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涌而来的游人,使得很多景区完全超过了其承载力,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破坏。集中长假使得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所有的消费都疯狂涨价,所有的既定秩序都被打乱,游客们在节后感叹:“动物园里最多的动物是人。”突然爆发的人流放大了原本有的一切细小缺陷:交通、住宿、环境、餐饮、娱乐、公共设施…[详细]
黄金周对消费的边际贡献在递减。黄金周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消费者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巨大破坏,其造成“假日综合征”导致劳动者工作效率下降;
北京市统计局不久前曾经对18个区县1685位市民进行的随机电话调查显示,2005年的国庆“黄金周”期间,78.1%北京市民不愿出行。拒绝出行者的理由是“节日期间人多拥挤,不能达到旅游放松的效果,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部分人对于“黄金周”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在合理的休假机制不能得到落实的情势下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详细]
从1999年黄金周正式走上中国的社会舞台算起,至今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黄金周既不是为了“黄金”,也不只是为了“周(游)”,而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与休闲、享受人生…[详细]
“黄金周”制度所暴露出来的弊病,归根到底在于这一休假制度设立初衷的功利性上,这一功能已经无形之中主导了民众度假方向…[详细]
“黄金周”是否玩得开心快乐,花费的钱到底值不值,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黄金周”绝不能停留在一些部门热衷公布增长的数据上…[详细]
任何一项制度的出现都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人为制造紧张,人造“繁荣”,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大跃进”…[详细]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没有休假的概念,那时是工作第一,既没时间也没钱度假;到了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后,突然获得的长假,使人们在欣喜之余,似乎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休假。认识休假的真谛,需要一个过程…[详细]
长假制度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当时,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国内正面临经济不景气、内需低迷的困境。而黄金周似乎是一用即灵。1999年的“十一”是第一个黄金周,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详细]
让每个人都享受假日福利,是一种权利,也是以人为本的要求。“黄金周”如果离作为主体的“人”的权利太远,而只是关照那些为少部分人服务、为少部分群体牟利的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服务业,这样的“黄金周”,就会离其假日属性越来越远…[详细]
黄金周里无黄金,这无疑是极为让人沮丧的结论。但是,很多承认这一点的旅游学者仍不认同取消黄金周的观点。戴学峰的同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巫宁博士即告诉本刊记者说,“研究黄金周,考虑黄金周的存废,不能仅仅从其经济的角度衡量”…[详细]
最为理想的方案是,在继续推行“黄金周”制度的同时,尽快完善休假制度,加快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进而逐渐由“黄金周”过渡到“带薪休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更高层次上解决“黄金周”的废存之争…[详细]
休假是天大的事。最为重要的是,休假的传统已经成为一种价值观,深植于人们的心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