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联盟作战”纷起,考试手段各异,为抢人才挖空心思,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俨然进入“战国时期”。华中科大教科院副院长别敦荣指出,这种为了抢夺尖子生而成立的“四大联盟”,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而由此而造成的“边缘学校”不得不抱团,反而不利于教育公平和学术发展。
[新闻回顾:专家解读:“四大联盟”只为争夺“尖子生” ]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举着大旗好办事,名为改革实为牟利
花招年年变,改革却未推进
改革可以“试试看”,但不能总是不痛不痒半吊子
利益为先,改革当然无以为继

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总是遥遥无期
良机不可浪费

 

    举着大旗好办事,名为改革实为牟利

    ——花招年年变,改革却未推进

举着大旗好办事,名为改革实为牟利

  清华北大这些名校,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的推动者,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教育资源去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为大学在招生上争取自主权,联合起来革统一高考的命,而不是像这样,为掐尖掐得头破血流。就看这个所谓的“统一考试联合招生”,对推进自主招生是毫无助益的,甚至是一种倒退:已经有了高考这个统一考试,再来一个七校联考,这个“七校联考”跟“统考”有多大的区别呢?

>>>自主招生改革——试点8年,花招年年变,改革却未推进

  从2003年教育部“授权”22所高校拥有招生总额5%的自主招生权到今天,自主招生一直处于争议的风口浪尖,从一开始自主考题,然后校长推荐,到联盟考试,自主招生本来有着充分的改革空间可以挖掘,但无数尝试最后却沦为皮毛。比如,北大去年推出校长推荐制后,曾被舆论解读为“是偏才怪才的福音”。没有想到,最后校长们推荐的,没有一个是怪才偏才,都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详细]

>>>油价定价机制改革——半行政、半市场,不是最好,但是最贵

  中国油价怪现状,绝非涨多跌少这一点,虚无的市场化、不伦不类的新定价机制以及名为改革实则加税的燃油费改税等等。或许,谁都没错,错只错在改革上面,目标似乎永远明确,但我们则迟迟无法到达,垄断依旧垄断,利益各方依旧狂欢,高油价依旧。[详细]

>>>片面的户籍改革——打着鼓励农民进城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掠夺农民土地

  户籍制度弊端,早已众所周知。改革户籍制度,确实是中国深化改革必经之路。然而,目前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基本上只关注户籍制度对农民和小城市居民迁入大城市的阻拦,认为改革户籍制度就是拆除这种城乡之间、大小城之间法律壁垒。这种半吊子改革,最大危害就是:“改革”极有可能变成对农民的掠夺。这次的掠夺方式是:打着允许、鼓励农民进城的旗号,实际上却意在掠夺农民的土地。

>>>皮毛的行政体制改革——“驻京办”不能有,“驻省办”却可以有

  从事大部制研究并曾做过驻京办调研的专家沈荣华认为,驻京办的产生,根本是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一个结果。国家事权下行的同时,财权也要下行,“县市应该到省里开设办事处,而不是到北京。”说到底,“驻京办”以及“驻省办”等问题的根源既在行政体制,更在政治体制——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量”而不在“质”,就像是一百步与五十步一样。让县市的“驻京办”退而去搞“驻省办”,只是将问题化整为零。

 

    改革可以“试试看”,但不能总是不痛不痒半吊子

    ——利益为先,改革当然无以为继

>>>物权法曲折尝试——抓住关键,改革不能“只立不破”

  我们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经过了曲折的认识。先是只保护公有财产,从不保护私有财产。可是任意侵犯私产的社会是一个无规则的社会,根本谈不上发展。现在宪法把保护私产写进去了,但对过去任意侵犯私产的做法从来没有批判过。再后来,物权法的确立引发了大家对过去种种做法的反思。抓住改革的关键,从关键下手,而不是边边角角修修补补。比如说,招生改革的关键是人才评价系统的改变、应试教育的废除、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驻京办改革的关键是税收权力的下放、户籍改革的关键是强制流动措施的取消,福利保障差距……的改变,等等。

>>>拆迁条例存废之争——改革不是孤立的哪儿痛医哪儿,应有配套体制

  一项违宪性、违法性已经没有任何争议的制度,为何历数年而未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改革?中央立法者既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承认《拆迁条例》与上位法不一致,却为何始终不见修改或废止,而任其继续统治?其原因在于,对“拆迁条例”进行的违宪审查,面临一个“系统性困境”。这个困境包括农村土地和房屋征收、规划“预征收”、土地财政、民主和中立司法等难题。而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法已难见其效。根本的出路是整体性改革,“突击一点、以点带面、齐头并进”,或许是可以选择的路径。[详细]

 

    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总是遥遥无期

    ——良机不可浪费

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总是遥遥无期

  说起最反复无常的改革,人们总是第一个想起足协。1992年,中国足球开始实行职业化改革,以前的一支支专业队,因为得到了企业出资,而变成了一家家足球俱乐部。没有以前相类似的经历,也没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那时搞俱乐部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是在摸索。然而,接近20年过去了,足协的工作总是摸着石头过河,而这条河太宽了,总也过不去。

“削削垫垫”不靠谱,改革还得下狠心

  历经三十年改革,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计划”的影子虽然减少了,可“权力”的色彩却始终未曾褪去,并在有些领域、场合甚至愈演愈烈。譬如,近年来各地频频发生的充满血腥气息的强拆事件,以及潜藏在地产财政背后的强大权力阴影等便是突出例证。“不着急,慢慢来,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改革初期流行一时的理念现在行不通了。中国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水黯流急,既没有了可以垫脚的石头,也再容不得气定神闲与徐图待缓。[详细]



  更多>>
2010.12.6 2010.12.3 2010.12.2 2010.12.1 2010.11.29
民意表达应该理性持续 师不存,道焉附? 个人档案需要改良 民企加薪:羊毛出在谁身上? 渔民上岸 何处是家
2010.11.26 2010.11.24 2010.11.23 2010.11.22 2010.11.19
千年老二何时休 爱尔兰危机房子的祸? 告别声色场小姐何处去 高考加分调整,让人难说高兴 契约保卫爱情婚姻才稳定