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高龄津贴,是一种兼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是为弥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发津贴,让百姓手里有钱,这样的政策设计,农村老人得益是多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是一笔社会投资。只有当老人手中有了可自由支配的钱时,他才有能力去购买相应的服务。这种引入市场机制的做法,对经济拉动也会有一定作用。[详细]

什么是社会津贴?
社会津贴是在公民利益受损时对其补偿的保障制度
高龄津贴是为弥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
农村老龄化速度超过城镇 一般养老保险实际上很难帮助他们
发津贴,让百姓手里有钱,实际上是一笔社会投资
养老,更需要形成产业
 
什么是社会津贴?

什么是社会津贴?

社会津贴是在公民利益受损时对其补偿的保障制度

  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障安全网可以分为3个层次:最下面的是社会救助,以“最低生活保障”为目标,所以也称“最后的安全网”;中间一层是社会保险,以 “保障基本生活”为目标,就现行政策而言,社会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坚;最上面的一层是社会福利,以提供普遍的福利待遇为目标,以满足更广泛的人群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
  以往,在中国,社会福利层面的政策措施大多集中在社会服务(包括社区服务)方面,而提供现金津贴的社会津贴制度较为少见,只有独生子女费等少数几种。
  社会津贴制度近年来有所发展:本世纪初,计生委开始推行的农村独生子女、双女户的养老金补助,这应该是一项社会津贴制度;之后,上海市、北京市都出台了“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制度;2009年,这个政策设计又被引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出资,给老人发养老津贴。

社会津贴是在公民利益受损对其补偿的保障制度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是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还有“社会津贴”。是一种不受收入、财产和就业等条件限制,所有符合某种社会身份或资格的公民都可以普遍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也被称为“普遍享有”或“按人头发放”的保障制度。
  社会津贴是在社会、经济背景发生大的变动,致使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时,用于对这部分公民进行补偿的,如“下岗生活费”、“独生子女费”。[详细]

社会津贴的一个特点是“普惠制”

  社会津贴的一个特点是“普惠制”,只要在政策规定范围中的政策对象,不问贫富、也不问是否曾经缴费,都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社会津贴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虽然常说社会津贴是普惠的,似乎追求的目标就是平等,甚至是“结果平等”。但在实际运用时,其具体的目标常常是在于弥补其他社会政策的不足。[详细]

社会津贴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社会津贴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

  实行养老津贴制度的好处在于:与社会保险相比,社会津贴无须保障对象先行缴费,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与社会救助相比,社会津贴无须经过家庭经济调查,只要到法定年龄就可以领取。


 
高龄津贴是为弥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

高龄津贴是为弥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

农村老龄化速度超过城镇 一般养老保险实际上很难帮助他们

  有条件享受此项善政的80岁以上老人得先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岁数够扛的农村全部高龄老人,再是城市低收入家庭中岁数够扛且没有正常退休金的高龄老人。而拟实行的惠老新政,并非对全国高龄津贴发放标准作一刀切,而是各省区都须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也即先解决有与无的公平难题。第三、所需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纳入地方预算盘子。[详细]

农村老龄化速度超过城镇 一般养老保险实际上很难帮助他们

  目前农村享有退休金的老人仅占5.5%,享有集体养老补贴的仅有0.4%。这就意味着,有94.1%的农村老人与现行养老保障制度无缘。当下,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老年期的两代到三代农村人口,可能已经很难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样的社会境遇了。因此,现在一般讨论所提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很难帮助他们。[详细]

高龄津贴+养老保险,一起来满足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需要

  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实际上有一个缺陷,就是一位老人享受养老金的标准常常是与其退休当时的相关政策和标准挂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的上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年龄越大需求越多,这些影响因素会使老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有所下降。虽然养老保险制度一般会有相应的调整机制,但调整往往是滞后的,要到问题显现时,才会进行调整。同时,标准调整的额度常常会表现得比较吝啬,因而造成事实上的不足。
  在中国,这个问题最为明显,我们常常说退休越早,退休金标准越低。但对领取养老金的老人而言,则是年龄越大,需求越多,而养老金越少。
  如何弥补这个缺陷,国际惯例就是发高龄津贴,高龄津贴的标准往往是年龄越大,待遇越高,这样就自然弥补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同时,其标准只跟年龄走,正弥补了调整滞后,额度较小的毛病。当然不是说养老保险金不要调整,而是两种制度安排相结合,一起来满足高龄老人变化着的基本生活需要。

愿高龄津贴助推“国家养老”

愿高龄津贴助推“国家养老”

  在农村有句话说得好,什么最可靠,还是自己的娃。传统理念养儿防老、家庭赡养,导致我们缺乏很多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制度)。目前情况是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到外面打工,在城市又没有受到正规城市人的基本福利,比如住房、医疗等。另一方面,5000万留守儿童还得留给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承担了照料孙辈的责任,负担比城市老人要重。现实制度安排无形中转嫁了负担。这与我国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有关,以养老院为主的社会福利机构养老还未壮大有关。[详细]

 
发津贴,让百姓手里有钱,实际上是一笔社会投资

发津贴,让百姓手里有钱,实际上是一笔社会投资

养老,更需要形成产业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69亿,背后潜藏着约1万亿规模的养老产业,而且养老服务业可以创造千万就业岗位。但由于养老资源紧缺,服务水平低下,体制机制滞后等问题,我国养老产业仍然处于“沉睡”阶段,亟待激活。

我国养老服务业处于“沉睡”阶段 亟待激活

  中国急需1000万养老护理员,现在要推30个高校和60家养老院对接。但由于养老资源紧缺,服务水平低下,体制机制滞后等问题,我国养老产业仍处于“沉睡”阶段,亟待激活。[详细]

老人有可自由支配的钱,才有能力购买相应服务

  当老人手中有了可自由支配的钱时,才有能力去购买相应的服务。这种引入市场机制的做法,比指望政府“派人”提供老人服务肯定要好,因为老年人作为消费者,可以有选择的权利。

养老服务业需很多配套设施 实际是一笔社会投资

  养老产业上来后,会大大改善社会经济结构,创造公共需求,对就业、生活质量、社会服务业、经济运行模式转变、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带来好处。还有老年人的各种服务、护理也会创造大量公共需求,带动GDP增长。再有就是老年人洗澡康复保健设施、服装、日常用品、休闲、娱乐、旅游、饮食等,这些过去开发地远远不够。[详细]

让百姓手里有钱藏富于民,才能拉动经济

  中国有不少地方存在“财政富了,百却很穷”现象。第一个推进者不是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而是西部省区宁夏。就拿2000万人作为发放盘子,以宁夏标准作为发放基数,全国一年只须动用财政资金552亿元,不到年度预算内政府财政收入1%,各省还有什么理由不从办好这件事?津贴制度,将增加农村老年群体的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详细]

其实就是理念问题

其实就是理念问题

  采用普惠的老年津贴制度,这是实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全覆盖的低成本措施,只要待遇水平适度,根据我国目前的国力、财力,不难做到。而且,政府通过财政全额出资建立普惠的老年津贴制度,使得一定年龄以上的农村全体老年人都可以得到一定水平的养老金。这项政策具有很强的公平性。
  实施这一政策,不需要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设立基金,管理成本低,亦无通货膨胀、基金贬值和被挪用等风险,只需合理的财政预算安排。拿出4万亿的精神来做养老项目。有些养老项目像高龄津贴就需要几百亿甚至几十亿,其实就是理念问题。[详细]

 
  [Ctrl+Enter]

  更多>>
2010.06.08 2010.06.06 2010.06.04 2010.06.03 2010.06.02
学生膝下金教师肩有责 留不住我的心,别怪我花心 雷剧越骂越成功 21世纪流行重口味 首相更替并非改朝换代 八天八夜,八心八箭
2010.06.01 2010.05.31 2010.05.28 2010.05.27 2010.05.26
紫砂壶:被“炒”高的文化 一半是麦田 一半是深坑 《工资条例》背后的“伪命题” 公捕公判大会壮观,法治离我们渐远 又见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