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规划工作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是由过去摊大饼,逐步变成若干城市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组成城市群。今后,长三角地区更多“软件”将实现互通、社会事业趋向一体化,就业、旅游、看病……这些都已经是看得见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规划是什么?
长三角,从一个地域概念到一个经济概念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展的地区,从宋代以来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无论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还是近二十年改革开放时期,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总结。所以,长三角地区规划的指导思想,不仅要考虑一、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长期人地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区域规划
城市群是城市现代发展意义上的概念,主要是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工业文明兴盛,经济活动的联系度越来越紧密而自然产生。美国GDP的主要贡献出自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这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对美国经济的整体贡献率达到67%;而日本的GDP则主要产出于大东京区、坂神区、名古屋区,整体贡献率超过70%;就中国而言,2003年珠江三角洲的GDP约占全国的10%、长江三角洲约占19.5%、京津唐环渤海地区约占7%,总计约占36%左右。[详细]
这样一种现代的城市圈会带来什么?
效率,便捷,平等,合作……
这份规划不仅涉及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也涉及到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等内容。未来就业、看病、旅游等一系列壁垒可能会逐步打破。眼前看得见的是:三地高铁都在建,交通时间已经以半小时为单位计算了。
《规划》提出,长三角地区2015年要实现全面小康。事实上,2009年,浙江省这个指标的实现度已经达到了97%。多名专家预计,2015年,浙江省的人均年收入将达到3万-3.5万元。[详细]
比如说发行统一的公交卡,可以坐各城市的公交车,还有城际列车。眼前看得见的是:三地高铁都在建,交通时间已经以半小时为单位计算了。[详细]
目前,杭州、嘉兴的医保卡,已经和上海互通。今后,这一资源共享的范围要扩大到两省一市全范围。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互通是单向的,以后将变成双向乃至多向。不仅杭州的医保卡能到上海用,上海的好医院来杭州开分院也更容易。[详细]
实现长三角的人才无障碍流动,在技术上已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统一认证。比如,以前浙江的导游想去上海工作,导游证要重新考过,以后就不用了,三地通用。对就业来讲,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地方认证,整个长三角都有效。[详细]
我们现在的旅游团费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地陪费用。这就是区域分割带来的弊端。实现长三角的旅游一体化,地陪就可以不需要了。如果这一举措扩大到整个长三角,就可以完全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老百姓旅游就更便宜了。[详细]
《规划》将给浙江民营经济带来了新机遇。例如,政策环境更加宽松、公平。民营经济在融资条件、市场准入等方面,将有较大改观。再如,《规划》实施后,市场一体化后发展空间扩大。浙江民营企业到上海、江苏发展的环境将更加优越。[详细]
区域规划其实是融合的一部分
先行先试,但应该看到一些好的趋势
城市一体化就是由过去摊大饼,逐步变成若干城市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组成城市群,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施一体化发展,这个战略即有利于武汉做强做大,又有利于周边城市的加快发展。比如武汉在这么一个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进行要素重组。这样一种要素的重组带来新的发展,推动八个城市发展,现在应该说进展不错。[详细]
过去几年,老百姓已经感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好处。今后,长三角地区更多“软件”将实现互通、社会事业趋向一体化,就业、旅游、看病……这些都已经是看得见的方向。[详细]
《规划》就是一个“帽子”,国家给了你“先行先试”的权利,这个权利的政策空间有多大,需要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大胆创新。所以,未来长三角可能会冒出很多新做法。[详细]
由于市场化、国际化的共同推动,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这就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水平这一区域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区域的人均GDP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区域内各地的差距趋向缩小。[详细]
居民通过扩容的方式获得了一种“福利”,比如城市治安的改进、城市公共产品的丰富以及城市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地区的居民们客观上会面临水、电、气等公共服务产品逐渐涨价的情形。[详细]
此次规划中,政策引导将体现差异化,沿江、沿海、沿路、沿湾等条件、目标、定位都不同的地带,土地、环保等不同的政策都将有差异化的“更为精准”的落实途径。[详细]
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保障规划顺利实施,从产业来看,更多地要靠市场、靠成本,比如土地的成本。不能人为设置门槛壁垒,不能用行政的手段阻断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自由流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