资深汽车专家 贾新光
《北京汽配市场反测速装置热销》专题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安危,独家报道当时汽配市场的不正常经营情况,符合《京华时报》关注民生的一贯做法,值得肯定。

■ SOHU汽车频道主编 俞清木
京华汽车的以博客的形式总结2005年汽车界大事创意非常好。

■ 读者高女士来信
看到你们4月27日做的时尚专刊了,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原创的东西很多,这对一个部门来讲很不容易了。希望以后你们的时尚专刊内容越来越丰富、精彩。

■ 读者王先生来信
很喜欢看你们的消费/IT版,既实用又深入浅出,如一期的二手手机的调查很有意思,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讲很有指导意义。

■ 读者查女士来信
我是一个爱猫的人,因此很爱看每周五的宠物版,并且近几期宠物的增加了不少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很好。

■ 读者张女士来信
消费/旅游是我每期必看的内容,文笔优美,充满着灵气,很喜欢编辑没期起的标题,很优美。[评论]

京华时报
真话就像劳动的汗水——是有价值的,但也有股刺鼻的味道。
京华时报
★ 力量之本 源自公众

  我们是一份有力量的报纸,我们能够负责;

  我们是善用力量的报纸,力求精准打击,减少失误造成舆论对社会的伤害。

  五年来,我们高擎舆论监督大旗,为公众利益呼喊;

  五年来,我们不断成熟,将更多真相呈现。[全文][评论]

■ 力透纸背:公众利益是报道永远的风向标

  虽然才5岁,我们已经是一份有力量的报纸。力量来源于媒体的工作性质--一切都是公开的,公众利益是报道永远的风向标。舆论具备巨大的力量,它将自己的力量授予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而我们有足够的勇气使用这些力量。那些令人激动的报道已成历史,那些贯穿报道中的力量,我们牢牢掌握在手中,永远印在纸上。(徐一龙)[全文][评论]

■ 责任 (一)
(二)
事件:增光路吸毒胡同报道
时间:2003年
讲述人:刘军
京华时报
  一条路,完全被吸毒者和贩毒者占据。当我和文字记者来到增光路时,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无法想象,路旁居民每天所承受的压力是如何之大。当我们用五个版刊发了增光路吸毒胡同的报道后,这个城市的黑暗角落终于得到了关注。
事件:彩电以旧充新
时间:2004年7月2日
讲述人:杨文学
京华时报
  一个知名家电企业的维修点,居然将彩电以旧充新。刊发前,我接到电话开价10万,只要不写这篇报道;刊发后,报纸被人恶意收购。10万开价,我毫不犹豫拒绝;恶意收购,我们选择第二天将原报道再次刊发。那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职业经历。
事件:双色球事件
时间:2004年2月12日
讲述人:凌冲
京华时报
  偶尔在电视里看到双色球开奖直播,依然有一种小小的自豪。当时我是负责跑彩票的记者,一个跑口记者报道自己口线单位负面新闻,无异于“砸自己饭碗”。但我们的尊严是建立在对真相的报道中。报道2个多月后,双色球终于直接向彩民直播。
 
众说京华

■ 新华社北京分社常务副总编辑 宗焕平
  舆论监督报道应该是从中央明令禁止和百姓深恶痛绝的结合点上选材和策划,监督力度要大、教育面更要大。《京华时报》自创刊以来,无论是自己策划还是选用新华社稿件,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深受读者喜爱。祝《京华时报〉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文]

■ 社区维权专家 舒可心
  中国房地产与物业管理市场的逐年完善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权利意思。纵观京华时报近年对房地产、物业新闻的报道,既对该行业发展进行了监督,也对京城业主维权提供了帮助。希望京华时报能够继续担当中国当代社区自主自理理念的传播者。

■ 读者 马龙生
  京华人以媒体的监督权,揭露社会丑恶,维护法律尊严和百姓利益。不久前曾以《锦绣总经理承包注水屠宰厂》为题,揭开了某肉类批发市场总经理同时承包屠宰厂,大肆产销注水肉的丑恶黑幕。迅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市场被整顿,注水肉被拒之京外,当事人被处理。读者人心大快,更为京华人大鼓其掌。[评论]  

京华时报
事实正好相反——你肯出多少力,你就有多少力。
★ 责任压顶 未敢有失
  如负泰山: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我们是一份有力量的报纸,我们更深知,对力量的合理使用与规范是多么的重要。舆论的力量是一把双刃剑,善使可降魔,滥用必遗祸。
  我们要求新闻事实的出处一定要有两个以上来核准,对于一些关键环节,要求更高。对于复杂的事件,我们愿意倾注大量的时间小心求证;而面对浩如烟海的新闻评论,我们更耐心选取锋利与到位合二为一的文章。
  负责是一项难度甚大的指标,我们在亮出舆论之剑时,自我规范的严格如泰山压顶,不敢有丝毫闪失。(徐一龙)[全文][评论]

京华时报

责任压顶 (一)
(二)
事件:可锐职业公司调查
时间:2005年12月5日
讲述人:田乾峰
京华时报
  这次认为上当受骗的是一些收入水平较高,面临职业困惑的白领。
  我们对可锐公司的调查,涉及可锐公司董事长、职业顾问的学历、身份,以及公司的背景,发现可锐公司的对外宣传与事实有不符之处。
事件:通州涉黑镇长调查
时间:2005年12月13日
讲述人:田乾峰
京华时报
  2005年11月底,一名政府官员涉黑被捕的消息在通州传开。我们采访了与他共过事的老村长、老同事、村民代表,还有通州区现任的官员,信息的取得是艰难的。尽可能地还原了一个“涉黑”官员的“前世今生”。
事件:佘祥林冤案评论版
时间:2005年4月5日
讲述人:耿燕
京华时报
  佘祥林出狱当天,我们以佘案为关键词,刊发了一组评论,指出确保司法公正不能效率优先,疑罪从无的原则尚待弘扬。
  佘祥林案重审时,我们再次刊发评论,指出不能以造成冤案的方式纠正错案。
 
众说京华

■ 搜狐新闻中心主编 陈峰
  新闻报道应当以充分报道事实为目的,不应掺杂其他想法。虽然永远也做不到,但是记者应该抱一种无限接近的态度,尽力排除新闻以外的干扰,尤其是要时刻警惕内心的偏见,包括良心、正义、理想这些在常人看来,很可以理解的“偏见”。
  在不伤害事实的情况下,新闻报道还应该保有善意。一个错误的消息,其后果往往很难控制,任何形势的更正和道歉,都有可能无法挽回影响,尤其是对报道对象的伤害。
  《京华时报》五年,是从勇敢青年走向成熟壮年的五年,成熟就意味着更多责任,一份不仅勇敢而且有责任感的报纸,将是读者之福![全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何畔
  《京华时报》一直奉行以事实说话的原则,贴近百姓,关注民生。记者采访扎实,报道作风严谨,尤其是在法制新闻报道这个严肃的领域,为首都人民奉献了一份可读、可信的报纸。

■读者 陈发
  一条好新闻除了要鲜活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客观真实。对于一些不太确定的事件,京华的记者往往进行多方查证,核实无误后才延期刊登。这些新闻虽然失去了时效性,却保证了客观和真实性。[评论]

京华时报
最直观反映社会变化的,一是报纸新闻,二是女人的裙子。
京华时报
★ 文体大餐 引人入胜

  “像卖鲜鱼一样卖新闻。”这是一位资深媒体评论人士高度认同京华时报“坚持事件性新闻”理念所做的生动比喻。

  其实“鲜”只是一方面,因为如何将琳琅满目的“鲜鱼”成功地卖出去,即报道新闻的能力怎样,还需要“活”———灵活的编采能力和生动的版面包装。

  正是依靠“鲜”、“活”合璧,京华无敌。[全文][评论]

■ 活色生香:时尚而不俗艳,大俗亦即大雅

  曾有人以茶喻人生,云:春荣秋衰,花开花落,循环往复。只应一句,活色生香,不常有,就是美。与君之交,得此真味,足矣。
  其实,京华时报文娱体育新闻之“活色生香”,便有如这茶味,时尚而不俗艳,大俗亦即大雅;从不孤芳自赏,亦绝不追求八卦。
  正所谓,捧读京华时报,品味活色生香,得此真味,足矣。[全文][评论]

■ 文体大餐 (一)
(二)
事件:文学巨匠巴金逝世
时间:2005年10月17日
讲述人:卜昌伟
京华时报
  巴老去世当天,由于远离上海,我以电话联动当地媒体同行的方式,克服了不能到达现场的困难,并在采访北京各界人士对巴老怀念的同时,还联系成都媒体同行,询问巴老家乡亲人们的反应。当天采编流程极为紧张,好在此前我早已做好了各种准备,仅用了两个小时就采访各界人士十余人,顺利完成全部采写任务。
事件:超级女声完美闭幕
时间:2005年8月26日
讲述人:朱雅清
京华时报
  2005年的夏天因超女变得格外火热。总决赛之前,我和摄影记者陈佳宾前往长沙采访。几经交涉之后,主办方只允许比赛结束之后再安排采访。我们只好采取“曲线救国”的战略,乔装成粉丝加入了追逐超女的后援大军中。回想4天的长沙之行,早已淡忘了种种困难,留在心中的是完成报道任务之后的激动和开心。
事件:格莱美颁奖典礼
时间:2004年2月9日
讲述人:李 敏
京华时报
  格莱美作为美国的一个音乐大奖,其实对中国的音乐发展并没有多少作用,最大的用处就是告诉歌迷该买谁的专辑。
  抱着这种想法,在处理这个版面的时候,有意弱化了获奖名单以及音乐贡献,更多地再现了当天活动现场的情景,让更多不熟悉格莱美人物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京华时报

名人品京华

■ 余华:关注大众,心系民生。印象深刻的是,京华时报的新闻目光是平的,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遭遇总是给予积极而持续的关注,就连无家可归的小狗小猫或者受了伤的鸟雀也都给予人道主义关怀。

■ 张纪中:我希望《京华时报》的文娱坚持自己的一贯做法,坚持自己的高格调,通俗而不低俗。对娱乐,我一直赞成寓教于乐,而不是纯娱乐,纯娱乐我认为是放纵。[全文]

■ 张怡宁:队里订有《京华时报》,一般都是在做理疗和训练放松的时候,会经常翻一翻。主要也就是看看体育版,感觉内容挺丰富的,信息量比较大,也不是特别花哨的那种。

■ 肖钦:京华的体育版是我每天训练完必看的内容。作为一名体操运动员,我认为京华时报与其他媒体相比对体操的关注还是相当多的,内容很丰富,也是网上转载体操新闻最多的报纸之一。

■ 古力:围棋世界冠军古力曾在2004年欧锦赛期间来到《京华时报》平台做活动,他对于欧锦赛特刊《动物凶猛》大加赞赏,认为“欧锦赛特刊让人看了非常过瘾。”[评论]

京华时报
任何学问,钻研至最后都是美学。
★ 视觉盛宴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人才七分妆。说的就是包装的重要。京华时报的成功,靠的是丰富及时的新闻大餐,也同样离不开每天将这些新闻大餐烹制成色、香、味俱全的视觉盛宴的“厨师”。
  京华时报“外表”沉稳大气中透着灵动飘逸,形成这一气质的最重要因素有两个:图片的大胆运用和版式的精心制作。
  “厨师”们根据新闻素材的不同,挑选不同的色彩、线条作为配料,为读者烹制出一顿顿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申奥特刊传达了国人的喜悦,世界杯特刊阐释了足球的激情,消费特刊让读者了解了最新资讯,伊拉克特刊让读者感受到战场上的惊心动魄……(张辅评)[全文][评论]

京华时报

雅俗共赏 (一)
(二)
主题:八一飞行表演队演习
时间:2004年10月28日
点评人:骆永红
京华时报
  这组图片不具纵深感和故事讲述性,由此采用“主打图片+配图”的结构,将视觉表现力较好的画面作为主打来展现飞行队风采,吸引眼球。
主题:台商春节包机首航
时间:2005年1月30日
点评人:骆永红
京华时报
  画幅几乎等大的两张图片上下安排既有时间顺序,更是“送”和“迎”的情感表达,就是这迎送之间,人们对首次直航的热情与期盼自然流露。
主题:民警进行特种训练
时间:2004年2月14日
点评人:骆永红
京华时报
   一组专题中主、次图的关系犹如油、离的配合,或者从情感的延伸,或者从事物的两面,目的只有一个——服从且服务于主题。
 
众说京华

■ 张艺谋:北京人的都市报,与奥运共辉煌![全文]

■ 张伟平:天增岁月人添寿,祝《京华时报》发行量、影响力步步飞跃!

■ 刘欢:在《京华时报》创刊五周年之际,祝《京华时报》越办越好!

■ 羽泉:“5周年的《京华时报》就像个活力十足的孩子一样,还很年轻但是很有前途。北京会越来越好,《京华时报》也会越办越好,我们期待它的10周年、20周年、50周年。”

■ 孙楠:我们公司就定阅了《京华时报》,所以偶尔会有机会翻看一下,多半是看体育版和娱乐版。这份报纸的内容精炼而又全面,很有时效性。京华能有今天的影响力,与报社记者和编辑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希望能够越办越红火,将更多新鲜、准确的新闻呈现给更多的读者。

■ 张云松(篮球运动员)祝《京华时报》越做越好!希望多报点我们首钢队。

■ 徐云龙(足球运动员)希望《京华时报》今后多对本地球队包括宏登给予关心报道。除日常新闻外,多些深度的东西。
[评论]

京华时报
五年我们这样走过
(2001-2005京华时报早报市场份额分析)
京华时报
★ 蓝色狂飙 屡创奇迹

  洛阳纸贵,一纸风行。
  从京华时报创刊伊始,这两个极尽溢美的专辞就被不同人在不同场合不断加在这份新锐报纸身上。从创刊时的一炮打响,到五年来的持续增长,京华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诠释着一纸风行的真实内涵。
  蓝色狂飙、魔鬼式发行,这一切奇迹都是包括小蓝帽在内的京华人在这五年创造的。[评论]

■ 行者无疆 永不言败

  对于蓝帽人,该表达该记忆该写下的东西实在太多。我们怎能忘记创业时的艰辛最初发展订户时的艰难,怎么能忘记被人拒之门外时的尴尬甚至瞧不起时的心酸。我知道,我们的蓝帽人,是勤劳、善良、勇敢、自律的人;是诚实守信可以守时的人;是好学上进能够钻研的人;是和你我一样拥有美丽人生的人;是有美好憧憬的快乐的发行人,是一群优秀的好人。
  小蓝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行走在光荣与梦想的路上。歌德有一首诗说:“看,我还未看见,他就消失在我的面前;我还未察觉,他就已经改变。”我们身边的世界在飞速而剧烈地动荡和变化着,令我们目不暇接,躲闪不及。面对这样的世界,蓝帽人要做的依旧是像真的勇士那样,直面疆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服务、快乐出发,用心诚信,辛苦劳作。努力创造条件,抵达更宽阔的领域。
  行者无疆,永不言败。[全文][评论]

 
我们的经营观

  京华5岁,一路风雨一路歌。
  我们力求保持企业稳定、持续、良性的企业增长;我们相信报业竞争最终是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双重竞争;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自造血意识是现在报业竞争中最需倡导的意识。我们反对不切实际的鼓吹,鱼死网破的攻奸,我们认为,数据说明一切,盈利才是硬道理。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五年灯。这五年风雨兼程,汗水酿成美酒。酒酣胸胆,我们又将上路,继续前行。[全文]

京华时报
五年我们这样走过
(2001-2005京华时报广告收入增长趋势)
京华时报
★ 报业冬天 逆市飞扬

  逆市飞扬,一枝独秀。
  在去年平面传媒广告下滑的冬天里,京华时报广告刊登额不降反升。这就是仅仅创刊五年的京华时报的霸气和自信,因为她是一个能创造财富的平台。
  相对广告客户来说,京华时报就是换得财富的黄金平台;相对广大读者来说,京华时报就是获取产品资讯的超级平台。
  在一片“报业的冬天来了”的惊呼中,京华旗帜猎猎作响。

■ 快速成长的京华时报

  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5岁还是一个幼儿。在将近200年的中文报业历史上,5年更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仅仅5周岁的《京华时报》却在中国报业创造着辉煌的奇迹。央视市场研究(CTR)的两个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个奇迹:2005年《京华时报》的广告刊登量已经进入全国报纸前10名,在北京市进入三甲;读者规模接近180万人,在北京报纸中位列第2。这表明《京华时报》已经成为北京读者和广告商最喜爱和关注的报纸之一。正是因为这样的成就,《京华时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监测中进入了20强。
  进入21世纪后,北京的都市类报纸在几年中就由三四家发展到八九家,北京报业市场一片繁荣。但2004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报业的发展遇到了困境,作为报纸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广告市场出现了下滑的迹象,北京报纸广告市场在2005年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一些创刊时间不长的报纸没有走出亏损经营的局面,个别曾经辉煌的报纸也出现明显下滑。在这种景况下《京华时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全文]
  作者: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媒介与产品研究资深顾问

 
啃下大中这块硬骨头

  2004年3月,刚刚走出校门的我来到《京华时报》社广告中心,从事家电行业的广告推广工作。
  无知者无畏。我试着通过电话、快递资料、邮件等方式与大中电器有关人员联系,开始并不谈广告,而是告诉他们《京华时报》在读者、版面、内容等方面的最新增长变化,真诚邀请他们参加广告中心的客户活动……
  做客户服务就是交朋友,当你真诚地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真诚地待你。其实销售就是这么简单。□赵东升
[全文]

京华时报
五年我们这样走过
(2001-2005京华时报读者份额增长趋势)
京华时报
★ 金牌读者 风雨相伴

  得读者者,必得天下。
  京华五年,一批、一大批读者追随京华风雨走来。他们为京华提供各式的新闻线索,他们为京华的报道鼓与呼。京华的报道是亲民的,民生、维权换来读者对京华的忠诚;同样,京华人也在忠诚地为读者风雨兼程,奔波在路上。
  忠诚,就是这样简单的一诺。[评论]

■ 我们的读者观

  曾几何时,我们被人垢病为“民工报”。我们知道,这样的垢病中,有误解,有中伤,也有嫉妒。
  每天早上,我们的报纸舒展在每一个早餐桌上,象新鲜的牛奶和纯洁的朝阳;我们的报纸流传在交通工具和写字楼中,象忠诚的伙伴和亲密的良友。我们的读者是我们所有一切的起点和终点,是我们的信心之源和力量之源。
  我们生于大众,我们长于大众,我们骄傲于大众。尊重和汗水,为我们换来大众的宠爱。这一切,都是我们尊重大众、满足大众、服务大众的读者宗旨结出的累累硕果。
  与刻意为之的读者过滤行为不同,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我们一以贯之的新闻理念、经营理念。我们不仅取得了读者量上的显著优势,也取得了读者质上的领先战绩,能如此,因为我们明白“有量才有质”的道理。我们不仅取得了发行上的成功,同时也取得了美誉度上的成功,能如此,是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踏踏实实的做报纸,搞经营,才能获得尊敬和认可,收益和利润。
  只有把根深植于大地,才能开出眩目鲜艳的奇葩。只有把报纸真心诚意地办给读者,才能赢得掌声和美酒。我们深信这个道理,我们会始终走在这样的道路。[全文]

 
红色之旅 结下厚谊

  去年夏天,我接受领导交给的任务,带领英语红色夏令营的37名小营员(年龄10岁~16岁)奔赴革命老区江西,开始为期5天的红色之旅……
  短短几天生活,我们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的纯真与可爱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声和笑语,他们的活泼与朝气同样使我们这支队伍激情满怀充满生机。虽然此次活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很疲惫,但看着来接站的孩子家长们满意的笑脸,看着这些孩子在几天的集体生活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意志,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我们无比欣慰…
 (冯军)[全文][评论]

点击今日

2006-05-28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